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财富的规则
20074000000006

第6章 财富不等于幸福(2)

因此一般认为,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所具有的客观物质属性满足自己的欲望的能力的一种主观意识评价,因此效用并没有客观的标准,效用的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效用是相对概念,对于同一个人,效用的大小只有在同一物品前后满足程度之间和两种物品的满足之间相互比较时才有意义。例如:一瓶水在商场卖1块,摆在五星级饭店卖10块,黄山顶上卖20块,在迪拜帆船酒店要卖100人民币,而如果在沙漠里,对一位即将渴死的旅行者来说,它是无价的,此时,这瓶小小的矿泉水的效用放大到了接近生命的程度。这也由此提醒我们,一个人的价值有时不在于他本身是怎样的人,更重要的是在于他所处的位置。所以,效用只有相对的大小,无法用绝对的、客观的标准衡量。第二、效用有无或效用大小取决于个人主观心理评价。效用实际是个主观判断,同一物品有无效用或效用大小对不同的人来说是不同的,所以偏好是没有理由的。

对于效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边际,指的是最后一个,换句话说:当某一物品的消费量增加时,该物品的最后一个单位的—边际效用趋向递减。因此边际效用可以是正值,也可以为负值。负值意味着消费者对于某种物品的消费超过一定量以后,不仅不能获得满足,反而会引起厌恶。所以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边际效用递减的主要原因是由生理或心理的原因: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所以厕所待久了是闻不出臭味来的,陈佩斯的面条吃多了是要吐的。很多人说初恋难以遗忘,其实关键就在于边际效用太大,因为第一次接收这方面的刺激,恐怕拉拉手精神就会抖擞,亲一下浑身便会颤抖;但后来拉得越多、亲得越多,这事就越来越没有吸引力,美国一民间调查机构统计了三百多对夫妻的睡姿,得出结论:婚龄半年以内的夫妻,大多是面对面搂抱着睡,婚龄超过2年的,几乎百分之百是背靠背。所以人性就是如此,只有难以得到和永远失去的才是最好的,永远得不到,效用就会无限大,甚至变成经典和传奇:中国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外国有罗密欧与朱丽叶。

边际效用递减的另一个原因是由“经济合理性”原则决定的。该原则的含义:消费者进行购买的唯一目的是从所利用的货币资源中获得最大可能的满足。按照此原则,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次要的用途上,等等。这样,消费品的边际效用便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递减而递减。因此,一件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你享用到了什么程度。所以水很便宜而钻石很贵的原因在于:水的整体效用巨大,当水非常短缺时,只能用于饮用。如果水略多一点,可用于洗澡。如果再多一点,可用于浇花;如果水的资源很丰富,水还可以用于冲厕所,每天1吨使得水的一点边际价值几乎为零。于是,消费品的边际效用便随着消费品用途重要性的递减而递减。但冲厕所的水一定不会跟沙漠中救命的水具有同样的效用;钻石之所以昂贵,关键是由于稀缺性,使钻石的用途固定在象征着“永远不变”、纯洁的爱情和满足人们炫耀的心理的用途上,其效用很大。古人将这种经济现象概括为“物以稀为贵”。

最后,边际效用不一定总是递减,汽车的第四个轮胎的效用比前三个都大。而以精神性消费特点为主的新经济开始出现了边际效用递增的现象,其中尤以网络经济为代表。消费者对这种新商品使用得越多,增加该商品消费量的欲望就越强。比如说网络游戏的强烈刺激,在通常范围内,其效用都是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效用不断增强。游戏者通宵战斗、废寝忘食,有的由于疲劳和兴奋,一命呜呼猝死在网吧,最后网络游戏的效用竟然比生命还值钱,其原因在于:边际效用递减所涉及的满足,一般是针对人们的生理需要或物质生活需要,如食欲等。这种需要总有一个限度。因此,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达到一定数量后,它带给人们的满足程度就会下降。但在精神消费中,边际效用递增所涉及的满足,是针对人们的社会需要或精神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几乎是无限的。因此,人们的满足程度就不会随着商品或服务数量的增加而下降,而是恰恰相反。

我们很多人觉得,过年越来越没劲,春晚越来越糟。我们总是怀念过去,总觉得以前的生活更有意思,这当然并非事实,但正好印证了边际效用的递减。人生有太多“因为太多,所以太少”的看似荒谬的逻辑:“爱多了是一种伤害”感情是宝贵的东西,付出得越多,伤害得越大,幸福感越少,这是因为给予他人的越多,效用递减的越厉害;所以你若相信爱情,便不要为这份情付出太多。

最后,让我们回到这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幸福等于满足除以欲望,即幸福与满足和效用成正比,而与欲望成反比。因此首先,当欲望趋向无限度时,幸福总是零。人们想要获取快乐和幸福,就必须控制欲望,一方面清心寡欲、不要攀比、降低欲望增长的速度;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使物质享受欲望的推进越慢越好,各种宗教在世俗层面上都有控制人的欲望这个作用。另一方面尽量缩小欲望的范围,可以将欲望收敛为一个点,实现欲望专一化,然后当做爱好追求到极致。实现以点透面、击穿无尽的欲望之海,最后或许能有所觉悟。

其次,当欲望既定时,幸福取决于效用和满足感。我们要提高满足感,一方面要懂得对一切今天你所拥有的东西感恩、并有所回报;另外一方面要懂得过程重于结果,不要重视欲望满足的结果,而在于要享受欲望满足的过程。天上掉下来一百万和你用心用力去赚一百万,得到的心理效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最后,佛经有云:贪嗔痴恨爱恶欲,尽是人世浮华。欲望的追求最好向更高层次转变,从物质欲望向精神欲望转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在菩提树下顿悟,真正勘破世情、人性、规则。

欲望是无限的、分层次的,而满足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所有人、所有的欲望必然不能全部满足。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状态,就叫“痛苦”;欲望得到了满足,就叫“幸福”。但幸福感是短暂的,因为效用很快下降、而新的没满足的欲望又诞生了,然后继续“痛苦”。对于社会总体来说,因为欲望是无穷的,资源是稀缺的,所以有些人的欲望能够满足,而其他人的同样的欲望却无法满足,这种欲望是否满足之间的差异,就叫做“利益”。而要把有限的资源最大化社会的财富和收益,这就是“经济”。

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生的目的是寻找快乐,社会的目标也是让所有人都快乐。所以,必须解决资源稀缺与欲望无穷的矛盾,让痛苦少一点,快乐多一些,这也就是经济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一般来说,人性的欲望和满足感的特点决定了人生痛苦几乎是必然的。所以:佛教说“人生本苦”;古人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基督教说“原罪”。欲望就像是驴子鼻子上挂着的胡萝卜,而驴子无尽地追,乐此不疲,去追求一点注定会转瞬即逝的满足感,难道这就是人生的意义的全部?

综上所述,幸福和快乐的衡量标准千差万别,没有一个统一的物质尺度进行测量,但有一个结论是一定的:财富并不等于幸福。另一方面,“你幸福吗?”这个问题其实极其简单,戴尔·卡耐基曾说:“你快乐还是不快乐,与你拥有什么、你是谁、你在哪以及你在做什么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它只与你在想什么有关。”幸福和快乐是非常主观和私人的一个事情,每个人都可以获取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因为只要我们的心在天堂,我们的身也就在天堂,幸福也会因此如影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