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尘禅心
20074400000005

第5章 禅理篇(2)

佛 道

佛法即是心法,平常心就是道。真正的佛法是超越宗教超越哲学超越一切形态之上的。禅宗五祖弘忍曾告诉六祖慧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就是说如果不知道种种妄想、烦思之源本自内心而去外界寻找清净,无论学到多少修行方法都是无用的。当今时代,生活中修身养性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学佛参禅可以洗涤内心的尘垢明了是非大彻大悟。当我们心生困扰或处于逆境的时候,可以以佛的精神引导我们以正确的思想和态度去接受去忍耐去改变现状,尤其是处在烦恼时努力做到收摄六根自净其意。又如,当我们在踏实做人勤劳做事而得不到公正待遇,却看见身边的人不劳而获或者是以卑劣的途径获得利益生活照样富裕骄奢的时候,面对这样的善恶现象我们不去愤世嫉俗而是坚定的去做好自己,以自己的品行去影响身边的人。在生活中做个真正的好人其实就是最简单的修行,做个真正的好人就是在做功德。禅宗也讲到,自性自度出世度人即佛。现代社会经济发达了,人民生活富裕了,但是自私自利急功近利,尔虞我诈趋炎附势,嫌贫爱富为富不仁,权势熏天作威作福,公德与公理的丧失,人与人之间冷漠猜忌以怨报怨的社会现象反而越来越显著了,加之对社会教育、医疗、就业、劳工制度不公等等社会现象的抱怨不绝于耳,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疑惑自己曾经执著的信仰陷到一个迷惑状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信信仰呢?正信是对佛法僧为信仰的对象,正信不是迷信,不是邪正不分似是而非不合情理失去自我,是坚定信念坚守意志的执著。学习佛法相信轮回因果,礼佛敬道安之若素。托克维尔曾说,对一个社会的正常秩序而言,相信轮回观念的人要比那些唯理主义物质主义者好无数倍,他们更懂得用良心去说话做事。所以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即使会有很多的业障来干扰我们,我们也不要去怀疑间断气馁。

佛学中无论是天台宗、净土宗、禅宗、三论宗、华严宗、律宗、法相宗,还是密宗等宗派都是以心灵开悟成佛的教义,寻找自我住净内心的世界,佛教传教的本质始终是恒顺众生通达民性化育人心。佛经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修行不是要一行深入,是不会被一宗一派的修行法门所钳制,学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且门门相通。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信仰者或修行者确定选择哪门修行的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顺应自己的一颗“心”来,顺应自己冥冥之中的慧根和缘分来。生活皆是佛法。在当今一个处于特别物质的年代,怀有慈悲心做慈悲的事,因缘和合乃善存善果的成就。即便你选择修行的方式是中国古老的道家思想,修行清净无为崇尚道德亦然如此,修行中万法归一殊途同归。修行首先做到内心修正外敬他人的品质。修行之中我们要懂得自尊自重,不要肆意贬低或诋毁别人,对有德者对正直的神我们都要去尊敬,这也是正信者所应具备的品格。佛经中论述佛是觉悟者,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未来佛。成就佛道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把佛的内涵概括为学佛和礼佛,对佛陀和佛经首先是有了敬畏之心才会有虔诚之心。学佛和礼佛都需要自我坚定而艰辛的修行,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逐渐达到自我觉悟。人活着,就是修行。数年来,我选择禅宗作为我人生中的修行之道,提倡生活禅作为习禅的方法,一路走来实实在在地触动了我的心灵,提升了我的品行,修正了我的人生思想和行为,使我的人生逐渐厚重起来。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我朝山礼佛之际我自豪地游历祖国婀娜多娇的大好河山,欣喜寺庙殿宇的规模日益宏伟,热烈地感受着宗教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民众的信仰自由。中国的各大名山都以开发振兴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来发展当地的经济,我们的旅游环境和礼佛的环境日益完美。但是我同时也见到了变质流俗的佛教现象,可能是我管中窥豹,主观上小题大做了,这也仅是出自我个人的担忧而已。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俗之中,佛学中“空”的修行教义和追求“空”的修行境界已被某些寺庙和僧尼随之世俗化物质化了。从经济的发达上看,物质的社会更有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财富的创造,从精神世界的追求上看,佛教是修炼心灵的文化,寺庙和僧侣更能体现出的是修养和修为。所以无论是出家人或信仰者,在学佛和礼佛中要更加注重自己的德行。近几年里两次去九华山,目睹了两件实事,一次是在傍晚见到几个年轻的僧人吃卤菜,一次是在拜经台见僧人挥起棍棒和游客打架。我们理解出家人也是人,也有愤怒和委屈的时候,但是在佛教圣地其行为激怒了众多游客也着实令香客遗憾。

在我多年行走于各大景区寺庙中都遇上了同一个现象:上香祈福的价格不菲,少则几百元,多着上千或上万元。这个对于某些高官、名人、有钱人而言只是九牛一毛罢了,对一个普通的信仰者而言千里迢迢来朝山拜佛,旅途花费也不算少,在圣地想上个高香都捉襟见肘甚至是根本上不起了,谦让拜佛演变成拜金主义了。僧尼本是修持佛法、弘法利生十方檀越布施、为天下苍生祈福、为阴阳两界做法事做功德的职业,寺庙作为修行的道场理应是不被世俗金钱的诱惑颠倒梦想的,可现实中已经有一些僧尼仅仅是成为了时代的职业出家人,失去了坚韧修行的意志,生活逐渐变得沉沦了。遥想千年之前,西方僧人不辞千辛万苦来东土传教,教化众生历练心身,宣传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的教义;想想古今中外多少为了传承佛法做出了自我牺牲的高僧大德,才成就了我们今天佛教盛世的局面。在学佛中我特别敬佩禅宗三祖僧璨在潜心修行禅学中提倡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亦农亦禅的精神,这就是当今修行之人缺少的守心奉道互助劳作的精神。诚然,城市的迅猛发展使国土资源愈来愈宝贵,拿出一部分地给出家人耕种已不实际了,如今的僧尼多是依靠供养,再次是自给自足的生活景况。我的思想中始终认为人活着就是在红尘中的修行,出家人虽发愿力和恒力更是各有说不出的艰苦和辛酸,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世俗的辛苦而违背或摒弃佛学崇尚的修行精神。修行者希望看到的是开创一个富有时代气息的益国益民的清明佛教,开创一个与时俱进的天人合一的佛教精神,让佛的光芒普照大地直入人心,让真正学佛修禅的人通过修行历程达到大智慧大圆满。如果是因为有些僧尼不能自律修行甚至将其陋习影响到了众生的修行,中国有句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对这些僧尼最好的规劝了。出家人更要捍卫自己的尊严,那是因为既然选择了遁入空门这条不寻常的人生路就是意味着选择了吃苦的人生。有道是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两千年之前开创佛学的先哲和导师们在天有灵的话,不希望看到因时代的变迁佛教走向自甘堕落或者是毁灭的境地。这话也扯远了,只是我个人的言论罢了,但这却是与我们自身修行的大环境有着密切的现实的关联。我希望佛的光明、佛的正气精神充盈人间,自己的修为将得以完善。

修 行

修行一词的释义是指具有自我意识的客观存在为了实现自主进化这一目的而主动对自身施加一系列约束的总称。有修养德行、宗教中的修炼等。我对修行的阐述一方面是狭义上佛教提倡的修行意识,即是修善恶二所缘业之增益与离避,就是把我们看错的、想错的、做错的加以修正,修行的目的是恢复我们本来的,具足圆满的智慧。另一方面是从广义上对修行的阐述是当下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修行者,修行是生命旅程中寻找人生智慧的求证过程,是每个人对纷繁社会和大同世界逐渐认知的过程。修行是这个时代体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现实生活中,我们通过心身的修行、道德的修行、修养的修行、文化的修行等方方面面,修正我们的性格,努力改变我们的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修行,学会善待自我,善待他人的行为,以最大程度地表现出自我的正能量,彰显公正、公理、正义、善良、积极乐观、利己利人的精神,倡导文明和谐的风气,对社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力。修行能够带给我们做人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的情操。

修行即是苦中求乐,苦中得乐的实践过程。“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对修行的感悟如同在享受美食时尝到了甘甜的快感的同时猝不及防地尝到了苦辣生涩的滋味。正如领悟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语境。修行使我们感悟到人生中对快乐和痛苦的理解和承当。禅宗史记中记录了二祖慧可求法於达摩祖师,在雪地里断臂求法,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凌然气概。参禅是修行的法门,是不断培养自我敢于担当责任的态度,是不断历练自我真知灼见的能力,是不断精进完美人格的修习过程。生活中崇尚修行精神,增强毅力和意志,更加注重真实的修行,少说话,多自醒,吃苦耐劳,不卑不亢;入则恳恳以自忠,出则谦谦以自悔。实现自我修行的魅力和永恒。

生 死

生和死,履循着一个生命的自然规律。常言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古今人来人往,如过往云烟,对生命却存万分感慨。感恩父母亲把我们带到了这个娑婆世界,感恩生在了这个和平的年代。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社会阅历的增长,我们被生活锤炼得稳重而成熟。活着真好。心智、勇敢、坚强、忍辱、不畏、宽容、奉献的精神和品格都通过生命的磨砺得到了升华。然而,很多的时候,活着的我们犹如春蚕苦作茧,将自我束缚。为了生存去闯荡,为了生活去创造。在忙忙碌碌、艰苦辛酸的岁月中,几乎没有时间用来思考人生,思考生死的意义。

在这个凸显“快餐时代”里,人的性情愈显浮躁,对物质、金钱的欲望愈显贪婪。骄奢与贫穷的生活现象,无不令人喟叹生活是如此的现实和残酷。我也曾有过一段“丁香空结雨中愁”忧郁的性情,没有思想,麻木、茫然地生活着,对人生、对生死的意义惘然。所以,人的生活,不能失去本性。这是对“生”的意义的尊重。我们对待是非曲直、挫败成功等种种现象,需要培养一个良好的心态,这个良好心态的建立需要坚定的信念或信仰来支撑,信念或信仰是能带给我们健康快乐生活的思想保障,是能带给我们微笑面对,不去埋怨、不去恐慌、慰然安定的一种生活状态。“量宽福厚,器小禄薄”、“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至高至尚的格言教导我们的是用“心”生活的态度。生死是生命的表象。在谈到如何正确理解生和死的观念,我又说到参禅悟性的层面上了。参禅是对禅精神和禅文化的认知,悟性是通过参禅的方式达到一个觉悟,获取的智慧,看透生死,走向觉悟。活在当下,给自己的人生做减法,减少内心的欲望和烦恼,学会放空压力情绪,无忧的日子才能健康向上地生活。既然生命是一个过程,我们就努力将平淡的生活过得丰富精彩,不枉来人世间走一遭。道潜和尚说:“禅心已作沾泥絮。心情沉寂不复波动,人将于世絮之沾泥,犹如人之出于世。”参禅使我领悟到了一个“乱云飞度心从容”的境界。《金刚经》说:“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其实,佛经和大德们都是在说明一个鲜活的生命,只因自己怎样去看待这个世界看待生活的这一颗心,这颗心是否承载着贪嗔痴。所以,学习宗教在某一程度上讲是人追求精神世界的奢侈品,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的。我们如果是在认真修行生命,就能睿智地看待生死,就能拥有心寂静处,直率自然的心理。通过参禅可以真正获取人生智慧,去刃性,化禀性,不怒不诤,懂得万事万物无不各自其安,各顺其性的道理。让你活得豁然开朗,活得坦然自在,拥有一颗平常心去生活,这样的生命才是充实而璀璨的。即便是生命临终之时,也能到达“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禅境之中;即便是命终面临死神之时,仍然拥有“雪落成泥碾作土,只有香如故”的心怀。

苦乐年华激荡着生命之歌。我们要学会认识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短暂的人生,亲善产生幸福。活着的真实,真实地活着。就是对生死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