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眼力:刘光启自述
20077000000024

第24章 书画鉴定经验谈(1)

在文物鉴定这一行中,字画类叫"软片",是最难的。鉴定书画要掌握的知识也最复杂。鉴定字画有时是凭见识,有时是凭推理,有时是凭感觉,但最根本的方法,正像中医看病一样,"望、闻、问、切"综合运用。1990年,我应邀到美国的几个大博物馆去做鉴定。在华盛顿博物馆,看到一幅明董其昌的字,这幅作品上盖了明代大收藏家项子京的很多鉴藏印,按字幅的落款推算,当时董其昌七十二岁,项子京比董其昌大三十岁,死得又早,只活了六十六岁,所以当董其昌七十二岁写此件时,项子京已死了三十六年了,怎能再为董其昌的作品盖章呢?在场的美国学者都惊住了,但我又说:"不用担心,字是真的,印也是真的,只不过项子京的收藏印是后人盖的。"再如对东晋至唐的写经的鉴定,要根据版本、条款、纸的厚度、光泽等特征分类,断其年代,像《妙法莲花经》共七个译本,唐版本究竟是哪一个,要进行科学分析。先断代,是初唐、中唐还是晚唐,此时译经者为谁,流行的版本是哪本?要论证。又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年代不同,文字内容不同,版本也不同,唐初的与六朝的尺寸大小不一,造纸技术不一。中唐时期,科学技术发展,尺寸、字体、墨法、行款与东晋六朝飞唐初又有不同,纸的薄厚、光泽等须严谨考证方可得出结论。

归纳起来讲,鉴定书画有两种方法,一是目鉴,二是考订。目鉴是凭视觉观察、比较某一类作品的艺术特征,并判别真伪;考订则是通过翻检文献典籍和已掌握的书画知识、文史知识等来判别真伪。目鉴和考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具体到某一作品上,两者也可有所侧重:当目鉴过程中条件不足时,考订便起主要作用;而考订中文献典籍缺乏时,通过目鉴观察作品本身的特点、时代风格,便成了主要的方法。

鉴定书画的步骤,一般是先看它的时代气息,再看个人风格,然后看各项辅助条件。但在作品缺乏具体可比材料来辨认其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时,作品上的题跋、收藏印、装被等辅助条件也会变成主要依据。

鉴定依据分为主要依据和辅助依据。主要依据是作品本身,即书画的时代气息和书画家的个人风格和款识;辅助依据是指纸绢、题跋、收藏印章、著录书及装潢等。

一、主要依据

1.时代气息

书画的时代气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生活习惯、物质条件等有密切的关联。由于时代背景不同,书画的风格也不同,这是鉴定书画的主要依据之一。书画的时代气息是从流传下来的古代书画作品中总结出来的,对各个时代的依据见得多了,就会产生一定的认识,发现一些特征。

时代气息,也可称时代风格,表现在四个方面:时代风格、个人风格、流派风格、地区风格。不论是南方、北方,哪个地方的画家,要脱离时代风格是不可能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条客观规律。

另外,书画所表现出的时代气息并不是抽象的,而是明显地存在于作品之中的。同一时期的作品,尽管有南方有北方的差异及个人风格的差异,但其间还是存在着某些共同的风格特点,使人一看便知是哪个时代的风格。一个鉴藏家要善于把握各个时代书画所共有的基本风貌,并熟悉各个时代的社会习尚。

再有一点,就是断代问题。比如看一件无款的作品,看着像董其昌,那么往上,就只能看到董其昌。董其昌以下像谁,上下两段都截开,就剩下中间这一点了,经过反复琢磨,作品虽然没有款,但时代风格就出来了。依此,再做排比、推敲,判别作者应该是比较准确的。这就需要多看东西,多积累知识。知识一方面是纵、上下,另一方面是横、左右。纵是知识的积累,横是作品多了进行横向排比。一件作品刚一看到,能记住其特点,看若干次后就能找出其普遍规律了。

2.书画家的个人风格

断定作品的真伪,不可脱离作者本人的艺术天才及其在长期艺术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风格。这是因为各书画家的思想不同、性格不同、审美观点不同、习惯不同、对技法的掌握不同,反映在作品风格上必然有差异。个人风格较为具体,与时代气息相比,容易琢磨,但同样需要鉴定者对各家作品的广见博识,并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深刻认识。

首先要看作品的笔法、墨色、技巧,要抓住书画家内在的"质"的东西,否则便无法掌握它的个人风格。搞鉴定,分析观察作品,和画家的角度一样,也不一样。和画家一样的是考证他的用笔、线条、画画的习惯,时代背景、周围的情况,他的渊源、画友、朋友,用笔的习性,这些都是要掌握的。要多看书,看多了以后,上下积累多了,再看哪一件脑子里的标准就有了,看少了是不行的。

看字也同样。字的准确性为百分之百,不论字本身写得好坏,只要是本人写的。中国13亿人口,每个人的字体没有重样的。字在书画里面更为准确。但是从鉴定的角度来看,写字人书写谁的字体,在他一生当中字体有哪些变化,最初打基础时是写谁的字体,中年、老年又有哪些变化,到了老年后,其早年成功的因素有没有,等等,这些变化都要掌握。如董其昌写颜体。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在世七十多年,留下的碑帖很多。在他一生里,随着年龄的增长,书体风格也有所变化,如四十多岁的书体,经味较足(唐人写经),五十多岁的书体,经味与碑昧各半,七十多岁的书体,经味只是少量地隐藏在里面。董其昌写的是颜真卿四十多岁时所书经味较足的《多宝塔碑》。

其次要对作者的艺术风格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每个书画家的师承关系和艺术道路各不相同,而且具体到每个人来说,其一生的艺术创作也有所差异。在师承上大体有两种情况:一是发展了他的先生的艺术而形成自己的风格,自成一家,另一种是守着先生的技法而没跳出来。对自成一家者,在分析其作品时,既要看到他的自身特点,也要看他发展了先生的哪些因素。比如清"四王"之一王时敏,既发展了黄子久,也发展了董其昌,只不过发展的程度不同,是综合性的,从他的作品里都能反映出来。此外,在书画鉴定这一行很多人看东西是按阶段性看的,如齐白石的作品,五十几岁到八十几岁,和二三十岁到五十几岁是不一样的。老年以后,他的书法、绘画有了进步,和早年的不一样,往往就看成是假的,其实这是不对的,要看他一生的变化。对于变化,要注意掌握其变化特点有哪些。如我们看到一件书画家晚年的绘画作品,那么他早年的绘画风格还保留有多少,不了解和掌握这一点,就难以看懂画。

第三要看作品的内涵和意境。大凡书画名家,其成功因素来自多方面,他们的作品可以体现出多种文化修养,他们所表现的虽然是一种形象,却又渗入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作者的哲学观点和美学原则。作为鉴定家,如只懂点绘画的普通技法和鉴定的一般常识,看不透名家作品中所蕴藏的更深层的内涵和所寄托的主观感情,也会造成良秀不辨、真伪不分。能理解画家作品的意境,

这就是鉴定家的水平。鉴定家不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便领会不到这种作品高明之所在。

因此,还要熟悉诗词歌赋、散文等,这些是和书画鉴定相辅相成的,它能帮助你理解书画作品里的意境。如六朝、隋,一直到唐初,文章里有骈体文,讲究四六句、对偶,在描写上都特别细致,诗词更是这样。进入唐代以后,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的诗词就不单纯是诗词了,从艺术上讲,经过了加工。绘画也是这样,唐代、宋代在书画作品里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唐、五代、宋,特别是南宋以前,要找到它的文学性,或者是从文人的角度来看这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