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低碳工业
20077500000008

第8章 低碳发展,企业的责任(3)

碳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使得碳排放成为与企业获取商业机遇和社会评价的重要市场标准和经营环境。后京都时代全球碳减排框架的三种可能模型都会对不同行业和企业产生巨大赢利影响。各国内部定价机制(即碳交易或碳税)作为实际可能性最大的情形,将对高碳行业造成巨大潜在负面影响,但不同企业的赢利空间也很大程度取决于行业和其自身的成本转嫁能力。同样,碳定价情况也会给一些行业带来巨大机遇,包括以新能源产业链为代表的直接受益群体,以及银行、碳交易所等碳金融机构为代表的潜在受益群体。

作为企业来说,应当高度关注企业运营的碳环境,并对自身的成本结构、成本控制能力和成本传导机制有充分认识。对于投资者来说,能否挖掘那些低碳时代的行业和企业新星,将是决定其成败的重要因素。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任何影响企业盈利的行为都是企业极力回避的。如果制造企业为了环境友好运营而丧失了经济性和盈利性,那么任何制造企业都没有积极性去实施环境友好运营。然而制造企业的环境友好运营能够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降低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负面影响),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这实际上也是中国制造企业低碳化的起步。正是由于环境友好运营,制造企业得以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实施生产,从而达到了资源消耗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原则。资源枯竭已经成为我国不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以发展环境友好制造企业为宗旨的低碳化运营对于这些地区制造企业的转型尤为重要。为了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制造企业对于能源消耗的边际成本必然上升极快,这一状况也会引致企业的生产成本迅速上升,最终使企业陷入破产的境地。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不少制造企业已经开始寻求新的低碳能源,如氢能源、太阳能等。在发展过程中也开始注意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和尽可能减少排放,事实上排放的减少也就意味着资源的使用效率得到了提高。企业的环境友好运营实际上对于企业来说是节省了成本,由此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

如果我们把制造企业的生产过程视为一种输入、转换和输出系统,并且假设制造企业的输入、输出都是同质化的,那么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往往源于其高效的转换过程。事实上,一个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以及制造成本的压缩。压缩成本的最直接途径就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这实际就是企业低碳运营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前实务界和学术界用生态效率来评估企业的竞争优势。

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否则制造企业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过一句话:“一个企业如果不关注盈利,那么这个企业就在犯罪”。因此制造企业在实施环境友好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和企业制度来引导其开发低碳技术、寻求替代资源、淘汰高耗能的工艺、技术和产品。

未来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考察的是其系统的竞争优势,制造企业的低碳化发展必然涉及到自然环境、技术、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低碳化赋予了制造企业新的价值观,盲目追求扩大规模和数量的增长不再是制造企业的主要发展路径。低碳、系统化、全面考虑企业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将逐渐成为制造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制造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共生就需要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制造过程和消费过程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实际就是制造企业与环境的共生过程。

六、制造企业的环境友好选择

资源稀缺是西方经济学分析的根基,这也是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必然受资源稀缺这一现实的制约,正是基于此,经济增长也必然存在着其自身的极限。资源稀缺的思想使我们认识到制造企业在不断向自然环境索取资源的过程中,其边际成本不断增加而边际收益却在不断减少。为了解决资源短缺的矛盾,人类社会在不断寻求替代能源。化石燃料短缺,人类就开始寻求生物能源;生物能源短缺,人类就开始利用太阳能。而太阳能的转化不是无成本的,依然需要相关设备才能实现,遗憾的是设备本身也不是无限量的。不难发现替代总是有尽头的,当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发现很多资源不可替代时,也许经济发展也就到了尽头。克服制造企业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需求不断提升之间的矛盾一直是经济学界十分热衷的问题,经济学家力求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然而无论如何调节也无法解决上述矛盾。显然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除了革新技术、寻求替代资源外,最为关键的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节能减排,制造企业的环境友好运营实际就是一种低碳化的运营。

反思制造企业的生产和人类社会的消费方式,也许我们能够认识到只有制造企业的环境友好运营和人类社会的环境友好消费才能让社会经济最大限度地得到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社会的所有资源都是受约束的,制造企业在向自然索取资源进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永续利用。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就不得不考虑资源的减量化(Reduce)、再循环(Recycle)、再利用(Reuse)问题,这实际就是循环经济的3R原则。可持续发展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问题,众多学科和行业都一直在关注这一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逐渐集中到环境、区域经济等宏观领域。在产品制造中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利用低碳技术进行环境友好运营是制造企业未来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都将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改善,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知识资源和传统的资源有着天壤之别,知识资源极大丰富,知识的边际成本实际是不存在的,而知识的边际收益也不再递减。因此为了改变制造企业受资源和环境的约束限制,尽可能绕开经济增长极限的“魔咒”,知识成为一种可以不断传承和反复使用的资源,而且知识资源并不会因为使用和消耗而消失,相反,知识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只会让知识本身更丰富。用知识发展经济,用知识制造产品,用知识传递服务,这对于制造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是大有裨益的。

我国制造企业的整体管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管理落后、技术水平滞后是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一直是中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坚持发展不动摇,中国制造企业才有可能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发展就意味着高消耗和高排放,这正是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一个完美借口,这一借口使得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就有了出口场所,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能快速地把握低碳技术,那么新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附加值依然会较低。当低碳标准成为全球制造企业生产产品的标准之一时,温室气体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就显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基于低碳技术的产品生产将成为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

七、知名企业实施低碳运营之路

(一)可口可乐的“碳友好”战略

在中国消费者看来,可口可乐代表的不过是一家著名跨国公司生产的碳酸饮料,但可口可乐公司首席执行官穆泰肯特却希望,未来10年,可口可乐能成为中产阶级和年轻人环保信仰的一部分。这并非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过去10年间,可口可乐已经抢先按高标准的环保要求进行布局。2009年11月,可口可乐中国系统获得“2009中国饮料行业实践社会责任优秀企业”称号,通过实施101项节能减排项目,可口可乐年节约用水591410吨、年节能1211吨标煤、年减排1955吨。一家原本被认为是能耗和水污染大户的跨国公司,如何在中国建立自己的低碳竞争力?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可口可乐公司的新举措。

1.打造“绿工厂”

2009年3月投入使用的可口可乐中国总部园区和全球创新与技术中心看起来更像是来自未来的一群建筑。由于采用了风能供电和高能效的整合设计模式,整个园区的用电峰值降低了近15%。雨水收集系统每年将为园区节约60%的用水量。从某种程度看,这也是可口可乐在中国将近40家工厂的精华版。工厂的绿色运营历来是可口可乐低碳战略的重要部分,其低能耗模式不外乎三点:节约、循环、新能源。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如果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和节水措施,可口可乐工厂不允许开工生产。在位于亦庄的北京可口可乐工厂,负责管理污水处理设备的工作人员介绍,每天可处理的最高容量是2000吨,现在每天产生的总污水量不过五六百吨,“使用节水设备后,污水越来越少了。”经过处理后的污水可以浇花养鱼循环使用,其COD值仅为30多,远优于亦庄经济开发区不多于500的排放标准。“我们正在申请安装雨水收集系统。”北京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公共事务及传讯部高级主任陈翊透露,这套系统价格不菲,但成效很大,安徽的可口可乐工厂安装雨水收集系统后,富余的水甚至可以提供给市政。据了解,可口可乐中国系统的39个装瓶厂全部都实行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项目,将可再次使用的水的排出量降到最低,其中,12家厂已实施了废水在线监控系统,以便持续监测废水水质。2008年,可口可乐中国系统节约了16亿升水。节水与循环的模式大大降低了可口可乐的“水足迹”。截至2009年9月,可口可乐中国公司每生产1升饮料的耗水量为2升,较2004年节水效率提升36%。此外,行政办公也厉行节能措施,工厂园区统一使用太阳能路灯,下班时间统一关灯、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等方法融入到员工的办公习惯中,可口可乐大中华区公共事务及传讯高级经理田文红说,这些习惯已经被自己带回家里。

2.低碳供应链

“打造低碳供应链的目标是为了与原材料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一起合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小筠认为,低碳供应链不仅体现可口可乐对环保的重视,也可以降低总的营运成本,达到环保和经济双赢。可口可乐的供应链管理标准让供应商们又爱又恨。1993年以来,可口可乐公司加大了对供应商在环保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审核认证力度,标准堪称严苛。相关环保人士从供应商保龄宝公司了解到,可口可乐公司通常委托第三方公司来进行审核,0分为绿色,三年后复审;1~7分为黄色,三个月自我完善,三年后复审;8~27分为橙色,一年复审;如复审连续28分以上,则取消供应商资格。保龄宝公司有关负责人认为,这也是帮助公司完成低碳转型的一个好的途径。1998年以后,可口可乐公司开始了全方位的供应链低碳改造。与绿色工厂不同的是,供应链的低碳化要宽泛和复杂得多。收缩供应链是一项很智慧的减排措施。可口可乐公司绝大部分饮料的生产、销售、消费都在同一地区内完成,通过减少空跑和引进生物柴油技术,配送车队的约20万辆运货车可以节约很多燃料。2008年,可口可乐公司与饮料瓶供应商合作,将饮料瓶的最后一道工艺——吹瓶生产线搬到北京可口可乐的工厂车间里,据公司人员介绍,空瓶成品占用的空间较大,占用卡车的数量多,而未经吹瓶工序的原材料仅为拇指大小的一条,大大节约了运输资源,现吹现灌装,也避免了空瓶在长时间的运输中被污染,耗费清洗的水资源。这等于把供应链的长度缩短为零。多年来,可口可乐公司注重与上游供应商合作,推广创新技术、使用环保材料,降低碳排放,包装材料的减负是重点。引进先进技术后,可口可乐8盎司玻璃瓶的重量减轻了近60%,2升PET塑料瓶和20盎司玻璃瓶也分别减轻了30%和20%多。田文红透露,2010年的世博会上,可口可乐公司引入用生物材料制造的饮料瓶,已经达到100%降解。目前,可口可乐公司着手推行的一项可持续制冷计划,向经销商推广不含氢氟碳化物绝缘体的新制冷设备,可GHG减排75%。可口可乐公司还开发了自主产权的能源管理系统(EMS),使冰柜的节能效率提高了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