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财富的规则
20074000000029

第29章 交易费用

【案例分析:“中国制造”国内贵于国外】

前些年,很多国人都把在境外买回“MADE IN CHINA”的东西当做笑话来讲,但事实情况是,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专门到境外买回“MADE IN CHINA”的各类产品,从服装纺织到电信产品,大包小包塞得满满的。在我们拉动内需的大环境下,我们看到前赴后继的国人积极地在拉动外需。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看看这组数字就清楚了:一双耐克或者阿迪达斯的中国产旅游鞋,在国内各大商场,即使遇到商场大减价,也需要500元人民币左右。正价产品动辄七八百甚至上千。而同样款式的鞋子,在美国的一些大卖场上,只需要三四十美元,折合人民币也就两三百元人民币。服装同样如此。一套在国内售价3万元人民币左右的Armani西服,在美国1000多美元(约合人民币7000元)就能买到。再以电子产品为例,一部在广东深圳组装的IPAD,以16G的WIFI为例,面市之初在美国的报价是499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300元),香港报价为3888港币(折合人民币约3300元),而在美国上市约一年后,IPAD行货终于登陆中国大陆,但其16G版售价为3988元人民币。如果再考虑国内外的收入差距,两者之间的价差则更加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0年4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09年的人均GDP为3678美元,世界排名100位,而美国则以46381美元排名第九,约为中国的13倍。也就是说,同样以购买IPAD为例,国人要比美国人多付约两成的钱,而收入只是人家的1/13。

企业的任务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它的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就是将社会的有限的资源转换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社会效益。这就是企业的全部么?从一开始,企业是怎样形成?企业究竟为什么存在?

上节说到,商品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在内的周转时间,它决定了企业的效率和盈利能力,生产时间这一部分主要发生在企业内部,这部分的时间企业通过组织管理和运营提高其效率,流通时间主要发生在企业外部,它是“惊险的一跳”,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实现和循环。

企业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又称交易费用,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Coase, R.H., 1937) 发表的《企业的本质》所提出,交易成本理论的根本论点在于对企业的本质加以解释。科斯独辟蹊径讨论企业存在的原因及其扩展规模的界限问题,创造了“交易成本”这一重要的范畴来予以解释。所谓交易成本,即“利用价格机制的费用”或“利用市场的交换手段进行交易的费用”,就是围绕着契约所产生的成本,包括发现交易对象和发现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的交易谈判费用、契约订立和执行契约的费用等。简单地说,就是生产之外的所有成本。科斯认为,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成本时,企业便产生了,企业的存在正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即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代替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当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成本时,就是企业规模扩张的界限。因此企业扩张是有限的。

企业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企业为什么会存在,在科斯看来,企业作为生产的一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市场的一种替代。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设想两个极端化的情况。一种极端的情况是每一种生产都由一个人来完成,比如一个人来造一台电脑,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交易(包括卖给消费者和购进中间产品)都在无数个人之间进行。另一种极端的情况是所有生产都是在企业中完成,比如电脑在产业链完整的企业中生产,不需要通过市场进行任何中间产品的交易。由此可见,同一笔交易,既可以通过市场的形式进行,也可以通过企业的形式进行,企业和市场之所以同时存在,关键在于有的交易在市场进行成本较低,而有的在企业进行交易成本较低。

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说的现在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从某种程度上都是为了从制度上降低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市场经济信用的帝王地位也来自交易费用;现代市场形成群聚效应、规模越来越大的原因也是降低了顾客的交易成本;现代网络购物模式:淘宝(C2C)、阿里巴巴(B2B)、当当网的兴起更是得益于降低了交易费用。

为何关于“中国制造”的商品国内价格比国外还贵,这种现象甚至让美国人自己都觉得“过意”不去。美国《洛杉矶时报》就发表过题为《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中国往往比西方贵》的文章中说:在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这真可谓一桩怪事。中国以替西方消费者生产廉价产品而闻名,但在本国却不总是如此。……流通高费用导致中国的商品价格虚高不下。进口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要收取关税,出口产品还享受退税等各种优惠,从出口到进口同一产品“绕个圈”价格猛增。当进口产品进入流通环节后,增值部分还要再次收取17%的增值税。此外,国内流通环节的费用过高,国内零售商已经习惯于向供货商收取名目繁多的进店费、上架费、节庆费、道路运输费等通路费用,而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费用最终都体现在产品的标价上并由消费者来买单。

再举个西红柿的涨价之旅来看看交易成本的状况。2010年9月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批发商:吉林榆树市收购价为0.8元/斤,除去过路过桥费、运费、批发市场进门费、人员费用,每斤西红柿到达批发市场的成本价大约是1元/斤。每斤西红柿卖1.1元计算,利润0.1元。产生在“最后一公里”的2元利润总额中,批发商只占了5%。中间商1.1元/斤进货,加上成本就成了1.3元/斤。中间商加个五毛来钱的利以1.8元/斤的价格,将货卖给超市和菜市场,中间商占“最后一公里”利润总额的比例为35%。摊主,加上摊位租金、管理费、水电,成本要加五毛多,进货价为1.8元,加成本0.55元,卖3元/斤,摊主可以从每斤西红柿上拿走0.65元的利润。摊主占“最后一公里”利润总额的比例为60%。其中,租金管理费从摊主手中收取的部分大致占了一半左右。

事实上,中国企业之所以愿意以出口为导向,“中国制造”商品在国外卖价甚至要低于国内,甚至淘宝如何红火的根本原因:中国市场经济流通环节的交易成本实在太高了、中国企业的交易成本太高了。中国进入经济全球化体系后,全世界的工业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因为人口红利导致制造成本很低是中国的优势,可是中国企业的交易成本却很高。制造成本很低使得外国企业把制造中心移到中国来,否则无法应付竞争。但另一方面,因为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还没有完全实现,制度有很大的缺陷。政府监管有很多计划经济的方式。有些市场还没有建立,或者很不规范,存在诚信问题,腐败的泛滥,导致签订经济合同、执行合同的成本非常高。加入WTO,中国逐步地实现自由贸易,外国企业可以享受中国制造成本低的优势,同时,他们是外国的制度环境下建立的,具有交易成本低的优势。因此,中国要想办法尽量降低本土企业的交易成本,主要是全力以赴把我们的市场制度搞好。市场制度不光是经济上的制度,也包括政治上的制度,法制上的制度。

最后再来看一下交易成本在药品市场上的应用。药品价格虚高是医疗行业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些年,国家下大力气在整治药品市场,但却一直少见起色,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先来看几个事例: 2007年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实行统一“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办法”。在药品价格的比拼大战中,药品“变脸”、药价虚高的种种“水分”,在“阳光”之下暴露无遗。在这些“新药”中,七成以上为虚高报价,属于离奇报价的就有几十个,报价比实际价格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有13种药被挤出了90%以上的“水分”。最高的是一家企业生产肺宁丸,原报价为36.68元,专家谈判后为0.13元,差价竟达到280余倍,降价幅度达99.66%。采购中有155种药品套上“马甲”变脸(信息不完全)药品市场定价随意性非常大。某公司生产的阿魏酸钠注射液,最高价格为253.1元一支,同竞价组中乙公司生产的同类同规格药,最低价格是1元一支,相差了253倍。“一药多名”现象泛滥,冒出来的大量所谓新药,名目繁多的剂型,以及各种不同的规格、包装让人咋舌,有的甚至连在三甲医院药房干了几十年的药学老专家也闻所未闻。阿奇霉素有商品名97个,左旋氧氟沙星有商品名92个,克林霉素有66个,加替沙星有61个,头孢他啶有59个……总共有155种药品,被套上了10个以上不同的商品名“马甲”。 还有不少企业的药品,通过换剂量、换包装、改剂型、改容量等,想方设法规避招标、竞价。广东省医药采购服务中心副主任杨哲说:“有的将注射剂改成片剂、胶囊、干混悬剂,有的将片剂改为胶囊,有的将硬胶囊改为软胶囊,有的将颗粒剂改为口服液,甚至有的将普通片型转换为梅花状等异型片,也当新药报批。” 本次阳光采购中,有1339个参与议价的所谓“新药”,从未在广东市场销售过。据采购中心专家组分析,其中真正有技术含量的新药只有35个,其他绝大多数是改剂型、改组方、改规格、改包装,通过“变脸”成了“新药”。

这些药品市场令人惊异的现象折射了太多的问题。药价虚高重要的原因就是:特殊的行业特点导致药品的交易成本远高于其他商品。药品在生产者——药厂和消费者——患者之间,有着一个根本无法回避的市场——“第三者”医生,即便不去考虑医药购销的其他中间环节,当医疗成为一个市场化的产业而不是社会福利进行运营时,医生在诱导下,很容易陷入“以药养医”的状况,实际上正是医生在药厂和患者之间的特殊地位所造成的交易成本,是造成药价虚高的最重要的因素。像实行医药分开、阳光采购、专家“砍价”等有效措施,虽然能解决药品存在的问题,但是对策总是层出不穷,医改药品降价十年,多数高价药降价百分之九十,但百姓医药费逐年见涨不见降。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治标,而是是否真的要解决治本的问题,真要解决,办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