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真:严肃认真
20078400000005

第5章 真诚待人,襟怀坦荡(3)

◎文苑拾萃

北魏时期残酷的母死子贵制度

北魏时期,宫廷内部为了避免外戚干政,便实施残酷的母死子贵制度,即后宫女性只要生下男孩,就要被赐死,以免日后母以子贵的情况发生。

但是,幼子还是需要人照顾的,因而就有了所谓的保太后,即当保姆照顾太子新君继位后被封为太后。

北魏时期,一共有三种皇太后,一种是皇帝的生母,另一种是皇帝的保姆,还有一种是前任皇帝时运气好没生儿子而活下来的皇后。

董宣办案不诿过

◎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败德,为下则危身。——吴兢

董宣(生卒年不详)。字少平,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初任北海相、江夏太守、洛阳令等职。在职不畏强暴,惩治豪族。

董宣是东汉光武帝的大臣,一生诚实正直。

有一次,光武帝派董宣出任北海王的丞相,他刚到任就有一个老婆婆哭哭啼啼地来告状,说:“五官掾公孙丹无缘无故杀了我儿子,请大人给我做主!”

董宣一听是人命大案,就立刻派下属水丘岑调查案情。原来,公孙丹家盖房子,巫婆说:必须用一个人的尸体填奠地基,新房才能避邪,于是发生了这个案件,凶手是公孙丹父子。

董宣大怒,立即下令处死了公孙丹父子。

一天,水丘岑来报称:公孙丹家的人不服上告。董宣问:“这家人怎么样?”

水丘岑说:“公孙家族过去依附过王莽,还内通海贼,现在经常仗势欺压百姓,扰乱治安。”

董宣说:“把他们都收押看管起来,按律治罪。”

但是水丘岑在办案过程中处刑偏重,此案共处死了30多人。

这事闹大了,朝廷把董宣以及水丘岑等一批办案人员召到洛阳京都讯问,并判决董宣等人量刑不当,处以死刑。

董宣冷静地面对这一判决,在狱中等待着行刑的时刻。但是,董宣在大臣当中一向有不错的名声,因此有些官员便备办好酒好食前来与他诀别。董宣见了,生气地说:“退回去!我董宣生平从不吃人家的酒席,何况是在这样的时刻!”

这时,光武帝亲自过问了董宣的案情。董宣说:“罪臣认为,汉家江山刚刚度过王莽篡夺政权的那场大动乱,要维护社会的安定,必须狠狠打击豪强大姓的胡作非为。公孙丹仗势杀人奠宅基,死有余辜。后来灭了他的族人,量刑不当,罪臣赴死,罪有应得。”

光武帝一想:是啊,刚刚结束的那一场大动乱,不就是由于豪强大姓鱼肉百姓所致吗?难得董宣这么忠诚,应该留下来继续帮助我治理天下。况且,杀灭公孙家的族人,并非董宣的本意啊!于是,光武帝说:“赦免董宣的死罪,水丘岑等直接办案的人员,量刑不当,依原判执行。”

董宣一听,连连磕头说:“深谢陛下的恩典。但是,行政长官一事当前,要严律己过,切不可将责任推诿给下属。水丘岑是受罪臣指派办案的,他量刑畸重,杀人过多,罪臣不能诿罪于他,请杀罪臣,赦免水丘岑等属吏。”

董宣襟怀坦白,不诿己过的态度,使光武帝大为感动,于是最后决定:公孙丹父子死有余辜;水丘岑等量刑不当,事出有因,一律赦免;董宣一片忠诚之心,继续任用。

◎故事感悟

董宣这种敢作敢为、不推卸责任的品质值得后人学习。董宣在性命攸关时不推诿责任,不畏强权的性格也充分表现了一代名臣的崇高气节。

◎史海撷英

光武帝偃武修文,励精图治

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时,天下人口已是“十有二存”了。为使饱经战乱的中原之地尽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刘秀“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

为此,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自西汉末年以来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使战乱之后大量土地荒芜而人口又不足的问题得到了及时地解决。

同时,刘秀还大力裁撤官吏,合并郡县,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样一来,就极大地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到光武帝刘秀统治的末期,中原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2000多万,增长了一倍多,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建武三十二年二月,刘秀率文武百官数千人来到泰山,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封禅大典。归来之后,刘秀下令改次年为中元元年,以示功德圆满。

泰山封禅后的第二年,即中元二年,刘秀驾崩于洛阳南宫前殿。去世前,刘秀自称无益于百姓,诏令薄葬。

◎文苑拾萃

箜篌谣

(唐)李白

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

贵贱结交心不移,唯有严陵及光武。

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

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

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从。

他人方寸间,山海几千重。

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

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管鲍久已死,何人继其踪。

曾巩治理州事◎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李大钊

曾巩(1019—1083年),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北宋年间,有一天上午,福州州衙门前人头攒动,大家都挤在一张告示前观看。

不出半天,这张告示的内容在福州城内传开了:州里新来了一位知州,要重新任命一批佛寺的寺主。

但是,告示上又说,这次任命采用新方法:让各寺的僧徒自己讨论推举寺主,凡是被推选出来的人的名单都记录造册,然后按照名单的排列次序,补为寺主。

告示上还专门提到:任命寺主在即,为了清除陈规陋习,肃清官风,新任知州拒绝馈赠礼物,任何人不准送礼说情。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有人赞许,说这样才有利于教化;有人将信将疑地摆着头说:天下无官不贪,这恐怕是官样文章。总之,城里老百姓的话题都离不开这张新贴出的告示和这位新来的知州。

这位知州就是曾巩。

北宋时,福州一带佛寺相当多,寺庙有大有小,都由寺主掌管。佛寺的寺主在当地享有一些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特权,平素很受人尊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因此,许多苦熬了十几年、几十年的僧人都特别妒忌寺主这个职位。

按照惯例,寺主由地方官直接任命。每当要选寺主的时候,总有些僧人想尽办法去官府钻营活动,贿赂送礼,巴结知州,用这种途径获取寺主的职务。有些官吏也趁此机会收贿受贿,大发横财,中饱私囊。

曾巩刚刚上任,恰巧是寺主换届的时候。于是,不断有僧人暗地里给他送礼,巴结他。曾巩历来是个清廉守志的官,平生最忌恨这种唯利是图的小人。他想,要杜绝这种现象,就要彻底改变寺主产生的办法,因此想出了让僧侣自己讨论推举寺主的主意。当他把自己的想法与幕僚们一说,大家都认为是个好办法。

不久,各寺的寺主都按新的办法顺利地产生出来了。以往新寺主上任,都要到州府衙门去做礼节性的拜见,顺便带上许多表示感谢的礼物送给州官。这次,虽然告示上写明州官不接受礼物,但有些新上任的寺主想,现在寺主已经选定,我们按成例,送点本寺土产,表一点心意,该不算行贿吧?于是,就让小沙弥挑着本寺寺田的土货,跟随在后面来拜见知州。

拜访州官的那一天,寺主接二连三地来到州衙,各寺送来的礼物,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满了整个院子。

曾巩在堂上让各位寺主就座。看着堂下这些堆积如山的礼物,眉头紧锁,一言不发,心里却火冒三丈。

寺主们一看四周的衙役无人承接礼物,知州的脸色也不好,便争相向曾巩说明用意,解释缘由。你一言,我一语,害怕知州大人一气之下,免了他们寺主的职位。

曾巩耐心地听着寺主的陈述,心里明白了几分:新寺主上任就送礼,是遵守老规矩,怕的是得罪州官。发火也无济于事。他挥了挥手,示意大家安静,不要再解释了。

曾巩站起身来,诚恳地说:“我是朝廷任命的一州之长,也是一州百姓的父母官,说话是算数的。大家送礼来是出于好意,我接受了,但这些礼物请各自拿回去。如果不拿回去,岂不是让我自食其言吗?”

一席话,说得大家心悦诚服,各寺挑来的礼物都原封不动地挑了回去。

这件事很快就在福州传开了,百姓们交口称赞曾巩的清廉作风。曾巩的作风,对他左右的官员影响很大。大小官吏都效法他秉公办事,不收贿赂不收礼,一些有劣迹的官吏也收敛起来。

曾巩一生出任过许多州郡的长官。他不仅恪尽职责,廉洁守志,而且从政有方。他每天都按时到州衙办事,及时处理公文案牍,从不积压;审理刑案,秉公执法。他对自己要求严格,毫不懈怠,身边的属官自然也就认真办事,不敢马虎。

曾巩还为州府官员们订立了工作制度,按照每个人的专长和才能具体分工,明确各人的责任,每过一段时间就督促检查,称职的奖赏,失职的处罚。这样,州府的行政效率很高。下属的各县衙门知道这种情况后,也仿效起来。因此,曾巩的政声很好。

曾巩主张为政宽简。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总要先做一番体察民情、了解下层的工作,确定工作方针和急需解决的最重要事项。要解决的大事明确之后,他就集中精力,一件一件去操办,直到办妥为止。至于州府衙门中的其他琐碎事情,他是能省就省,能简便简,从来都不在上面花费太多工夫。

为此,有的人曾问曾巩:“我们常见你早晚办公并不费什么时间,好像无所用心一样,怎么你竟能很快就把一个州治理好呢?”

曾巩回答说:“终日忙于事务,既疲劳又不出成效;而集中精力去做好几件实在的事情,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我采取的是后一种办法。”

就拿他减省公文表报的事来说吧。当时,州县官吏常因公文表报的繁多而苦恼;老百姓常因官吏的追呼催迫而怨恨。曾巩担任州官时,针对这种弊病实行了一套别开生面的管理办法。

那时,州府中常有任务下达到县里。每逢下达任务之前,曾巩先召集属官们仔细商议一番,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和各县的具体情况明确规定期限,而后布置下去,让下面完成。不到期限,他决不下文件督促。但是,如果到期限还不汇报完成任务的情况,他就要给以适当的处分了。有时,规定的期限与下达的任务不相当,到期难以完成,他便认真听取县官们的申述,另外规定合适的期限。

起初,县里的官吏们不怎么听他这一套,他们依旧按老皇历办事。有了任务,刚开始推诿、拖拉,到后来竟拼命地逼迫老百姓。对此,曾巩采取了一定的制裁办法,小则处罚具体办事人员,大则追究县官。说到做到,铁面无私,十分严格。于是,下面的人再也不敢怠慢、拖拉,有事都提前筹办了。这样一来,不仅省去了繁多的公文表报,而且对老百姓的骚扰也少得多了。

◎故事感悟

在封建社会的官场上,充斥着混日子、熬资历的庸官,以及压榨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和吹牛拍马、陷害忠良的恶官。曾巩做官,恪守“官箴”,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且善于管理,所以有很好的政声。

◎史海撷英

曾巩病逝

元丰三年(1080年),曾巩任沧州(今河北)知州。在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他。宋神宗对曾巩提出的“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

元丰四年,朝廷认为“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又任其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同年九月,遭母丧,辞官回乡。次年,曾巩病逝于江宁府(今南京)。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人称“南丰先生”。

◎文苑拾萃

冬 望

(宋)曾巩

霜余荆吴倚天山,铁色万仞光铓开。

麻姑最秀插东极,一峰挺立高嵬嵬。

我生智出豪俊下,远迹久此安蒿莱。

譬如骅骝踏天路,六辔岂议收驽骀。

巅崖初冬未冰雪,藓花入屦思莫裁。

长松夹树盖十里,苍颜毅气不可回。

浮云柳絮谁汝碍,欲往自尼诚愚哉。

南窗圣贤有遗文,满简字字倾琪瑰。

旁搜远探得户牖,入见奥阼何雄魁。

日令我意失枯槁,水之灌养源源来。

千年大说没荒冗,义路寸土谁能培。

嗟予计真不自料,欲挽白日之西颓。

尝闻古者禹称智,过门不暇慈其孩。

况今尫人冒壮任,力蹶岂更余纤埃。

龙潭瀑布入胸臆,叹息但谢宗与雷。

著书岂即遽有补,天下自古无能才。

郦道元和《水经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郦道元(约470—527年),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平东将军、青州刺史、永宁侯郦范之子。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

郦道元的祖父曾经担任天水太守。父亲郦范,在北魏时任平东将军、青州刺史。郦道元从小跟随父亲转徙各地,父亲刚正不阿、办事认真的作风对他影响很大,使他也成长为一个正直无私的人。

父亲死后,朝廷让他继承父亲的爵位,又任命他为御史中尉,负责纠察失职、枉法的官吏。郦道元执法严厉,不徇私情,得罪了许多达官贵人、皇亲国戚,朝廷便把他派到地方上做官。他依然“威猛为政”,盗贼都不敢在他管辖的范围内活动而逃往外地。这引起了其他地方官的不满,指责他是“酷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