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低碳能源
20078000000003

第3章 能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矛盾(2)

1955年,普查队伍开往第一线。几年里,找到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1958年6月,喜讯传来:规模大、产量高的大庆油田被探明。接着,地质部把队伍转移到渤海湾和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以后,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其他油田相继建成。地质部又转移到其他平原、盆地和浅海海域继续作战。1964年12月,周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李四光的工作得到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从此,中国石油工业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困难时期顶着气包过日子

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新中国建立初期石油供应十分困难,一些大中型城市公共汽车用的汽油供应不足,不得已改烧煤气。许多公共汽车顶着一只橡胶做的煤气包。运输卡车更是奇特,用钢板焊一座一人高的锅炉,用木柴不完全燃烧生成的一氧化碳来开动。尽管这些汽车形状怪异,不断发出“嘭嘭”的噪音,但是总算在短期内解决了运输问题。

中国摘掉贫油帽子

1955年,中央政府及国家领导人听取了科学家李四光等专家的意见,决定立足国内勘探开发中国自己的石油。这次具有战略意义的科学决策,使中国的石油工业走上蓬勃发展的道路,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证。

这次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来源于国家领导人对科学知识和科学家的尊重,来源于虚心向科学家李四光等人请教,在掌握石油勘探开发的基本知识后,用科学发展观高瞻远瞩地做出正确的决定,给后人树立了榜样。

那时候,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掀起支援石油行业的热潮。中国石油工人在铁人王进喜的带领下,徒步进入松辽平原的大草原中,在没有大型吊装设备的条件下,硬是用肩扛人抬的办法,把几十吨重的设备抬上钻井平台。1960年4月14日,新中国在后来被命名为“大庆油田”的地方打下了第一口钻井。在第一口井喷出原油那一天,举国欢腾,中国终于甩掉了贫油的帽子。

接着,在华北、辽东、湖北相继开发的大油田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保证。

四、化石能源、碳基能源山穷水尽了吗

化石能源的使用推动了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但目前在化石能源需求高速增长和存量极其有限的双重制约下,化石能源日趋稀缺。

1.化石能源的储量极其有限

化石能源的形成过程漫长、条件复杂,且存量有限。无论是煤、石油还是天然气,都是远古生物体经漫长演变而生成的矿物。这种漫长是以亿年来计算的。这三类化石能源的形成过程极其缓慢,不可再生性不言而喻。即使现在沉积的生物体在亿年以后也会生成化石能源,但对于人类来说显然已毫无意义。全球化石能源的枯竭是不可避免的,《世界能源统计2009》显示,2008年底全球石油探明储量为1708亿吨。按2008年度产量计算,可供开采42年,以同样方式计算,天然气和煤炭的剩余储量分别可开采60.4年和122年。

2.化石能源的消费量持续增长

过去30年间,世界能源消费大约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约为0.660。据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国际能源展望2004》预测,全球能源消费总量将从2001年的102.4亿吨油当量增加到2025年162亿吨油当量,世界能源消费在2001—2025年将增加54%,全球能源消费峰值将出现在2020—2030年。作为全球能源市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已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5%左右,世界能源消费将越来越向中国和亚太地区聚集。据预测,目前中国主要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采比分别为约80、15和近50,大致为全球平均水平的50%、40%和70%左右,均高于全球化石能源枯竭速度。

3.化石能源生产难度不断加大

化石能源的生产条件是千差万别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系统对化石能源的需求与生态系统对化石能源的供给之间出现了日益增大的供求矛盾,致使很多化石能源的价值正由该部门中等条件下生产该种能源商品的价值来决定,逐步变为由劣等条件下生产该资源的个别价值来决定的趋势。这是由于随着200多年来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人类已优先开采了优等条件和中等条件的自然资源区域,随着优等条件下的自然资源储量的大大减少,迫使当代人和后人正向着中等以下条件的自然资源区域去开发,使中等条件以下开采的自然资源商品的量越来越占据商品量的大多数。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将于2010—2035年耗掉80%;而天然气和煤,从现在算起,天然气只能再用40~80年,煤可再用200~300年。并且,由于人类目前的认识和技术水平的局限性等原因,人类对地壳的钻探深度只有1万米左右,还不到地球半径的千分之二。

4.化石能源污染严重

化石能源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碳排放量较大,尤其是在减排技术不太成熟的工业化初期阶段,化石能源的使用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性与日俱增,但由于人类大规模地对化石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技术手段和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加之化石能源消耗的自身特点,使得化石能源的使用对地球产生的破坏性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大规模的化石能源开发和利用所付出的代价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主要表现在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和固体废弃物不断增多,这已对人类现代文明发展提出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因此,在化石能源稀缺和污染的双重制约之下,全球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调整日趋紧迫,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刻不容缓。

5.碳基能源的灾害:酸雨、褐云和灰霾

碳基能源在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工业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难以承受的环境压力。除了温室效应外,还有各种污染,包括酸雨、褐云和灰霾等重要的副产品。

煤炭和石油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悬胶,或被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它的学术名称是酸性沉降。除了酸雨这种湿沉降外,还有一种叫干沉降。包括中国在内,许多国家均以pH值小于5.0作为酸雨的标准。中国的酸雨主要是因为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形成的,此外,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有三大酸雨重灾区,近1/3的国土已经被酸雨污染。其中,华中酸雨区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排名第二的是西南酸雨区,第三大酸雨重灾区是华东沿海酸雨区。

“印度洋试验”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一个国际科学合作项目,正是它揭开了褐云研究的序幕。大气褐云团是指以细颗粒物为主,悬浮在大气对流层中的大片污染物,其成分包括含碳颗粒物、有机颗粒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以及沙尘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褐云中的灰尘和煤烟颗粒可以吸收阳光、加热空气,褐云中的臭氧会加重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中国的北京、上海和深圳以及印度的孟买、伊朗的德黑兰、泰国的曼谷、埃及的开罗等13个城市被定义为褐云覆盖的城市,这些城市的煤灰水平是所有人造微粒总量的10%。

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香港等中国东部沿海大都市,天空经常是灰蒙蒙的一片,大气能见度很低。这不是雾,在城市中,我们肉眼所及的朦胧,十之八九都是灰霾。造成灰霾天气的正是我们头顶上的这片褐色云团,不过灰霾与褐色云团所反映的大气状况有着细微的差别:一次灰霾天气,可能以城市为中心扩大到周围区域;而成片的褐色云团则是一个区域性问题,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地区乃至全球气候和环境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灰霾影响的不仅是人们的心情,还有大家的呼吸系统。人们柔软娇嫩的肺,今天已经变成了城市灰霾的“吸尘器”,钟南山院士说,广东地区40岁以上的人,无论男女如今都是“一颗红心,两叶黑肺”。在中国现行的空气质量国家标准中,只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这老三样,真正的杀手其实在这份名单之外,它就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所谓微小颗粒物。微小颗粒物的致肺癌率高过尼古丁,因为它不仅可以进入血液,影响肺部组织,诱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甚至还会引起癌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显示,空气中微小颗粒物的浓度上升到每立方米20微克,中国和印度每年会有34万人因此死亡,它导致的经济损失将分别占到中国GDP的3.6%以及印度GDP的2.2%。

6.碳基能源时代的尾声

除了严重的污染之外,碳基能源的不可持续性还在于它越来越昂贵的价格。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形势下,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大起大落已经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