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低碳经济
20077900000017

第17章 低碳经济,中国的选择(2)

2007年6月国家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方案记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及中国将采取的政策手段框架,内容包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节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控制人口增长,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以及节能新技术,推进碳汇技术和其他适应技术等。为落实上述国家方案,科技部会同其他13个部门于2007年6月联合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明确了重要任务为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与政策。

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将从当时的7%大幅增加到2010年的10%和2020年的15%;优先开发水力和风力作为可再生能源;为达到此目标,到2020年共需投资2万亿元;国家将出台各种税收和财政激励措施,包括补贴和税收减免,还将出台市场导向的优惠政策,包括设定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较高售价。国家发改委还于2007年10月发布了中国《核电中长期规划》。目前核电占中国装机容量的1.6%,2020年规划目标是占4%。

同时,未来新能源的研发也在加快步伐。例如,同济大学研制的第4代燃料电池汽车已于2007年亮相。氢燃料电池自行车也在上海上市。该车现售2万元,大量生产后,可降低4000元,比目前的铅蓄电池电动车有竞争力。

第四,确立转向低碳的中国能源战略。2007年末的能源白皮书把中国能源战略概括为: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依靠科技、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

在后危机时代,调整经济结构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缓,并且需要结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时势特征,向有别于传统实体经济的新经济形态转型——发展低碳技术,绿色的低碳技术研发成为一个突破口。尤其对中国而言,发展低碳技术,顺应世界潮流,合乎中国国情,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低碳技术要靠自主创新,这给我们的企业带来短期压力的同时也意味着给企业带来长期广阔的市场机遇。在发达国家,很多企业都制定了减排目标,尽量采取措施使产品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企业更多地采用低碳技术,生产低碳产品,使碳含量高的产品竞争力下降。如果我们的企业尽早在这方面下工夫,就会提早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形势,为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奠定基础。

我国低碳技术的发展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而应该建立一套合理自主的中国模式。应紧紧把握低碳产业发展方向,抢占低碳产业制高点,从产业前端定位,积极培育低碳产业集群的企业联合发展、各自发挥优势的新型模式,鼓励低碳产业整合运营和低碳技术的系统集成,通过企业集群的整合能力带动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从而全面推进中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要重视和引导自主品牌在低碳产业中发挥作用。整合运营与系统集成是实现低碳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在低碳产业中,从单项技术上讲,某项产品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上,技术的难题已基本攻克。但具体到集成化应用,却难见成功的案例,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还是普遍现象。这是因为目前的低碳产业还仅仅停留在内部技术整合阶段,缺乏整套综合的解决方案。因此,低碳产业要想与传统产业实现无缝对接,就必须跨出内部整合的阶段,开始着手外部整合的工作。低碳产业涉及的领域众多,只有从规划入手,通过整合运营,提供低碳产业集成应用方案,才能全面推广。

事实上中国与国外的低碳技术差距并非想象中那么大。中国在发展低碳技术方面有一些有利条件,很多领域与发达国家同步研发,如新能源技术,有些技术还处于国际先进地位,如超临界技术、汽车节能技术、水电技术。当然也有一些技术我国还比较落后,如风机的变频技术和核电技术等。至于哪些低碳技术能够引领未来,现在还无法做出判断。专家指出,这可能需要通过技术之间的竞争。技术上谁先突破,并能够被普遍应用,谁就成为主导。太阳能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如果技术发展到可以令成本很快降下来,会非常具有竞争力。

相比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着力于减少居民生活消费的碳排放,使社会生活低碳化,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则应该将着力点放在产业经济部门,使产业经济低碳化。鉴于此,中国的低碳经济不仅包含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也包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它涵盖了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包括服务业和我们的衣食住行。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强调的是节能减排;其次是循环经济的发展;第三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

发展低碳新能源应从中国实际出发,跟踪和研究国内外低碳技术与产品、低碳产业、低碳经济的前沿动态和成功做法,低、中、高并举,以中端技术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为重点,致力于做大一批产业,做强一批重点企业,夯实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

一是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和生物质能源产业。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不小,但技术和市场在外,国内市场尚未实质性启动,要抓住现有的技术优势,以产业较为集中的区域为重点,攻克核心技术,突破晶硅准入门槛的限制,推进其产业化、市场化;同时,下大力气推动生物质能源的产业化。

二是大力推进低碳共性技术的研发,培育共性技术产业。突破流程工业的低碳共性技术瓶颈意义重大,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应安排重点技术攻关,对具有市场前景的共性技术产品加大产业化推广力度。

三是重视智能电网改造,打造超导电网产业高地。重视国内已启动的电网改造工程,着手在电网改造中占据先机,抢占制高点。在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环节的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重拳出击,攻克关键技术,整合多种发电技术和储能设施,加速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其产业化,占领市场。同时,要瞄准下一代电网——超导电网进行技术研发与攻关。

低碳技术具体到社会生活中,我们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要大力推行“低碳家庭”计划。我国拥有3.5亿个家庭,如何使他们也能享受到低碳产业、低碳经济带来的实惠更为重要。应建立和推广“低碳家庭计划”,因地制宜地鼓励太阳能光热、光电、生物质能、沼气能等在家庭中的使用,鼓励使用节能灯具、节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应特别鼓励太阳能热水系统等成熟技术在家庭中的广泛使用。

其次要积极发展以太阳能光热技术为主的太阳能建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价格相对低廉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应成为目前我国清洁能源应用的先行者。太阳能光热技术在城市中的规模化应用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已经出台了太阳能光热应用的实施意见,配套技术和标准也比较规范。以光热技术为主,光伏和其他节能技术为辅与建筑全方位结合的计划,将对传统建筑行业,特别是建材及建筑构件带来一次彻底的革新和观念的转变。

再次要鼓励低碳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新能源、低碳建筑、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一批核心技术目前已经有所突破,产业化推广迫在眉睫。在采用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化推广技术的基础上,低碳产业只有以全方位、全过程和整体解决方案来满足生态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需要,改变以往低端的产品供应模式才是制胜之道。应当鼓励发展一批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以低碳技术集成应用为目标,以增值服务为核心的企业联合体,充分共享多种资源,形成集成供应链,从而有效解决当前国家提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节能减排的根本目标。

最后要大力推广成熟可靠的低碳技术服务、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熟的太阳能光热技术和高速发展的太阳能光电技术是低碳生态城建设中可以与建筑结合的技术。与建筑相结合的分布式能源系统也是我们国家一直倡导的“统筹规划、多能互补、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综合应用”的新能源集成解决方案。也就是在一个小区内,把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沼气能等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内部的可再生能源网络,使其从能源消费场所转变成为能源的生产体,把依赖大电网的能源供给减少到最低程度。

垃圾分类收集与循环利用技术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生活垃圾应该强调从源头处理,走减量化、再利用、循环经济的道路。建筑垃圾应通过垃圾资源化实现高效处理、再生利用。建立建筑能耗动态监测评价系统,使我们能够动态、实时地观察和控制这些建筑的能耗情况,并能针对性地解决某些超耗能建筑的问题。

五、中国低碳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

1.优先发展太阳能

太阳能具有能量大、利用范围广、清洁安全等优点。近年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迅猛。截至2007年底,全国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4286万平方米、太阳房1468万平方米、太阳灶112万台。为促进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有关部门近年将这一产业的能效标志制定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太阳能利用专业委员会共同主持该项目标准的制定工作。根据国家太阳能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10年后太阳能产业的装机容量目标为180万千瓦。这个数目标志着2020年,我国太阳能产业产能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将占据很大的一部分。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规划2010年的光伏装机容量300兆瓦,2020年达到1.8吉瓦,2030年达到10吉瓦以及2050年要达到100吉瓦。

国家对太阳能产业的发展也制订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一是因地制宜,加快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中国政府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加快规划和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安装。在太阳能丰富的城市,效仿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力推进“屋顶工程”,利用建筑物屋顶和墙壁,建设分散式的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边远地区,建设小型离网式太阳能光伏系统,解决当地居民的用电问题。二是制定太阳能上网电价等政策实施细则,实施法制管理。虽然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作为一种新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与火电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006年1月1日,我国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入网提供了法律依据,这大大促进了太阳能产业的发展。三是加速研发与应用人才培养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此外国家政策为太阳能开发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价格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引进高科技的人才和设备。国内大力支持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包括技术创新和人才的培养。电价补贴、税收补贴、所得税补贴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太阳能产业,如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

利用太阳能的重点是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国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国家加强对该产业的整体规划和布局,立足全球视角,从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高度,制订一套完整成熟的产业发展计划路线。二是大力发展太阳能热利用产业集群,扩大太阳能发展规模。三是培育完整的产业链体系,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四是构筑国际技术、人才的合作平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进产业基地及产业联盟融入世界,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大力发展风能

风能技术发展较成熟,在再生能源中所占份额较大,更为人们所青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大规模风力发电是我国能源系统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各地正兴起风电建设热潮。合理开发风力发电,可以有效缓解各省水电丰枯矛盾,实现风电水电互补。而且风电是环保型能源,没有废气排放,且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因此,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大有可为。

目前,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正在牵头组织制订有关新能源产业振兴的规划,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已同意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意见的报告》,对加快培育包括航天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出了总体部署。国家大力支持风能产业的发展,短时间内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风电行业的政策。其中包括强化新能源及设备的核心技术研发,建立国家风电研究中心和国家级风电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完善标准和检测认证等技术管理体系,建设风电设备检测验证研究中心。除了在宏观发展规划中为风电发展设定了发展目标外,降低风电价格、支持风电设备的国产化、保障风电并网是其最主要内容。同时,国家为鼓励风能产业的发展,在价格、税收和政府补贴方面都做了很大力度的支持。在价格方面,政府从原先的审批电价到积极促进风能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按照招标的形式形成价格的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