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财富的规则
20074000000004

第4章 增长不等于发展

【GDP寓言:“狗屎”的GDP】

两个经济学生甲和乙在路上发现一坨狗屎。甲对乙说:你把它吃了,我给你1亿。乙一听这么多钱,臭就臭点吧,就把屎吃了。二人继续走,甲白损失了1亿;乙虽说赚了但吃了屎心里很堵。这时又发现一坨屎,乙对甲说:你把它吃了,我也给你1亿。甲一想损失能赚回来,吃坨屎算什么?于是也把屎吃了。二人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财富一点也没有增加,一人吃了一坨屎。于是去找教授,教授听了非常激动:同学们,你们刚刚为国家贡献了1个亿的GDP!这是一个关于GDP的寓言,寓言对于GDP的诠释并非完全准确,那么如何比较准确的认知GDP、经济增长、生产力发展等相关的经济学常识?

在社会的大多数领域,都会有着自己的一个核心的词汇或者关注点;正如哲学核心词汇“我是谁”、投资学核心词汇“套利”、管理学核心词汇“激励”一样,现代世界的关注点和核心词汇是:“经济”;而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宏观经济领域的核心词汇是“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学永恒的话题之一,但经济增长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却不尽然相同,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学俗语:“增长不等于发展”。

生产力,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种能力。人类总是不满足于现有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好、更多和更快,这客观上形成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并直接促使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从历史上看,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呈现出一种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不断进步的形式。生产力的发展,从内容实质上看,它应该以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和人口在内的社会生产能力水平为标准,但生产力的发展的内容不仅包括社会总产出的增长,即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的转换,经济体制的改革,资源合理利用,生产力布局和人口素质的提高,甚至还涉及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文化、法律、观念等上层建筑等等内容。

从表现形式上,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社会总产出—商品和服务的增加,但如果仅是产品总量增加,其他方面都无变化,这样的经济增长不一定带来生产力发展,即“有增长而无发展”,只是“没能发展的增长”而已,例如:大炼钢铁赶英超美有两种途径:一个是所有人和资源都拿来炼钢—外延或粗放型经济增长,生产力不变;一个是提高技术含量,提高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内含或集约型经济增长,提高生产力。一般来说,生产力发展了,伴随整个社会的经济就会进步和增长。但在某一阶段,生产力发展可以只表现为结构性的升级和发展进步,这时候,经济可能是不增长的,生产力发展可并不表现为经济增长。

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从概念上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GDP是反映经济增长最瞩目和最常用的指标,它体现了国民经济总量的扩大,也就是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经济学家之所以关注经济增长,是因为GDP增长意味着社会总产出的增长,也意味着社会总收入—劳动力收入、资本收入、税收的增加,个体、企业、国家三个方面收入的增长,呈现人民生活水平和物质文化消费不断提高,企业规模效益不断扩大,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整个社会欣欣向荣。简单地说,如果要判断一个人在经济上是否成功,我们首先看的是他的收入,其中原因不难理解。高收入者享受较高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比如更好的住房、医疗、汽车、休假和饮食。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我们判断它是富裕还是贫穷,我们通常首先考察经济总体中所有人的总收入,也就是GDP。

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到底谁更加重要?我们可以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如果将一个国家比作人的身体,那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就可以看做人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而经济增长就可以看做人的体重的增加。在一定的范围内和程度上,体重的增加说明了代谢能力和能量的积蓄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一个人的身体素质;而生产力发展—身体变得强壮通常表现为经济增长—体重的增加。但是体重增加不一定会使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增强,超过了一定程度,体重不是优越性,而是负担。有些年代,人们认为人的体重越重越好,越能体现社会的优越性和价值—“肚子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但当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人们发现并非体重越重身体越好,盖茨、李嘉诚等有钱人其实都很瘦。因为这时身体容易长出多余的脂肪。一个健康的人并不一定要体重增加。同样,经济规模大并非意味着经济发展更加健康。

生产力是一种能力,无法实物化,也同样无法量化,就如同身体素质很难量化一样,因而它缺乏比较和可操作的实用性;而经济增长虽然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概念就如同体重可以称出斤两,但却无法反映出一个经济体真实的经济实力和发展能力。因此:与经济增长相比较,尽管无法量化,但生产力的发展更为良性、可靠;而经济增长尽管能够量化,有可操作性,但同时也为人为操控提供了途径—经济有时可以沦为一个数字游戏。

增长问题并没有什么新东西,只不过是为古老的问题穿上了一件新衣服;增长是一个总使经济学者着迷而神往的问题:现在与未来。——詹姆斯·托宾。

市场经济是一个资源配置、市场交换的体系,GDP就是量的衡量标准。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有三个方面。首先,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主要有三个重要经济指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这三个指标与GDP经济增长都有着密切关系,其中经济增长率就是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就是GDP紧缩指数,失业率与GDP增长率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短期。其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诸如制订战略目标、计划规划和财政金融政策时,都以一定的GDP量化标准为考核经济的重要指标。再次,与国家承担的国际义务相关,如承担联合国会费;享受的优惠待遇,如世界银行根据GDP来划分给予优惠的标准。

但是,正如1968年罗伯特·肯尼迪竞选总统时所说:“GDP并没有考虑到我们孩子的健康、他们的教育质量或者他们游戏的快乐。它没有包括我们的诗歌之美或者婚姻的稳定,没有包括我们关于公共问题的智慧或者我们公务员的廉洁。它既没有衡量出我们的勇气,我们的智慧,也没有衡量出我们对祖国的热爱。简言之,它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它可以告诉我们有关美国人的一切,但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以作为美国人而骄傲”。因为,经济增长虽然表面华丽,却总是有着很多的局限。

GDP之于国家,类似财富之于人,高速增长的GDP和财富,并不意味着国家更加富强、人们更加幸福;GDP计算的是经济活动,而不是经济福利。例如:武器军火是GDP的一大部分,但并不能给人们带来福利。因此,尽管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反映一国经济的总体状态,但用它来衡量一国的经济成果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

首先,GDP不能准确衡量出某些经济成果、不能测度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GDP有两个主要前提:商品交换过程和政府愿意把它统计进来;狗屎的GDP说明,GDP的增长可以与社会财富的提高和人民福利的增加没有必然联系,可以正相关、负相关或不相关。例如:公共厕所,以前都是免费的,不存在市场交换行为,没有价格,也无法计入GDP;现在公共厕所收费了,存在市场交换,GDP也因每次上厕所增加了几块钱,难道我们能说人民的福利因此而增加了么?

其次,GDP不能有效反映社会公平和收入分配状况。两个国家人均GDP相同,收入水平是否一样?不一定,因为这还取决于税收(显性的和隐性的)和财富分配的结构状况。人均1万美元,可以是10个每人1万,也可以是1个人99万,其余9个人每人1万。

第三、GDP的数值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内容的实质。国内生产总值表明社会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量,但不能说明其中是什么商品和劳务。不能说明经济发展的结构问题。1亿元飞机和1亿元裤子所代表的GDP是不同的。鸦片战争前清朝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一,GDP占世界1/3;甲午战争的时候,清朝以茶叶、陶瓷和丝绸为主组成的GDP是日本主要以飞机、大炮和军舰所组成的GDP的4倍。结果飞机为主的GDP把4倍于自己、以裤子为主的GDP打掉了。

第四、有些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内容无法得到反映;如环境污染问题。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1985-2000年,中国绿色GDP仅占世界GDP的75%,也就是GDP增长的1/4是以支付资源、环境、生态为代价的。

第五、由于不同国家产品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差异,两国GDP指标难以进行精确比较。因此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国土原则是指,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疏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按国土原则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要减去国外要素收入净额。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国民原则是指,凡是本国公民(指常住居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在国内,都计入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原则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要加上国外要素收入挣额(本国国民在国外取得的要素收入减去外国国民在本国取得的要素收入)。GNP=GDP+国外要素收入净额。例如很早以前,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日本的GDP已经低于中国,但中国GDP,远不止是中国创造,还有日本、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其他国家在中国的企业。

关于GDP还有一个“破窗”的寓言:某商店玻璃被小孩打破后,商店更换玻璃增加投资100元;(假设边际消费倾向都是0.8)玻璃店得到100元收入,投入80元购买午餐;饭店得到80元收入,投入64元购买服装等等;结果是坏事变好事,最后总体经济增加的收入之和是最初的5倍。破窗的坏事变好事究竟有没有道理?车祸创造GDP。如果一辆车正常运行,它所产生的GDP是很有限的,而如果它出了车祸,那么就会产生一系列的GDP:汽车修理厂、保险公司、医院等等环节都被“撞出”了新的GDP。车祸越严重,“撞出”的GDP就越可观!很多人会陷入破窗谬误,但是,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如果没有车祸,那么可以把金钱用于购买住房,这样经济也有类似的循环,车祸和破窗没有引起新的支出,而只是转移了支出。人们看到了破窗和车祸所引起的活动,但他们没有看到没有车祸时会发生的活动。

总之,发展经济,生产力发展主要是经济发展的过程性问题;而经济增长、GDP是一个经济的结果衡量,那么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到底是经济发展的过程更加重要,还是经济的结果更加重要,这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