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眼力:刘光启自述
20077000000001

第1章 序

成其圣

天津历来是我国北方的文物集散中心,文物资源丰厚。目前集藏在天津博物馆和其他文博单位的传世精品,即是天津文物收藏百年积累的结晶。而散存于民间的传世文物,也以其品位高,数量多,在全国收藏界居重要一席。与此相联系,在这块有着文物收藏传统的沃土上,先后培育和造就了以韩慎先(与张珩、谢稚柳为全国首批书画鉴定三人小组)、张老槐、王席珍、乔凤林、顾德威、李济才、唐石父等为代表的一批在文博界享有盛誉的文物鉴赏、鉴定大家。继之,又涌现出以周叔弢、张叔诚、徐世章、王襄、杨石先、吴颂平等为代表的著名文物鉴藏(赏)家。他们及其家属曾在20世纪将毕生所藏的众多精品捐献国家,使得天津博物馆的珍品变得丰富厚实,并享誉海内外。截至目前,天津尚有张慈生、刘光启、云希正、田凤岭、田俊荣、李凯六位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他们为天津的文物征集、鉴定、验关,发现和培养人才,乃至文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事业的兴衰成败,人才是关键。如何传承文物鉴定大家的经验、技能和学识,培养更多高水平的文物鉴定人才和领军人物,使文物鉴定事业薪火相传,是眼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书编写的初衷即缘于此。2007年7月已经启动的天津市文博系统"名师教室"工程,旨在加快实施文博系统"人才兴文"战略,多渠道、多途径解决天津文博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面临的"断层"和"空白"问题,以传统的"师承制"模式,使专家名师的学识、经验和技能得以传承,也是出于同一考虑。

现代意义的文物鉴定是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文物进行辨伪、断代和评价。通过对文物的综合研究,分析和解释文物的形式与内涵,对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作出评定。这是一项复杂的科学研究工作,有着很强的技术性和学术性。"目鉴"为主,是这一专业的特性。正是由于文物鉴定专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学习和掌握这门专业技能难度甚大。能够成为一名高水平的文物鉴定人员,除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外,丰富的实践经验至关重要,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一要看得多,二要记忆好",所谓"过目不忘",是许多前辈鉴定家的朴实语言。看得多,即实践经验丰富;记忆好,即理论根基和知识积累深厚,并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带有规律性的理论升华。

本书编写的特点是采取"口述史"的方法,通过几位鉴定专家对自己从事文物征集、鉴定与研究生涯的回顾,以及对天津传统古玩业点点滴滴的忆旧,讲述其经历、经验、感受与研究成果,直观地"回到现场",感性地介绍文物鉴定中一些看似细小、实则关键的知识,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可资学习、继承、掌握、相传的工具,读来亲切、生动,易于把握,对传授文物鉴定经验、普及文物知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