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低碳工业
20077500000006

第6章 低碳发展,企业的责任(1)

一、低碳企业才最有竞争力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CSR(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和对社会的贡献。

在中国,早在春秋时期,诸子百家所进行的“义利之辩”就已经涉及商人在个人私利和社会公益之间的取舍问题。《墨子·尚贤》中说:“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墨子本着“兼爱”的思想,主张有财富要去和别人分享,则天下太平。

一大批仁人志士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许多民族企业在从事企业经济活动中承担的社会责任意识都比较强,体现出了鲜明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意识。同时,中国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里把“回报社会,造福桑梓”看做是光宗耀祖的崇高责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企业的发展伴随着国门开放和企业走出去的进程,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步出国门进行全球投资,中国公司的责任观念和道德标准也延伸到世界各地。中海油事件、温州鞋遭抵制、赞比亚爆炸事故等,均反映出中国公司在股东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下,企业所面对的竞争威胁正在迫使其改变原有的运作模式。非政府组织、媒体和个人均有权评论企业行为,企业在遵守法律及通过其他方式回应社会期望时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然而,这是压力,更是动力。经济学家王志乐下面的话也许能代表更多人对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期许,“国际社会不会仅仅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就对其在海外经营的企业适用相对较低的标准,中国公司在海外必须迅速提升企业责任观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据统计,全球已有2500多家企业发布了各种类型的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包括安全报告、健康、安全和环境(HSE)报告、企业公民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等。近年来在众多跨国公司的CSR报告对环境表现的描述中,越来越多地出现“碳排放”的内容。国内已有十几个行业的50多家公司陆续发布了年度CSR报告,受此影响,在华跨国公司也发布了各种类型的CSR报告。

2008年底,香港交易所宣布签署公益企业发起的《香港企业社会责任约章》,决心成为肩负企业社会责任的楷模,并把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融入公司的策略及营运中,通过与香港交易所业务相关及恰当的途径与权益人在其企业社会责任策略及政策方面做出交流,及让相关的权益人参与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香港交易所还签署了香港环境保护署的《减碳约章》,支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承诺。香港交易所签署这两份约章表明其锐意为工作环境、市场环境、社区及环境的持续发展出力,以及将着力在旗下市场及社区推广合乎社会责任原则的规章。

无论是从世界还是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企业社会责任都已经成为21世纪企业价值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领域,就是环境保护和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然而现实情况是,“在以清洁生产为特点的生态经济以及以节约自愿和再生资源为特点的循环经济领域,我们的企业正面临严峻挑战”。

处于目前发展阶段的中国企业,应当被套上环境保护的企业社会责任“枷锁”吗?长期以来的认识是,绝大多数企业的CSR是为商业利益服务的。更高一层次说,是可以而且应该与商业利益紧密结合的。过去,低碳发展一般是企业环境部门负责的领域,而这些部门往往是远离决策中心的。但在认真考量低碳问题后,企业也许很快会发现,碳排放或碳减排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社会责任问题,更是企业发展战略问题。与其说是环境部门、社会责任部门或公共关系部门的管辖范围,不如说是全企业的努力范畴,而且更多的是业务部门和研发部门的责任。如何改善流程,以更低能耗、低成本、低排放的方式运营?如何加强投资和研发,以提供更低能耗的产品以及低碳解决方案?这些都与企业运营模式和核心竞争力直接相关。

二、高碳企业的低碳转型责任

在人们的印象中,高碳企业就是 “脏”、“污染严重”,企业里“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在当前低碳发展的企业发展观指引下,每个企业都要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做到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增加废物回收复用,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之路。

1.高碳行业“前三甲”

国际能源署一份关于不同经济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的统计数据清楚地显示出各个经济部门的碳排放情况。从全球平均水平来看,2001年碳排放最多的行业是公共电力和发热部门,按照从高碳到低碳的排序,依次是交通运输部门、制造业和建筑业、居民部门、其他商业、公共和农业部门,以及其他能源行业。各国的情况大致相仿,碳排放最高的前三名行业是公共电力和发热、制造业和建筑业、交通运输。

无论哪个国家,电力行业都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数据显示,2002年电力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达94亿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4%。根据国际能源署的常规预测情景,由于全球电力需求翻番,到2030年,发电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增至每年168亿吨。五类主要减排措施都与电力行业相关:减少需求、碳收集和储存、可再生能源、核电以及提高化石燃料电厂温室气体效率。这些减排措施的成本为每吨40欧元或更少。这五大措施加起来,到2030年可能使电力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72亿吨,实现巨大减排潜力。

2.从中国电力行业看企业低碳转型责任

由于地理位置及资源的不同,世界各国对于某种燃料发电的依存度有显著的不同。在亚洲诸国(地区)中,中国内地的电力行业对煤炭的依存度高达82%,位居榜首。我们不妨以中国内地的电力行业的低碳化转型为研究对象,来探讨高碳行业的企业低碳转型的社会责任。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火电的迅速增长。截至2008年底,我国发电设备装机容量达到7.92亿千瓦,其中火电装机占75%。但与此同时,大规模的火电发展也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损失,特别是燃煤发电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发电行业以大型集团为主,装机容量排名前十的发电集团依次是: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神华集团公司和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2008年,十大发电集团的装机占全国总量的57%,发电量占全国总量的58%,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这十家企业在带领中国电力行业优化能源结构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2008年发布的《煤炭的真实成本》报告,第一次系统地量化了中国煤炭使用导致的环境破坏。报告指出中国每使用一吨煤带来的环境损失相当于150元人民币(由于数据不足,这一结果并未包含气候变化的损失),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此估算,这十家企业所消耗的煤炭造成的环境损失在一年间就高达87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27亿美元。

更进一步考虑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一个电力企业所消耗的煤越多,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越大,对气候的影响也就越严重。排名前三的发电集团(华能、大唐和国电)的二氧化碳排放总和,已经超过了同年英国全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水平。对煤炭的过度依赖已经带来了沉重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成本。

《中国发电集团气候影响排名》的报告还综合衡量了各发电集团每发一度电造成的气候影响。在日本,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418克;在德国,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497克;在美国,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625克。十大发电集团中的大多数每发一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日本电力行业平均水平的1.8倍。与发达国家相对比,中国的电力行业每发一度电,对气候造成的破坏更大。造成这一指标高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火电装机设备平均效率低,还须进一步淘汰更新;其次是中国大型发电集团对煤炭过度依赖,可再生能源发电所占的比例太小。继续通过提高设备技术水平来提高能效,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进一步改进发电结构的出路。

电力行业在保障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作为中国的污染大户,电力行业必须承担尽快帮助中国调整其能源结构的艰巨责任。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电力企业应该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框架下制订并公布具体的应对气候变化策略,以控制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型发电集团作为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其应对气候变化的表现将直接关系中国能否完成“2020年前比2005年大幅降低碳排放强度”的郑重国际承诺,对中国能否实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三、企业的碳资产管理

碳资产管理,随着近几年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这个概念逐渐被人们知晓。如今,如果在百度上搜索“碳资产管理”,相关链接有近2万条;如果在谷歌上输入“碳资产管理”,出现的搜索结果则多达156万多条。这至少能说明两点:第一,碳资产管理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舶来品;第二,与中国相关的碳资产管理正在风生水起。

从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国际碳交易市场呈爆炸式增长。2006年交易额仅有312亿美元,而2008年全球碳交易市值近1300亿美元,碳资产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据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于2009年6月19日发布的预测报告,全球二氧化碳交易市场2020年将达到3.5万亿美元。其中,中国是清洁发展机制(CDM)最大供给国,2008年中国CDM项目产生的CER成交量已占世界总成交量的84%。联合国EB每年注册CDM项目(来自中国)预期产生减排额CER达1.9亿吨,2008—2012年累计碳交易资产将达到7.6亿吨,按照目前发改委最低指导价格每吨8欧元计算,累计碳资产交易金额将达到60.8亿欧元(90.45亿美元),这还不包括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如雨后春笋般正在申请国家批准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目前由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项目已多达2232个。中国的碳资产规模之大,对于碳资产潜在所有者的企业来说,如果不能高度关注,将可能丧失重大机遇,或者遭遇隐形风险。

欧盟、日本以及美国的很多企业,由于一直比较重视对低碳的研究,如今已经大幅度加速了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提升。丹麦很多企业掌握的能源技术产品和服务水平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相关技术出口收入近些年获得大幅提升;日本大力发展光伏技术,其光伏企业已占领该行业的国际高端市场。尽管美国没有承诺国家减排义务,企业也是自愿减排,但美国的很多企业已是节能降耗和减排技术的世界级领先者,其技术和服务已经拥有国际市场,渗透到诸多领域。由此,中国企业应从战略发展和未来生产力竞争的高度去看待低碳问题。因此,企业一定要从碳资产管理的高度来认识低碳发展,而绝不仅仅是为了减少能耗而节约成本,或者是适应国际气候谈判的压力而体现出的一种企业环境和社会责任。

1.企业碳足迹评估和碳披露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工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碳足迹让企业能够评估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能帮助了解自己在哪些地方排放了温室气体。这对于在未来减少排放极为重要。碳足迹也为评估未来的减排状况设定了一个基线,也是确定未来可在哪些地方采用何种方式减少排放的一个重要工具。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会要求企业量化其对环境的影响。此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评估碳足迹作为企业社会责任(CSR)项目的一部分,目的就在于确保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合格的企业公民。因此,由第三方提供的精确、独立的碳足迹报告能够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也能够让企业承担起对利益相关者以及对社会应负的责任。

在碳足迹评估的基础上,企业进一步向公众进行碳披露,将是促进利益相关方沟通理解、加强自身和外部监督的重要举措。作为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碳减排先锋”之一的IBM,一直以来都强烈支持向公众公布排放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