书城心理学我对强迫症的理解
20071600000025

第25章 精神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强迫症(5)

(2)当精神处于“第一安全需求内容”模糊化状态时,精神活动的天性仍然是:摒弃危险,寻求安全,优先关注处理最重要的事情。

(3)当精神在活动中,发现了强烈的危险信息,精神会优先处理此类信息。

如:当看到有关艾滋病的传染渠道,想到自己刚刚输过血,难免会重点关注此类事情。

看到过于血腥的场面或图片,难免会久久不忘,时常关注回忆。

听到“我们会将手上的病菌一起吃到肚子里”之类的话语,难免会重点关注自己的手是否洁净。

(4)当危险不能即时消除,或者在没有其他更重要的信息出现的情况下,精神会本能地持续关注处理该类最重要的信息,并形成针对该危险信息的“第一安全需求内容”。

如:形成“第一安全需求内容”——我不想被传染艾滋病。

形成“第一安全需求内容”——我不想手上有病菌。

(5)精神会优先关注处理与“第一安全需求内容”相关的客观信息。

(6)当眼前客观信息中没有与“第一安全需求内容”相关的信息时,精神仍会本能地优先关注处理与“第一安全需求内容”相关的信息,但这就有可能脱离眼前实际,主观性地关注处理该类信息。

(7)当没有更重要的事情出现,这种精神活动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精神以该类信息为最重要信息,会持续大量关注处理与“第一安全需求内容”相关的主观性信息,并得到大量的主观性安全和主观性危险。

(8)精神天性:

①精神处理×××信息,就会对应×××的相关内容产生固态存储。

②精神长期大量处理什么类型信息,并获得大量相关的“安全”和“危险”就会形成对应信息类型的“固态思想”。

一段时间后,由于处理信息的天性,精神会对该类主观性信息出现自我不易察觉的固态存储现象,继而会出现某些不适现象。

如:对某些事情过分在意,甚至就是为×××而活着——因为新“第一安全需求内容”出现固态化,从而引起不受控制的固态需求反应。

过分注意关注某信息和某类信息,明知没必要,却无法控制——因为“第一安全需求固态化”引起的不受控制的精神活动。

注意力不受控制,不停地胡思乱思——因为注意力指向主观,并形成固态化趋势。

对某些信息出现非正常的畸形情绪反应,无法控制——缘由是对某些信息的性状刺激形成了畸形的固态情绪反应。

莫名其妙的控制不住的行为——为满足“新的固态性的第一安全需求”而出现的不受控制的行为。

……

(9)于是,精神又产生了另一个“新的第一安全需求内容”——我不想有这些讨厌的想法、我想消除这些讨厌的感觉。

(10)精神会本能地优先关注处理“第一安全需求内容——我想消除症状”的相关信息——控制不该有的想法、控制注意力、控制情绪等等。

这时,请注意,精神的固态思想中存在一个固态性的“第一安全需求内容”(如我不想手上有病菌),而意识思想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强烈的“第一安全需求内容——我不想出现这些讨厌的想法”。

(11)“消除症状”的所有努力等于——继续在大量地关注处理该类非事实性信息,自然会毫无悬念地继续对该类信息产生“相关内容固态性存储”。

(12)一段时间后,问题更加严重。

(13)新“第一安全需求内容——我要消除症状”彻底明朗化!甚至固态化!

(14)精神能量倾巢而出,以“新第一安全需求——消除症状”为活动核心,努力摒弃此危险。

但同时,精神的畸形固态思想会不受控制地指向主观性信息而大量活动;这会让患者感觉脑子很乱。

(15)这些消除症状的努力,等于仍在处理该类主观性信息。这一次,精神遇到了从未遇到过的“超级信息”,这种超级信息使精神对之既无法掌控,获得安全,又无法逃离,摒弃掉危险,使精神的处理信息活动,总是处于“大量存储信息”的“掌控前处理信息阶段”。

(16)患者会继续努力,继续处理该类信息,带来的仍然是对主观性信息的固态性存储,使问题更加严重。

(17)继续努力。

(18)最终形成强大的畸形的主观信息主导型固态思想,其核心表现是“我总是控制不住地×××”。

(19)我有病,我要治病。

(20)恶性循环。

(七)强迫症形成过程再分析——“对人恐怖”的形成过程1.精神处于长期富足的生活,“本能安全需求内容”得到长期、全部、彻底满足,精神的“第一安全需求内容”长期处于模糊化状态,即——精神长期没有鲜明的、强烈的最重要的客观事情必须关注处理。

2.由于教育、所处环境需求、个人经历等原因,在生活中,精神会产生新的“第一安全需求内容——我必须给人留下好印象”。

如:家长经常教育子女,到任何地方一定要注意给大家留下好的印象等。

3.精神会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优先重点关注与“第一安全需求内容——我要给人留下好印象”相关的信息,关注给每个人留下的印象,尤其是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人;做的每件事,说的每句话,都会十分注意观察自己留给别人的印象。

4.在没有其他更重要的信息出现的情况下,精神会持续以“必须给人留下好印象”为“第一安全需求内容”,并持续关注与之相关的事实信息。

5.当眼前实际信息没有与“第一安全需求内容”相关的信息,在没有其他更重要的信息出现的情况下,精神会通过回忆、联想、假设等主观方式来继续关注处理与“第一安全需求内容”相关的信息,以满足该需求。如:

主观性回忆所见过的人,所经历的社交场景,所说的话,仔细分析、回忆给人留的印象如何。

主观性假设在某种场合下,自己是多么出色,给某人、给大家的印象是多么好。

甚或主观性假设自己成为名人、成为明星后,在万众瞩目下的景象。

一切的精神活动都以“给人留下好印象”为核心,精神活动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必须给人留下好印象”,自己甚至是为了“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而活着。

6.刚开始,精神沉醉于这个自我编织的虚幻世界,汲取着这些自我主观精神活动所杜撰出来的“主观性安全”,以此满足精神的“第一安全需求内容”,并感觉其乐融融。

7.在没有其他必须做的客观事情的情况下,这种状态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8.由于精神处理信息的天性,精神“掌控前处理信息”,并获得大量对应的安全,就会产生对应该信息的“大量存储现象”,于是,麻烦来了,一段时间后,精神会出现以下许多不适感觉:

(1)由于精神形成了固态的“第一安全需求内容——我想给人留个好印象”,于是会出现这样的症状:看到某些人,就控制不住非常在意他们对我的印象和看法。

(2)精神活动随“第一安全需求内容”变化而变化,于是会出现这样的症状:大脑控制不住地、持续不断地关注、思考、联想、假设、回忆与人接触的场景,或分析某某人对我的看法等等之类的事情,像演电影一样,生动逼真,穷思竭虑,不受控制。

(3)精神在处理信息过程中会对信息的性状进行固态存储——对某些重要的人、特殊的人、印象不好的人等产生固态存储。

精神会对信息性状对应的“危险概念”进行固态存储——没有留下好印象的重要的人和场合。

精神会对信息性状对应的“危险概念”产生对应的“固态生理反应存储”(遇到×××人,就会控制不住地紧张、心跳加快、出汗等)。

主观处理信息获得的“相关危险”越多,产生的固态存储会越多(于是产生了异乎寻常的紧张感觉),会出现这样的症状:见到某些人就控制不住地紧张不安、心跳加快、出汗、发抖,异常恐惧等。

9.由于见人异常紧张、脑子胡思乱想等现象严重影响到“我想给人留下好印象”,同时也严重影响我的正常生活,于是,精神产生新的“第一安全需求内容——我不想要这些讨厌的感觉”,于是,我要努力摒弃危险,努力消除这些讨厌的感觉,我要想尽办法控制自己的思想。

10.这时,注意力除了不受控制地关注“我想给人好印象”,还会关注“我不想要这些不正常的症状”,具体地讲:

注意力要关注眼前正常的客观事物。

注意力会固态地、不受控制地关注“我想给人好印象”相关的事情。

注意力还要关注处理“怎样不出现这些讨厌的感觉”。

这种情况下会出现这样的症状:注意力不能集中,脑子很乱——能不乱吗?

之所以脑子乱,是因为精神活动严重脱离眼前实际,是因为精神的固态思想活动与意识思想活动不能完全协调一致。

11.自此,精神意识思想的“第一安全需求内容”为——我不想要这些症状,即:我不想脑子乱、我不想注意力不集中、我不想见人紧张、我不想穷思竭虑、我不想过分在乎别人的看法等等。

于是,新的“第一安全需求内容”正式出现,并彻底明朗化,精神能量倾巢而出,努力摒弃“危险”——即消除症状。

12.“我不想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我想见人不紧张”“我不想注意力不集中,不想思考×××”,这些意在消除症状的精神活动等于仍在关注大量的主观性信息。

自然会毫无悬念地出现“相关主观信息的固态存储”,症状会更加严重。

13.当大量的主观信息固态存储后,“注意力最根本的固态趋势指向”发生改变——指向主观,我们的精神活动几乎会与实际世界脱离,习惯地将精神活动指向主观,习惯于从主观信息世界中寻找相关信息,发现其中比较重要的信息,就会进行大量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又出现另一个异常现象,那就是“症状开始泛化,开始多样性”。

14.当精神处理大量的“主观性的危险信息”,得到大量的“主观性危险”,我们的情绪习惯也会发生固态的存储变化——出现抑郁现象。

15.精神会更加努力摒弃危险——消除症状,这会使症状更加严重。

16.精神活动的天性是“摒弃危险,寻求安全”,症状越来越严重,意识思想会更加努力消除症状,这会使问题更加严重。

17.这种现象严重影响我的生活,我真的有病了——我要治病,我要消除症状。

18.对于精神而言,没有信息不可掌控,即“没有不可摒弃的危险”,这是精神的天性,于是,精神仍然会努力寻求掌控症状的方法。

19.精神仍会锲而不舍地努力摒弃危险,努力寻找掌控“危险——症状”的方法。

20.然而,精神这次遇到的信息是——精神在自然界几亿年中,从没有遇到过的“超级信息”。

这种“超级信息”是现代生活方式与精神健康存在的天性不能兼容的产物。它不是来自于客观世界,而是来自于我们的主观。

面对这种超级信息,精神即无法掌控,获取安全,又不能成功逃离,摒弃危险。使精神的所有活动都成为徒劳,并且使问题更加严重。

21.但精神永不会放弃努力,因为摒弃危险是精神的天性。

22.恶性循环。

(八)强迫症之自然根本

精神活动的基本内容是:摒弃危险,寻求安全。

由于残酷的原始竞争法则,精神在自然界中,要么“寻得安全”,使个体得以成功生存;要么“摒弃危险失败”,精神随个体很快消亡。

而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却可以是这样:

精神“长期处于危险状态(或称痛苦状态)”,但机体却能够“长期健康生存”,这就必然会造成机体长期正常、而精神会出现异常的“心理疾病”,强迫症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之一。

强迫症是人类彻底解决了自身本能需求后的产物。

强迫症是精神领域的营养过剩现象。

强迫症是精神上的“畸形肥胖者”。

强迫症是典型的“人类社会富裕病”。

需求产生行为,行为又会产生新的需求;而长期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固态性的需求。

失去了“自然本能需求”的人们,会在什么需求支配下产生行为?大量的行为又会产生怎样的“新后天性需求”?大量的行为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天性固态需求”?

失去了自然本能需求的人们,会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事实角色长期模糊化”而去长期重点关注“非事实性事物”,从而产生与自然相悖的“后天性畸形需求内容”,从而使精神出现各种异常现象,产生与自然不相符的“心理疾病”。

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当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强迫症现象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我们怎样应对人类的需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