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吴帝国
20074700000034

第34章 敌与友之迷惘(3)

当马蹄落在津南的土地上时,孙权轻舒了一口气。这时贺齐拍马迎上来,有人拉住了孙权的马辔头。孙权回望津北,甘宁、凌统他们还在与张辽厮杀呢。

“快找船把他们接回来!”

又鏖战了半个时辰,船终于回来了。贺齐带着他的三千兵渡过逍遥津,这才击退了张辽、乐进等的突击,将甘宁等一班人接回来,陈武的尸体也找到了,唯独不见凌统。

“我看见凌统杀进了敌阵,他也阵亡了。”

“胡说,阵亡的话怎么不见尸体,是被北军生擒了。”

这时有一个人头从河边的浅水区冒出来,披着湿漉漉的战衣,登上了船头,此人正是凌统。

这是今天孙权最大的惊喜吧!然而见到孙权的凌统却嚎啕大哭,原来他的部下全部阵亡,没有一个幸存者,凌统也只是因为精于潜水才得以活下来。

孙权大恸,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轻敌躁动的缘故。他不顾君侯的尊严,抱住湿漉漉的凌统,为他擦去眼中的泪水。

“公绩,亡者已矣,苟使卿在,何患无人。”

回到江东之后,孙权提拔凌统做了偏将军,把他的部属人数增加了一倍。至于力战有功的蒋钦、潘璋等人也各有封赏。在此战中阵亡的陈武则以国礼落葬,孙权亲自参加葬礼,陈武的两个儿子,后来都得到重用。

而在张辽这边,事后张辽问几个降兵:“方才厮杀时有一个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降卒答曰:“是孙会稽(孙权)。”张辽大为懊恼,要是早知道此人就是孙权,何必跟蒋钦和潘璋之类缠斗,这可是擒获敌酋的不世之功啊!

49.想起陆议

逍遥津、张辽……

对于孙权来说,这真是糟糕透顶的战争经历,好不容易在赤壁、濡须一系列战役之后建立起来的自信如今在逍遥津再次崩溃了。孙权感到自己如项霸王一般无颜见江东父老,号称十万大军居然打不下七千人据守的合肥,更险些丧命,牺牲了陈武等一班将士。

曾经一度孙权以统军之才自居,正如当年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都是领兵亲征,更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孙权以为自己也可以这样。但是现在,经历了逍遥津之后,孙权痛苦地发现:原来自己确实与父兄不同,孙仲谋不是那块料。

当年孙坚曾刀劈华雄,孙策曾酣战太史慈,这都被传为军中的佳话。如今孙权遭遇张辽却只能落荒而逃,全靠部下的牺牲才得以幸存。

孙权为此感到自卑、恐慌、茫然,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兄长死后的若干年时间内笼罩他的人生。这感觉只是在歼灭黄祖和赤壁大战后才渐渐消除,然而如今它又回来。

孙权想找人谈谈,通常遇到这种情况他会想到张昭、周瑜或是鲁肃,然而这几年他和张昭越来越疏远,周瑜已经死了,于是唯有鲁肃……

然而这时鲁肃已经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孙权所能做的,也只是把江东最好的医生派去陆口,为鲁肃医治。

子敬为什么会病得如此严重?也许是为了国事太过操劳,这个时候我孙仲谋又怎么忍心去打扰一位病人呢?

这时贺齐觐见,他是来报告军情的。原来鄱阳有一个叫做尤突的人戴着据说是曹操颁发的印绶,在本郡掀起了一场暴乱。陵阳、始安、泾县等好几个县都有人起兵响应,看来是蓄谋已久。

“呵呵,原来曹孟德已经将魔爪伸向了我的后方。”孙权说,“那么就劳烦贺将军走一趟吧!”

“这一次合肥之战,我的部下也伤亡不小,所以请主公派一支生力军给我。”是啊,贺齐的兵也不多了。可是哪里还有什么生力军?孙权想:江东的军队,四成在鲁肃指挥的西线;四成在孙权自己手里,东线备用;还有两成驻扎在交州南线,此外还有一些零碎武装分驻内地提防山越。除了这些,还有什么生力军?

看出孙权的茫然,贺齐谨慎地提醒说:“陆议如何?他在海昌一边屯田、一边招募流民当兵,听说已经有了两千余人。”

原来他是惦记上了陆议那点家底。也罢,陆议已经离开孙权幕府有七八年光景了,当初出幕去海昌的时候,孙权对他说:“伯言,在海昌好好干,不出三年,哦,最多五年,我一定会把你召回来重用!”

“在下以为,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已经算是重用了吧?”

“不,那只是小小的尝试而已。”

转眼之间七八年已经过去了,未能重返幕府、在海昌也毫无立功升职机会的陆议会不会怨恨孙权未能守信呢?孙权心中暗道:“抱歉,伯言!”

于是孙权爽快地答应了贺齐的请求。不久便传来了两人合作平定尤突之乱的捷报,孙权给贺齐的奖赏是安东将军、山阴侯,给陆议则是定威校尉的军职。

贺齐报告说:这一次不但平定了叛党,并且招降了大批敌军,淘汰老弱之后,足足有八千精兵加人江东军团。而这多亏陆议的招抚之功,鄱阳、丹杨一带的人似乎对他很有好感。

“你是说陆议在内地很得人心么?”

“不错,记得当年陆康也是因为德政而深受庐江人的爱戴,陆议身为吴郡陆氏的后人,想来也继承了这种传统。”

虽然陆氏因为与孙氏的庐江之战而备受元老们的猜忌,可是私底下人们对陆康的后裔还是很尊重,尤其是江东本地人以及曾经受过陆康恩惠的庐江人。

这种尊重与凭借武力而得来的所谓敬畏不同,孙权心想这大概正是孙氏政权目前在江东所缺乏的东西,所以曹操才能屡次在江东内部掀起内乱吧。

虽然孙氏家族本身是江东人氏,可是张昭、周瑜、鲁肃等重臣都是江北人氏,所以江东人会有“孙氏是外来势力”的想法吧!

用江东人,才能真正占据江东。当初吸纳陆议进人自己的幕府,孙权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然而旧势力对陆议的排挤比他想象得还要严重。

“陆议心中还记着庐江公(陆康)被杀害的遗恨,之所以愿意入幕,只是为了取得兵权而已。一旦取得兵权之后,他一定会为庐江公报仇的。”

这种想法!在孙权内心深处也存在。他明白复仇的心态是怎么一回事!当初他也是如此仇恨黄祖。然而在孙权看来,其实杀害庐江公的并非是兄长孙策,而是袁术,孙策只是充当了袁术的打手而已。

如果有人持刀杀人,罪魁祸首是人而不是他手中的刀。孙策当时正是袁术手中的刀,身为袁术收留的孤儿,孙策不可能违背袁术的命令。

不过,陆议是否能理解这一点呢?孙权的心里没谱。把兵权交给这样一个与孙氏家族关系微妙的人,确实很难保证不会出事。或许,这也正是陆议被外放海昌冷落数年的真实原因。

然而,有什么办法可以彻底改变陆氏与孙氏的这种尴尬呢?

“陆校尉为何不随贺将军一起到石头城来见孤?”

按照江东内部的惯例,正式战报是由主将向孙权面禀或是派信使书面呈报,然而为了表明自己的功勋,副将通常也会跟随主将前来,这也是为了防止主将将全部功勋占为己有。

可是陆议并没有跟随贺齐前来,战事结束之后,他便返回自己的驻地。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是陆校尉曾告假在先,所以……”

“哦,陆议生病了么?”

“不是陆议本人,而是他的夫人难产去世,据说生下的儿子也没能养活,几日后便夭折了。”

原来如此,孙权微微闭上双目,分娩对于古人而言,确实是女子的难关。陆议痛失爱妻与幼子,想必会极度悲伤吧!不过这个消息对于孙权来说,会不会是一个巧妙的转机呢?

50.孙伯符的女儿

孙尚香、陆议……

孙权为自己的奇想而感到惊讶,为什么会把这两人联系在一起呢?诚然,这两人的年岁倒是很般配,可是孙尚香毕竟在名义上还是刘备的妻子。

从益州来的消息说,刘备已经娶了吴懿的妹妹做夫人,毫无接孙尚香回去的意思。

“他果然是不喜欢我的妹妹,妹子与他夫妻一场,在他眼中可能不过是一片烟云而已。”

虽然如此,孙尚香还是不可能嫁给陆议,因为一旦妹子下嫁,陆议便是孙权的妹夫。这个地位太重,老臣们绝不会答应,孙权自己也难以接受。

可怜的尚香,注定要悲伤地度过余生……

那么,还有其他的人选么?

孙权自己的女儿大虎尚在牙牙学语,可是已经许配给了周瑜的儿子。倒是兄长孙策的女儿们,一个个已经亭亭玉立,其中老大已经到了及笄的年纪。

把大哥的女儿嫁给陆议,足以化解两家的尴尬,也解除陆议心中的杂念,更可以打消孙权对陆议的疑虑,如此巧妙地安排,恐怕也只有我孙仲谋想得出吧!

“把舒儿叫来吧!”

孙权吩咐他的爱姬步夫人安排此事。舒儿正是孙策的长女,当初父亲出征暴亡,孙策与家人流落舒城,多亏周瑜家送他们一套宅院,这才得以安居。孙策为了纪念这段难忘的岁月,所以给他的长女起名为孙舒城,家人一般都叫她舒儿。

“舒儿已经二十了吧"”眼前的侄女的确是一个美丽的女孩,但又不是纤弱的那种女子。孙权暗自感伤,她的脸上有大哥孙策的五官,眉目间又有孙尚香似的神采’这种相似令孙权很自然地联想起孙策的早亡和尚香的不幸。

希望这一桩婚姻不会成为悲剧。尽管也是政治联姻,可是对象是身为臣属而又有儒雅之风的陆议,结局应该会好一些吧!

“女大当嫁,因为大哥去世太早的缘故,所以我把舒儿当做自己的女儿一样看待。”孙权一提起孙策,舒城便低下了脸,黯然神伤。父亲在丹徒遇剌的时候,她不过才四五岁,然而丧父的痛苦记忆从未模糊。

“所以一直想为舒儿找一个匹配的好男儿,只是连年的战乱,居然耽搁至今,令我愧对兄长。好在现在终于有了合适的人选……”孙权沉吟了一下,说道:“这个人就是定威校尉陆议。”

孙权感觉自己的态度很诚恳,可是说的全然是谎言。三十多岁的丧偶男子,又与本家关系微妙,这样的男子会是合适的人选么?冠冕堂皇地说是为了舒城的幸福考虑,可是实际上不过是出于政治的考量罢了。孙权深深体会到身为掌权者的自私与虚伪,刘玄德如此,孙仲谋也不能例外。

孙舒城沉默着。陆议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但是这有什么关系?无论如何,身为女子都难以挑选自己的夫君。一心想嫁给英雄的姑姑嫁给了荆州的刘备,结果悲伤憔悴地回来了,到现在也不肯出房门,只是看着庭院发呆而已。

偶尔孙舒城会和两个妹妹去找姑姑玩,对于侄女们的访问,孙尚香是不会拒绝的,甚至还会难得地露出一丝笑容,说一两句话。

“真好啊,你们这些小丫头!”

大概看着侄女们,孙尚香就想起了往事吧。孙舒城即将嫁给的陆伯言,会不会比刘玄德更好些呢?

可是反过来看,陆家也在为即将到来的新娘而烦恼吧。

担当媒人角色的吴郡太守朱治与左司马顾雍抵达海昌之时,尚未从亡妻和丧子之痛中觉醒过来的陆议完全陷人了困惑。

迎娶孙策长女为妻,这不是开玩笑吧!

“无论你怎么想,这桩婚事并非你陆议的私事,而是关系到整个江东安危的公事。”顾雍是陆议的老朋友了,可是他的话只会增加他的困惑而已。

“元叹,我刚刚丧偶,还没有续弦的心思。再说这怎么会是关系到整个江东安危的公事?你的话未免太过夸张。”

“伯言,以你的睿智,为何在这件事上失察了呢?主公把兄长的女儿嫁给你,正是江东整合的第一步。”

顾雍也是江东本土的士大夫。在他看来,出身会稽富春的孙氏家族依靠军事起家,第一代孙坚长年征战北方,他的部下多为北方人,所以当初孙坚的目标也是逐鹿中原而非经略江东。只是因为作战不利,孙坚才退而求其次转向荆州,结果丧命于岘山。

到了孙策这一代,孙氏的目标开始从中原转向江东。孙策在舅父吴景及一班老将的辅助之下,以江淮人为骨干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团,渡江连下数郡,成就了江东霸业。然而孙策的梦想依旧是奔向中原。官渡之战,孙策不顾江东内部不稳,有出兵北上的强烈意图,仓促间死于丹徒。

孙权接班之后,孙氏家族终于认识到保守江东才是第一要务,安定之后才能对外扩张。而要谋求江东的稳固,就必须与江东的本土士族取得和解。在吴郡四大姓中,陆氏与大汉帝国的联系最为密切。自陆康死后,虽然陆氏家族出现中落的迹象,可是绕开陆氏依旧无法取得江东之心,这仍然是人们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