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吴帝国
20074700000048

第48章 东南天子之秀(2)

江陵的城头忽然嘈杂了起来,朱然登上高台瞭望城下,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多如蚂蚁般的曹魏军人正在堆筑土山,一夜之间已经堆起数丈高的土山斜坡。倘若让他们这样堆下去,这土山便会一路堆到江陵城下,与城墙一般高,江陵城的陷落便只是时间问题了。

“放箭!”

朱然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射退这些士兵,让他们的土山工作持续不下去。

东吴的弓箭手们摸了箭羽,搭在弦上,准备射杀敌人。

顿时箭如雨下,然而却不是守军发射出的箭矢,更不是射向土山旁的曹魏士兵,反而是射向城头的东吴守军。

一时城头大乱,数名守军中箭倒下。朱然伏在城头,这才发现曹魏军在高坡上架起了高台,这些箭正是从高台上射过来的。虽然因为距离较远,射手很难精确射击,可是他们的存在已经足以严重打击守军的意志。

朱然环顾周围的士兵,他们已经个个面无人色了。

“大都督一定会来救援江陵的!”对于朱然和守城将士来说,这已经是他们唯一的精神依靠了。不久前孙桓被困夷道城,不也是有赖于大都督陆议的神机妙算而解围的么?朱然坚信这一战也一定可以逢凶化吉!

然而,还是有人熬不住了,城中出现了叛变者的身影。叛变者是江陵县的县令姚泰,他负责守卫江陵城的北门,却对江陵城的前途失去了信心:“江陵城中疾病流行,粮草也快吃光了,将士斗志低落,只有朱然还一心抵抗而已。”

姚泰写信告诉曹真,他可以打开北门,迎曹军人城。

所幸他们的信使被截获,朱然断然诛杀了姚泰,可是他的心情无比沉重。如果围城的困局继续下去,下一个姚泰便会很快出现,运气不会永远在朱然这边。

谁能解救东吴危局?

这时已是公元223年的春末,梅雨季节的前夕,长江水位下降到了这一季的最低点,东吴引以为傲的水军优势难以发挥,正是: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农事都已休,兵戈况骚屑。

73.梅子熟了

曹魏军三路并进,东西两路都取得了不错的开局,如今唯有中路的曹仁大军停滞不前。他们的目标是濡须口,听闻濡须督周泰已经病重,城头甚至不见一面东吴军旗,更听不见一声军鼓之声,难道说吴军已经弃城遁逃了么?

曹仁的情报工作做得很到位,他知道虽然周泰病重,濡须城中却并非无人。一位叫做朱桓的年轻人挑起了主将的担子,他是陆议的同乡、吴郡朱家的子弟(前文所述的朱治出自丹杨,与朱桓不是一个家族)。

曹仁耳闻近几年吴郡的本土大族顾、陆、朱、张迅速崛起,不过多数是以文臣面目出现,譬如顾雍、陆绩、张温。陆议是个例外,在夷陵重创刘玄德,一战成名天下知。不知这位朱家的公子,是否也有媲美陆议的才气?

曹仁二十岁跟随曹操起兵,当年在江陵城下大战周瑜,获得了“将军真天人也的盛誉,至今纵横沙场已有四十年。他不想在这小小濡须口有损自己的威名,虽然面对的敌将是年轻的朱桓,他也不敢掉以轻心。

于是曹仁放出了风声,说是要先行突击羡溪城。羡溪城在濡须城东六十里,与濡须并为掎角,可谓唇亡齿寒。

①《“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这句赞美之辞送给了关羽,为后人所熟知。不过在正史上,这句赞美是属于曹仁的。

“拿下羡溪城,朱桓便成了一叶孤舟,击败他易如反掌!”

朱桓的兵本来就不多,如果分兵救羡溪,濡须的防守兵力便不足,可若是不救,羡溪城便有陷落的危险。这正是考验大将作战智慧之处。曹仁这一招,倒像是在试探朱桓这个新人究竟成色如何?

“大将军,吴兵数千人已经往羡溪城方向去了。”

曹仁大笑,他立刻收回东进的骑兵,大军直扑濡须,这时朱桓的守军只剩下了五千人。

曹仁不想强攻。孙权经营濡须口多年,这座城建得颇为坚固,又近在水边,吴军一旦溃败便会上船逃走。他探听到朱桓及其部将的妻儿老小都住在濡须水中的一个小岛(如同江陵中洲,这个岛叫做濡须中洲)。

倘若拿下濡须中洲,取得朱桓军的家属作为人质,这一仗便可以不战而胜。曹仁的战术安排是分兵两路,一路军由曹仁之子曹泰率领,佯攻濡须城以吸引朱桓的注意。另一路军则指派大将常雕、王双带领,乘坐牛皮筏突击濡须中洲。

一虚一实,曹仁的谋略可算老练了。可是曹泰的这一路军刚在濡须城下摆开攻城的阵势,朱桓已经杀将出来,既然是佯攻,曹泰军也不恋战,稍事抵抗便烧营退却。

“常雕、王双想必已经得逞!”曹仁十分得意,然而这两位将领却始终没能回来。常雕死于中洲,而王双则束手就擒,一千余人的突击队几乎是全军覆灭。

原来所谓濡须中洲的妻儿,只是朱桓的诱饵而已。

此时,江陵告急的文书已经在陆议的案几上摆了十几道,西有刘备蠢蠢欲动,东有曹真等四将围城,诸葛瑾的援军又被击退,陆议手中的牌很少。

第二路援军的主将是潘璋,然而他手头的兵力也不多,为此专程在出兵之前特来向大都督请教,可是陆议却一语不发。

“江陵已经危在旦夕,只恨潘某兵少,恐怕有心无力……”夷陵之战初期,潘璋曾是对陆议不屑一顾的将领之一,然而到了此时,他和许多人一样,已经奉陆议为战神。

“人力不足的话,那就只有靠这个了。”

案几上搁着一碟水果,那是刚黄熟上市的江南之梅。陆议掂起一粒梅子,朝潘璋笑道:“潘将军虽是中原人士,可是在江东也住了二十来年,难道不知晓梅子熟了?”

潘璋完全莫名其妙,这梅子熟与不熟,与行军作战有何相干?虽然曾经有曹孟德望梅止渴的故事,可是眼前东吴的敌人不是干渴,而是曹魏大军。梅子能破敌么?

陆议将梅子丢在嘴里,望着窗外,所谓:“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时的荆楚大地已经被这淅沥的梅雨所笼罩。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原本低落的江河水位已经高涨起来。

陆议把一份情报放在潘璋面前。原来长江水浅之时,曹魏军团为了将骑兵和攻城器械运往江陵,在长江上建立了一座浮桥,南北相连,数万魏兵,悉数从浮桥通过长江,源源不断地进抵江陵城下。

如今荆州已经人梅,长江水位逐渐上升了,一旦江洪泛滥,缺少船只的曹魏大军将陷人汪洋泽国,唯一的撤退通道便是这座浮桥。曹魏军中如果有智谋之士,一定会劝说曹真、夏侯尚在江水泛滥之前撤退。如若不然,便是我军水淹曹真之时。

潘璋大悟,原来战机就在这梅雨季节,曹魏军的死穴就在这座浮桥。只要潘璋拿下这座浮桥,曹魏军团便要重蹈当初“水淹七军”的覆辙。

潘璋是个雷厉风行之人,当即带领本部人马到江水上游砍伐了数百万束芦苇,捆绑成芦苇筏子,只等暴雨泛滥、江洪爆发,便突击浮桥。

然而这时围困江陵的曹魏军也开始迅速退却,十日之内,江陵城下的十万曹魏大军,走得一个不剩,所有土山、高台、攻城器械以及辎重车辆全部被遗弃。

农历三月初八,曹丕从伐吴前线回到了洛阳,三路伐吴大军班师,一场轰轰烈的南征风暴,就此云收雾散。

提醒曹丕收兵、不可恋战的智谋之士,是山东人董昭。当初关羽水淹七军、围困樊城之时,他曾在曹操帐下出谋划策。也许正是这一段经历,令他对荆州的大水记忆犹新。这一年的春夏之际,正是此人警告曹丕,指出曹真、夏侯尚的南征大军存在致命的危险,大声疾呼:“江水向长,一旦暴增,何以防御?就不破贼,尚当自完。奈何乘危,不以为惧?事将危矣,惟陛下察之!”

这一次曹丕很明智地接纳了董昭之言。对于曹魏而言,这值得庆幸。十余日后,果然江水暴涨。如果曹军还在原地,一定会被东吴水军围歼,变成水中之鬼。曹丕对董昭的先见之明大为钦佩。

然而曹魏兴师动众、折腾了大半年居然无功而退,实在是很令人郁闷。班师后一周,在濡须被小将朱桓戏弄了一把的大将军曹仁咽不下这口窝囊气,郁郁而终,时年五十六岁。

一个月后,扬言要再次东征的刘备也在白帝城呜呼哀哉,继位者是他的儿子刘禅,有流言说此儿是个智障,也有人说他大智若愚。然而无论如何,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出现了微妙的转机。半年之后,主持蜀汉军政的诸葛亮终于下决心恢复与东吴的友好关系。这一年的冬天,一个叫邓芝的蜀汉大臣来到了武昌,向孙权传递了善意的问候与恢复同盟关系的请求。次年春天,出自吴郡张家的大才子张温奉命出使益州,正式宣告孙刘联盟的重建,两家关系再度升温。

时为公元224年,距离鲁肃与刘备长坂坡之会整整十六年。大概当事人也没能预料到,这一次会晤所结成的孙、刘联盟,足足维系了四十年,直到蜀汉覆亡。

74.百战无休

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之声打破了黎明的寂静,陆议难以抑制心潮澎湃,霍然起身的他,双眼注视着产房的门户,片刻也不曾离开。

陆议与孙舒城成婚已经多年,可是一直无子。以至于陆氏家族以及府内外的多事之人,纷纷猜测这位公主是不是不能生育。

这些风言风语甚至传人了孙舒城本人的耳中,起初她抱着不闻不问的态度淡然处之,可是在越传越盛的情形之下,这位个性倔强而又聪慧的女子发现必须直面这一现实。

“夫人,说个有趣的事给你听。”那日陆议的兴致颇高,“诸葛将军你是知道的,他长了一张长脸……”

陆议口中的诸葛将军就是诸葛瑾,他的长脸的确令人印象深刻。那日不知何故,孙权命人牵来了一一头驴,驴脸上挂着一个牌子,上写四个大字。众臣莫名其妙,待到看清楚所写之字,顿时哄堂大笑。

原来那四字是:“诸葛子瑜。”

孙氏兄弟都喜欢开玩笑,从孙策到孙权,也许在脾气上略有差异,可是在喜欢捉弄人这一点上毫无二致。

诸葛瑾是个厚道温良的老实人,面对主君的戏谑,他好脾气陪着笑。可是他那十岁的小儿却从父亲身边走了出来,跪倒在孙权面前,毫无畏惧地请求说:“乞请笔益两字。”

孙权哈哈大笑,这十岁的小孩子想做什么呢?这倒是勾起了孙权的好奇心。他下令给这小孩一支笔。结果这诸葛家的小儿提起笔便在牌子下方续写了两个字:“之驴”。

四座倶惊,因为这样一来,这个牌子就成了六个字,连起来读是:“诸葛子瑜之驴”!

原来是为了戏弄诸葛瑾的长脸,如今经这小孩子一改,居然成了“诸葛瑾的驴”。孙权又惊又奇,不得不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瑾。

“呵呵,诸葛子瑜的儿子不过十岁,却如此机警聪明,真是难得的佳儿!”

“啊?已经十岁了么?”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陆议其实只是说一件趣事罢了,孙舒城却低下了头。诸葛瑾比陆议大几岁,身为同僚,他的儿子已经十岁了,可是陆议却没有儿子。他的长子陆延早已经夭折,而孙舒城嫁人陆家差不多已经八九年了,却一直未能为陆议生下一'儿半女。

他是思子心切,所以借诸葛家的小儿这个事来旁敲侧击么?

“纳个妾如何?”孙舒城以故作轻松的口气说到这个话题,并强行按捺着心中的紧张感。万一他顺水推舟说一声好,自己又该如何应对呢?孙舒城心中一阵阵地抽搐与茫然。

“纳妾……好啊!”

“什么?你说好啊?孙舒城呆住了,忘了自己方才说了些什么,她不能压抑自己的激动,几乎要站起来走掉。

“呵呵,你生气了。”陆议漫不经心地说,“看来你还真是个嫉妒心强烈的女子。”

“凡是女子,都会有嫉妒之心。”虽然发现夫君似乎是在试探自己,孙舒城还是不服气地说。

“哈哈,既然如此,想想在猇亭说的话吧!”

孙舒城当然记得,在出征之夜,陆议告诉妻子,如果能回来,他希望她能为他生一个儿子。这个儿子的名字便叫陆抗。

“可是……已经过去三年了。”

“不,不是你的错,大概是忙于战事,我太疏忽了你的缘故。”陆议轻抚着孙舒城的脸庞,“其实不仅仅是我,连年的战事,令百姓不得休息,整个荆州的人口都大大减少了,所以眼下,应该是休养生息的时候了。”

所谓修养生息,就是在大规模战役之后,减轻百姓的赋税与兵役,让他们得以安心耕织、繁衍后代。陆议的所指,不仅仅是家事,更是国事!自从赤壁之战以来,孙氏与曹、刘战事不断,虽然有些战事是不得不应战,但大部分战事其实是孙权热心于争夺天下所致。

为了个人的野心而导致生灵涂炭,虽然是乱世的常态,可是擅于治国的君王,可不会穷兵黩武到令国人怨恨。

征役繁重,疫疠流行,民户损耗,这是不容辩解的江东实情。

此时陆议的职位是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封江陵侯,在他所管辖的西陵(即夷陵)、江陵地区,几年来出现了难得的和平局面。陆议下令减轻赋税、休养生息,荆州的元气渐渐得以恢复,这是刘表覆亡以来没有过的事情。

终于在公元226年,四十四岁的陆议得了他的次子陆抗,这也是孙舒城与陆议唯一的孩子。

休养生息,这是陆议的想法,却不属于孙权。孙权胸中正热情澎湃、雄心勃勃。这一年的五月,从北方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曹丕死了!

曹丕比孙权小了整整五岁,可是却早早地死了。他的死还与东吴有着莫大的关系。去年(公元225年)三月,曹丕再度御驾亲征,攻打东吴。然而遭到朝臣反对的曹丕足足耽搁了五个月,直到八月才率领他引以为傲的大魏皇家舰队进人淮河,又磨磨蹭蹭到十月才进抵广陵故城。抵达之后曹丞也不急于进兵,倒是诗兴大发: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级横。谁云江水广,一苹可以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