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低碳工业
20077500000024

第24章 绿色能源与低碳循环工业齐发展(3)

在水电建设中,做好移民安置工作是确保水电顺利建设的先决条件,有的时候甚至是决定性因素。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就会处理好库区移民的安置问题。同时水电的可持续发展还受制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研究水资源、国民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水电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水电站的选址、建设对上下游的影响,对动植物的影响,对国土资源的影响,对物质文化遗产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等,都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因此,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适时、适度、有序开发水电资源尤为重要。

水电投资的技术性问题包括两方面:①水电还贷期的长短及税收政策。水电是具有综合利用效益的特殊工程,水电建设的特点是“投资大、周期长”,建设初期回报较少,而长期获利较高;水电建设的困难在建设期及还贷期。影响水电投资的关键因素是合理的政策诱导,如还贷期限短则还贷压力大、税改后水电站税负比同类企业显著加重,影响投资积极性。如何消除影响水电发展的不利因素,提高水电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关键是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②投资分摊问题。水电是可以综合利用的特殊工程。水电工程不仅仅是发电,还具有防洪、灌溉、航运、供水、养殖、旅游等综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像防洪、航运、灌溉等效益都是流域沿岸地区获得,而投资还贷却要由水电站承担,加重了水电工程的还贷负担。按照权利和义务对等的要求,谁投资谁受益,那么反过来受益方付出相应的投资也是合情合理的,国家综合部门应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出台综合利用投资分摊政策和管理办法,将综合利用投资合理地分摊到受益的地区或部门,特别是对防洪这部分公益投资,可以采取国家投资或受益地区和部门按照受益的多少合理分摊投资的方法,建立合理的投资分摊制度。

3.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超常规发展

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发展迅速,光伏产能居全球第一。2008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调整后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2010年,太阳能热水器累计安装量为1.5亿平方米,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30万千瓦。

有望近期出台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了太阳能发展的地位,“太阳能在新能源发展规划中的重要性列第二位”。

2007年是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年。到2007年底,全国光伏系统的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主要为边远地区居民供电。2002-2003年实施的“送电到乡”工程安装了光伏电池约1.9万千瓦,对光伏发电的应用和光伏电池制造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除利用光伏发电为偏远地区和特殊领域(通信、导航和交通)供电外,已开始建设屋顶并网光伏发电示范项目。

目前,我国光伏电池及组装厂已有十多家,年制造能力达10万千瓦以上。

自2004年,在国际光伏市场尤其是德国、日本市场的强大需求的拉动下,我国的光伏产品生产能力迅速扩张。截至2008年底,我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了2500多兆瓦,居世界第1位,出现了跳跃式发展。由于光伏发电价格高昂,与主要依赖于国际市场的蓬勃发展的产业相比,国内光伏市场发展步伐稍缓,但一直处于稳步发展和上升状态。特别是各地结合城镇建设,推广屋顶计划,以及路灯等太阳能发电产品的应用,使得我国光伏发电应用呈上升趋势。2008年底,累计光伏发电容量为20万千瓦,其中40%左右为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用于解决电网覆盖不到的偏远地区居民用电问题。

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主要材料是晶体硅,我国近些年筹建、扩建、新建的多晶硅项目不断增加。

考虑到经济成本和支持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光伏发电采取稳步发展的原则和策略。在今后5~10年内,我国的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一方面还将以户用光伏发电系统和建设小型光伏电站为主,解决偏远地区无电村和无电户的供电问题,建设20万千瓦光伏发电站,为200万户边远地区农牧民(即目前我国1/3的无电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用电;另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屋顶系统的经验,在经济较发达、城市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在公益性建筑物和其他建筑物以及道路、公园、车站等公共设施照明中推广使用光伏电源,此外,还将开展大型并网光伏系统的示范,为在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开展大型并网光伏系统的大规模应用作准备。

4.核电发展加速提升

2007年11月颁布的《中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是指导我国核电建设的重要文件,对于实施核电自主化发展战略、合理安排核电建设项目、做好核电厂址的开发和储备、建立和完善核电安全运行和技术服务体系、配套落实核燃料循环和核能技术开发项目的保障条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提出,我国的核电发展指导思想和方针是:统一技术路线,注重安全性和经济性,坚持以我为主,中外合作,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实现核电站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和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的自主化,形成批量建设中国自主品牌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的综合能力。

按照《中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中国核电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争取达到4000万千瓦,考虑核电的后续发展,2020年末在建核电容量应保持1800万千瓦左右,核电占全部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从目前的不到2%提高到届时的4%。2020年前我国新增投产2300万千瓦核电机组,新建核电站主要安排在浙江、江苏、广东、山东、辽宁和福建6个沿海省份。核电年发电量将达到2600亿~2800亿千瓦时,计划投资额4000亿元。

目前核电发展规划具体上调的目标尚未确定,但是以目前的电力装机容量计算,预计到2020年,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4亿~15亿千瓦,而核电的比例也有望调整到5%。按照国家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的要求,核电装机要达到7500万千瓦以上。

目前我国大陆已有11台运行中的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908万千瓦,距离“十一五”期间规划装机目标1000万千瓦规划只有咫尺之遥。目前,在建核电机组34台,总装机容量3708万千瓦,要达到7500万千瓦,国内的核电装备制造业任重道远。

核电建设的特点是“周期长,投资大”。核电建设周期相对较长,其建设周期一般为70个月(约6年)。与此相对,火电一般为30多个月。目前,火电每千瓦投资为4000元,而核电投资为1330~2000美元,合人民币为1.1-1.65万元,两者相差高达2.75~4.1倍。另外,我国的核电站过去之所以大多建在沿海地区,一是因为核电站需要大量的水进行冷却,而沿海地区靠近大海水资源丰富,大型核电机组运输也比较便利;二是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够承受数百亿元的投资以及适当的高电价,这也就是许多西方国家的核电项目大部分都建在内陆河边的原因。在我国积极发展核电的背景下,内陆一些水资源丰富、三面环山、一面是水的核电站选址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家已允许内陆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以三代核电技术为基础开展核电站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只是就目前而言,要真正建立内陆第一座核电站还需等待。因为按照2007年制订的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未来的13年中,我国将新增投产的2300万千瓦核电站中,主要安排在浙江、江苏、广东、山东、辽宁和福建6个沿海省兴建,而且早先已经在这几个省确定了13个优先选择的厂址。

5.生物质能处于起步阶段,利用前景广阔

我国生物质能资源主要来源有农作物秸秆、树木枝杈、畜禽粪便、能源作物(植物)、工业有机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等。全国农作物秸秆年产生量约6亿吨,除部分作为造纸原料和畜牧饲料外,大约3亿吨可作为燃料使用,折合约1.5亿吨标准煤。林木枝桠和林业废弃物年可获得量约9亿吨,大约3亿吨可作为能源利用,折合约2亿吨标准煤。畜禽养殖和工业有机废水理论上可年产沼气约800亿立方米,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约1.2亿吨。目前,我国生物质资源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5亿吨标准煤,今后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物质资源转换为能源的潜力可达10亿吨标准煤。

生物质能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根据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状况,重点发展沼气、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液体燃料。到2010年,沼气年利用量达到190亿立方米,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50万千瓦,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万吨。到2020年,沼气年利用量达到440亿立方米,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按照规划,在2005~2020年的l5年间,生物质发电、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年均增速分别达93%、59%和2.6倍。生物质能的主要利用形式有以下几种。

(1)沼气

我国大中型沼气工程工艺技术成熟,已形成了专业化的设计和施工队伍,服务体系基本完备,具备了大规模发展的条件。到2008年底,全国已经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约3000万口,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4万处,畜禽养殖场和工业废水沼气工程达到2700多处,年产沼气约100亿立方米,为近8000万农村人口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燃料。目前,沼气技术已从单纯的能源利用发展成废弃物处理和生物质多层次综合利用,并广泛地同养殖业、种植业相结合,成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和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2007年7月,农业部颁布了《农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建成一批农业生物质能基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开发利用成本大幅度降低,初步实现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市场化。生物质能产业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对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日趋明显,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截至2010年,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总数达到4000万户,占适宜农户的30%左右,年生产沼气155亿立方米;到2015年,农村户用沼气总数达到6000万户左右,年生产沼气233亿立方米左右,并逐步推进沼气产业化发展。

除沼气外,我国生物质发电、生物液体燃料技术的应用仍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

(2)生物质发电

我国生物质发电的现状是:技术基本成熟,规模有待扩大。目前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农林生物质发电、城市垃圾发电、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等技术。

到2006年,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20万千瓦,其中蔗渣发电170万千瓦,碾米厂稻壳发电5万千瓦,城市垃圾焚烧发电40万千瓦,在引进国外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现已具备制造垃圾焚烧发电设备的能力。但总体来看,我国在生物质发电的原料收集、进化处理、燃烧设备制造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3)生物液体燃料

生物液体燃料是重要的石油替代产品,主要包括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2006年年底前,我国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年生产能力是165万吨,2007年以后,国家开始限制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的生产,燃料乙醇的发展势头变缓。生物液体燃料的重点技术研发方向是利用非粮食原料(主要为甜高梁、木薯以及木质纤维素等)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目前不再增加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能力,合理利用非粮生物质原料生产燃料乙醇。以餐饮业废油、榨油厂油渣、油料作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能力达到年产5万吨,同时我国已开始在交通燃料中使用燃料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