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你可以生得更踏实
20074500000031

第31章 解读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2)

怎么哄小孩睡觉

多血质的孩子乐观开朗,却不太会自我反思、不太善于观察别人的情绪和表情。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协调与幼儿园老师的关系,以此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From:杜潘霞

我的儿子3岁了,他简直就是混世魔王,他有太多奇怪的想法,主意多多,人也聪明,现在已经会背许多古诗了,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的同时,也让我们无计可施,在外人面前有些尴尬。

现在最让我抓狂的是每天晚上哄他睡觉,他睡觉前都要向我提出很多的要求,一般得折腾两小时左右,把我弄得筋疲力尽,怒不可遏,将他狠狠地打一顿,他一边哭一边睡着了。看着他脸颊上挂着眼泪的睡相,我又特别心疼,有时我也会掉眼泪,下定决心明天无论他怎么闹也不在睡觉之前打他……可转天他又会这样,我又控制不住自己打他……我和孩子之间就是这样恶性循环。我担心孩子每天带着恐惧、愤怒睡觉,会给他的心灵带来阴影。但我又不能任由他胡闹不睡觉,况且我白天上班,晚上带他,老公基本都帮不上什么忙,只有他尽快睡下之后我才能接着干家务。唉,结婚前我也是家里的公主,什么活儿都不干,现在成了带工资的保姆了。

儿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就很适应,精力充沛,上课时不管自己会不会都举手回答问题,上台表演节目……开始老师挺喜欢他的。但随着小朋友都逐渐适应了,我儿子的问题凸显出来了。他一到中午午睡,就成了全班的祸害,不但他自己不睡,而且还会扰乱秩序,给小朋友讲故事、背古诗,向老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反感他了,上课就算知道他会也不再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了,小朋友的妈妈们也都讨厌他,经常在网上妈妈圈子里说我儿子又没有午睡,又把小朋友推倒了……我都怵头接孩子去了,那些妈妈们总是和我说:“你可得好好管管孩子,每天我们孩子回家都讲你们孩子午睡时又怎么捣乱了。”尽管妈妈们都笑着说,但我能感觉出来人家的不满,我特别无地自容,只能唯唯诺诺地说回去一定好好教育,可事实上,我自己也面临同样的困难,如果有办法我早先解放我自己了。

我每次回家都训斥儿子,告诉他在幼儿园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最近我发现儿子已经有些不愿意去幼儿园了,那天我早点到幼儿园,发现儿子在墙角罚站,眼巴巴地看着小朋友们玩游戏,我心里特别难受,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我儿子开始那么适应幼儿园,那么热心地去幼儿园,但迎接他的却是老师的反感、小朋友的排斥、小朋友妈妈们的指责,现在已经不愿意去了……我儿子真的是输在起跑线上了。丽珊老师,您给我些指导吧!

To:潘霞

我特别理解你此时的心情,我儿子当年去幼儿园前的假期,我天天带他到幼儿园外,眼巴巴地看着里面的各种器械,告诉他,等开学了,他就可以每天都进到院子里玩了。一个假期他都盼着去幼儿园。刚入园时,他全然没有其他小朋友的哭闹和不适应。但因为他太爱幼儿园了,太把自己当主人了,动作和话都太多了,被幼儿园老师不喜欢了,他每天早上也开始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哭着不愿进去,嘱咐我一定要早接他……孩子第一次进入社会,面临社会规则时出现不适应是很正常的。

你孩子的各种行为特征比较接近多血质,建议你充分学习多血质孩子的父母教育方案,千万不要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就扭曲他的天性,如何在保持天性的同时又能遵守纪律,和谐与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的关系是关键。

潘霞,你目前的心理状态很让我担忧,哄孩子睡觉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事情,你的不容易具有普遍性。要以积极科学的态度面对,而不能认为自己“操心了还丢人现眼”。因为你一旦这么想就会产生比较大的负能量,势必投射到孩子身上,那样的话你和孩子之间就会陷入负性情绪的互动之中。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先弄明白为什么孩子在妈妈哄睡觉的时候出现这种状况呢?

一是这是妈妈和孩子之间最专注的时间。平时孩子尽管在妈妈身边,却很少能够感受到妈妈将全部的注意力投入到孩子身上,而哄孩子睡觉的时候,妈妈会把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放到一边,全身心投入。在孩子看来这是一个很高效的亲子互动的机会,他不觉得自己是在捣乱,而是觉得在与妈妈做游戏。

二是此时孩子的要求往往能够得到妈妈的应允,为了让孩子睡觉,妈妈会放弃平时的原则,孩子由此“症状获益”,平时不能得到满足的要求都留在睡觉前提出来。

三是妈妈在睡前和孩子的应和让孩子习惯了睡觉前是可以向成年人提出要求,和成年人做游戏的时段,在幼儿园也就如此了。孩子的行为会引起老师的反感,并形成对孩子的成见,成为大家心目中的“问题孩子”,面对大家的排斥,孩子自然就不愿去幼儿园了。

妈妈哄孩子睡觉工夫在平时。

一、 每天安排一个专门亲子互动的时间,比如晚饭后,妈妈专注地与孩子一起玩一段时间,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印象。

二、 每当哄孩子睡觉的时候,家里的一切音响都关闭,关上大灯,将光线调暗,躺在床上给孩子讲故事,妈妈要调节自己的声调,越来越慢,越来越低,营造睡眠的氛围。

三、 给孩子讲的故事要从简单开始,方便孩子复述,每天给孩子主讲一个故事,以便孩子字字入耳,转天在亲子互动时间让孩子复述故事,如果复述得好就给孩子奖励,以此锻炼孩子的聆听能力、记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鼓励孩子将自己会讲的故事讲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让孩子得到群体的认同,提高他的自信心。

四、假如你事先约定孩子应该在半个小时内睡着,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孩子还没有睡着,你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转过身子,背对着孩子“进入梦乡”,孩子自己玩会儿也没有意思了,慢慢安静下来也会入睡。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一定要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一旦生物钟形成,每到睡觉的时间他就会产生条件反射,主动睡觉了。

【丽珊女性幸福心理学】

为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怀孕时如果能够系统地学习婴幼儿心理学,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各种感知觉发育的关键期,不仅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可以制定科学的成长计划表,在陪伴孩子成长中逐一落实。

女儿的嫉妒心太强了

抑郁症的人感受性超强,明察秋毫,使得他们特别累,是人群中睡眠时间最长的孩子。父母要多多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避免伤着孩子的自尊心,小学阶段是孩子自我形象形成的关键期。

From:杨玉红

丽珊老师,我这个春节过得太别扭了。我和老公都是工薪阶层,但我们特好面儿,生怕在哪些方面不如人被笑话。女儿上学,我们托人将女儿送进一所重点小学。同学家非富即贵,穿名牌,吃名牌,小学一、二年级都已经出国好几次了,老师在家长会上表扬这些孩子作文写得好,有见识。我担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自卑,觉得自己不如人,我们两口子商量一下,抓紧带孩子出国长见识吧。今年寒假我们一家三口去了趟新加坡,再远的地方咱去不起,反正也算是出过国了。

丽珊老师,和您实事求是地说,我第一次出国,心里挺虚的。生怕露怯让人瞧不起,当时我就下定决心傍上一个有经验的人。旅游团里有一大家子人,舍得花这么多钱老老小小旅游的肯定是有钱人,恰好他们家有两个小孩,这让我找到接近他们的借口。您也别说,两个小男孩长得很好看又帅气,浑身上下都是名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人家孩子能说会道,嘴还挺甜。我看着这个痛快呀,如果我女儿像人家就好了,随我的心了。我女儿整天睡不醒,什么事情都打不起精神来;小里小气、特别敏感,经常找骂;任性、挑食、不喝水、偶尔说话还哪壶不开提哪壶……和人家一比真是没什么优点了。

我观察旅行团其他团员都是吃过见过的主儿,他们自得其乐,基本不和我们多说话,我本来就是好热闹的人,不说话心里就空落落的。我决定就傍那家子了,他们人多又有小孩,我凑过去,人家还真和我说话,人家接受咱就得感激人家。丽珊老师,您说我能给予人家什么呢?只能尽量发现人家孩子的优点,使劲地夸两个孩子,让女儿从各个方面好好向人家学习……女儿根本不理解我的苦心,总是闷着一句话不说,幽幽怨怨的,她偶尔拉着我的手问我:“妈妈,你还爱我吗?”多愚蠢的问题,我花这么多钱带她出国旅游图什么呀?能不爱她吗?我就瞧不起她这份小气,没自信。我告诉她:“只要你听话,我就爱你。”

那两个孩子被我夸奖美了,总是缠着我,让我领着,人家这么有钱人家的孩子让咱领着,那是瞧得起咱,我很得意地一手领一个,老公说我“受宠若惊”。本来嘛,人家孩子什么场面没经过,什么人没有见过,还能让我领,这就是我的人格魅力。我女儿特别不识相,每到这个时候就凑过来,推开人家,让我领着她。人家孩子妈妈就把孩子从我身边叫回去。丽珊老师,您说她怎么这么小心眼儿,嫉妒心这么强呢?我可看不上她这点了,扫兴的人,我甩开她不领她……女儿更沉默了,先是不吃饭、不喝水,还总是啪嗒啪嗒掉眼泪,我就讨厌她这 样。晚上很早就睡了,早上还起不来,为了叫她,我都无法吃顿丰盛的早餐,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都迟到了,全团的人都等我们,您说这不是露怯吗?我急了,批评她,她就说,“反正你也不喜欢我,抓紧找你喜欢的孩子去吧!你别和我们回家了!”您说这多让我下不来台。后来她挑人家孩子的不是了,我可不能让人家笑话咱是护犊子,更不能让人家觉得我孩子没家教,于是大声训斥她,她竟然不懂好歹和我顶嘴,我就狠狠打她,老公也在旁边帮腔,说孩子不打不成器……

整个旅游团二十多人就剩看我们家乐儿了。这一路上,导游带着进去的所有购物点,我都为孩子买东西,咱穷家富路,不能让人小瞧了咱。女儿一点都不领情,拉着个脸,从来不和我们走在一起,总是一个人走在队伍最前面。

回家之后,她还是不理我,每天都闷闷地坐在那儿,那表情就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一样。哎呀,我们两口子没本事,没钱,但到哪儿都敞敞亮亮的,这孩子怎么就不随我们呢?丽珊老师,您说我这不是花钱结冤家吗?这次旅游几乎花了我全年的收入。女儿不但不懂我的苦衷,还记恨我了,这孩子才刚小学二年级,心理是不是变态呀?

To:玉红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你真累,做你的孩子更累。

玉红,你和老公本是工薪阶层,但做事总是攀个高,将孩子送进家庭“非富即贵”的重点校。给孩子创造好的教育环境没有错,但前提是孩子和父母都具有强大的内心,不为周围环境所干扰,更不能陷入盲目的攀比之中,那样孩子不但不能收获自信,反而让孩子强化了自己与同学的差异,造成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