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清:清介自守
20078700000004

第4章 第 一 篇清廉为政(2)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廉如清水的赵轨

◎廉洁奉公,执政为民。——格言

赵轨(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少好学,有俭行,以清苦闻世,为隋朝时期颇有盛名的清官之一。

赵轨为官期间,官阶虽然不高,但其清廉俭朴的品行却十分令人景仰。赵轨的父亲赵肃为魏廷尉卿。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赵轨从小就勤奋好学,行为严谨。后来,北周蔡王引之为记室。但赵轨生活仍旧十分俭朴,平时穿的是布衣布袍,吃的则是粗米素菜,非常节省,因之远近闻名,《隋书》称赵轨“以清苦闻”。

隋开皇元年(581年),赵轨任齐州别驾,更加注重自身的清正廉洁,从来不贪不占,没有收受过任何人的钱财物品。任职期间,赵轨经常帮助百姓们解决实际困难,以其才干施政济民。齐州的生产逐渐发展起来,而他的生活依然十分清苦,赵轨却始终不怨不悔,自奉节俭,省吃少用。

后来,齐州百姓们的生活开始好转,不忍心赵轨一家过着苦日子,几乎天天都有人去看望他,并不时送他钱物。对此,赵轨总是先道谢,再推辞,从不妄取百姓一文钱,因而深受百姓爱戴,清名远扬。几年后当赵轨要调离齐州时,齐州百姓们依依不舍。

赵轨离任的那一天,齐州父老纷纷聚到路边,挥泪相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手捧一碗清水,颤巍巍地来到赵轨面前,泣道:“别驾在齐州四年,一心为百姓谋事,却从未用过百姓的一滴水、一根木柴。今天,我们不敢以浊酒相送,恐有辱赵公清名。赵公清廉如水,就请小民代表众人,奉此清水为公饯行吧!”语罢,老人已是泣不成声。

送行的父老乡亲或掩面而泣,或举袖拭泪,场面分外感人。

赵轨眼含热泪,心情激荡——因为他知道这碗清水中蕴含着的无限深意。

老者微微低下头,双手高举起一碗清水。

赵轨神色凝重,从老者手中恭恭敬敬地接过这满满一瓷碗清水,将碗送至嘴边,脖颈微扬,一饮而尽。

赵轨为官,不仅素有“清名”,而且还有“能名”。在齐州任职时,赵轨常常身着百姓服装,深入到农民家中,同他们一起劳动,一起聊天,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通过他们向更多的人宣传自己的施政纲领。百姓们见他平易近人,也乐于向他说心里话,接受他的劝喻。时过不久,齐州各项事宜进展顺利,几年后,庄稼遍地,牛羊满坡;官吏整肃,政绩卓著。赵轨在齐州任职四年,吏部考核连续四年都是最优等,非常难得。

正逢使节邰阳公梁子恭奉旨巡视到齐州,得知赵轨的为人与政绩,尤为赞赏,回京后立即上表向朝廷荐举赵轨。

此时的新都大兴城宫内,隋文帝正在披阅刑部奏章,眉头越皱越紧——朝廷虽然颁布了新法,但刑部每年断狱结案仍有数万起,看来现行法令还是定得过于严苛。文帝立即命纳言苏威、礼部尚书牛弘主持,重新修订新律令。

恰逢梁子恭极力荐举赵轨,隋文帝为之心悦,重重嘉奖赵轨,命其即刻入朝,与牛弘等人一起制定律令。

开皇三年(583年)的冬日,赵轨离别齐州,来到了大兴城,参与隋新律的更定。颁布后的新律,除去死罪81条,流罪154条,徒、杖等罪千余条,只定留500条,共12卷。刑纲简要,疏而不失,后世多沿用之。

是时,原州总管为卫王杨爽。文帝因杨爽年少,一直不大放心,但又苦于没有合适的人辅佐他。得知赵轨名声清正又有才干,十分高兴,将原州总管司马一职授予赵轨。

赵轨到原州任职后,尽心辅佐卫王,为政清廉,体恤百姓。

一日,赵轨率人到下边办公务。事毕,天色已晚,谢绝了当地官府的热情挽留后,赵轨与左右翻身上马,踏上了回府的路程。

正值夏末,路两旁的庄稼开始发黄,硕大饱满的谷穗已把秸秆压弯。傍晚的爽风里,密密挤着的沉甸甸的谷穗微微颤动,就像起伏的海面。一路行来,赵轨心情愉快,对身边人笑道:“看来今年的收成不错,百姓们就是指望这些庄稼过活了。”

夜色渐深,眼前的道路,周围的景物像被夜幕遮盖了一样,混沌一片,分辨不清。前往派去探路的几人策马回来,沮丧地报告:“大人,前边根本看不清道路,马都跑到田里去了。”

赵轨忙问:“庄稼呢?”

手下小心翼翼地回答:“可能被踏坏了一些,不过……”

“别说了,快带我过去看看!”

浓浓夜色中,赵轨手抚着被马践踏倒地的庄稼,心情沉重。他拾起一枝谷穗,对随行人道:“这可都是百姓的活命粮啊!被我们损坏了,我们就要赔。”

“大人,赔是要赔,可这大天黑的,到哪儿去找田主啊?”

赵轨手一挥,沉声道:“我们不走了,就在这儿等着!天亮了,自然就能找到主人了。”

就这样,赵轨一行驻马待明,直到寻访到田主,执意将酬值付清才骑马离去。一时间,赵轨的清名传遍原州大地。官吏闻之,莫不改其操;百姓闻之,感佩不已,争相传颂。

又过了几年,赵轨因政绩突出,被迁升为硖州刺史;不久,又转为寿州总管长史。不论在哪里任职,赵轨都是勤政兴利,施惠百姓。

刚到寿州时,赵轨看到这里田地荒芜,百姓穷苦。一了解才知道,这里旱涝无常,而芍陂原先建有五门堰,可以注水灌田,但因年久失修,早已荒废弃用。在赵轨看来,做地方官就是要为当地百姓造福,他现在要实施的事,既具体又质朴,那就是疏浚和消灾。

站在荒废的五门堰的遗石上,赵轨领悟到一个极为简单的道理:既然寿州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自己作为一方父母官,就必须成为防治旱涝的好手。

赵轨开始大力整肃吏治,又耐心劝诫百姓,讲兴修水利的益处;他深入考察寿州地理状况,整合寿州人力资源,大兴水利工程,带领寿州民众,在芍陂原有的水利工程基础上又修筑了32道水渠。水渠修好后,渠水纵横流淌,可灌溉田地5000余顷,百姓欢欣鼓舞。《隋书》说,后来寿州皆“赖其利”。

修筑好的水渠为寿州大地送来了汩汩清流,以后,这一带风调雨顺,水土滋润,五谷丰登,百姓安泰。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赵轨。寿州有幸,每当发生旱灾时,赵轨修筑的水渠总会及时地提供水源,清澈的渠水灌溉到寿州的千顷田地中,也滋润着百姓们的心田。

任职期满后,赵轨回到了家乡。卒于故里,享年62岁。

◎故事感悟

岁月流逝,清官赵轨的身影逐渐模糊,许多事迹已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风霜侵袭,那曾为民造福的寿州水渠也痕迹斑驳,但后人仍旧能感受到赵轨那颗赤子之心的跳动,逝去的一切并没有减缓它搏动的节奏,也没有冷却它饱含滚烫的情感。可以说,在心系百姓、造福百姓这一点上,清官赵轨的生命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

◎文苑拾萃

大兴城

大兴城指的是隋朝在汉长安城的东南方向所建筑的新城,时人将其取名为大兴城。大兴城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及城东、城南、城西一带。

隋朝建立初期,都城仍然设在长安的旧城。然而旧城因久经战乱,残破不堪,而且宫室形制狭小,不能适应新建的统一国家都城的需要。加之多年来城市污水沉淀,饮水也成了问题。因此,隋文帝杨坚放弃了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在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的东南地区选择新址,准备建立新城。

开皇二年(582年)正月,隋文帝杨坚责令宇文恺负责设计建造新城——大兴城,翌年三月竣工。大兴城充分利用了当地地形的优势,增大了城市的立体空间,令城市显得更加壮观雄伟。

大兴城的整体形制为长方形,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格局东西对称。其中,外郭城的占地面积约占全城总面积的88.8%。

大兴城建立起来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巨大壮观的城市,此后唐朝的长安城就是仿效隋朝的大兴城建造的。

百姓的父母官杜诗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名人名言

杜诗(?—38年),字君公。河内汲县人。东汉时期的官员及发明家。曾任郡功曹、侍御史、成皋县令、沛郡都尉、汝南郡都尉、南阳郡太守等职。建武七年(31年),任南阳太守时,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力传动机械,使皮制的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铸造农具,用力少而见效多。他还主持修治陂池,广开田池,使郡内富庶起来。时有“杜母”之称。

东汉建武年间,在南阳郡的一间铁匠作坊里,一阵叮咚悦耳的锻打声传了出来。屋内炉火正旺,工匠们正在赤膊锻打着农具和马蹄铁,汗水顺着古铜色的臂膊流下来,但人人脸上都挂着兴奋的笑容。

原来,太守杜诗正率领工匠们制造水排。这种水排以流水作为动力,带动风囊的开合,从而将空气源源不断地输入冶铁炉内,大大地减轻了工人在冶炼时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

杜诗发明的这一技术一经推广,马上受到了百姓们的欢迎,大家都称说水排既实用省力又方便好用。

发明水排的南阳太守杜诗,在年轻的时候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能。他最初在担任郡里的功曹史时,就负责掌管人事,参与政务。由于办事公道,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杜诗被连升三级,担任了侍御史。

当时,刘秀的政权刚刚建立,社会还比较动荡。京都洛阳有个叫萧广的将军,放纵自己手下的士兵在民间胡作非为,骄横暴虐,百姓不堪其扰,敢怒而不敢言。杜诗先是严厉地警告他,但萧广不思悔改,依然我行我素。于是杜诗先斩后奏,果断地诛杀了萧广,然后才向刘秀报告。刘秀当时正需要一批有魄力的官员为他稳定局势,因此特意召见杜诗,给予他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赐予他象征权力的木戟,派他到河东郡去平叛。

杜诗到了河东郡大阳县后,听说叛军首领杨异正在谋划渡河,于是立即率领部下焚烧了渡河所用的船只,截断了叛军的退路。后经过一番激战,消灭了杨异的部众,斩杀了杨异,叛乱被平息。

不久,刘秀又任命杜诗担任成皋县令。杜诗在成皋三年,政绩特别突出,因此被升迁为沛郡都尉、汝南都尉,所到之处,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汉光武帝建武七年(31年),刘秀派杜诗到他的家乡南阳郡担任太守。南阳是个大郡,居住着许多富豪。他们倚仗特权,肆无忌惮地横行乡里,没人敢管,因此许多人都不愿意到南阳做官。杜诗到任后,打击犯罪决不心慈手软,严惩了一批作恶多端的恶霸,在当地树立起了很高的威信。

对待郡里的百姓,杜诗非常爱护,想方设法地减少劳役,并率领大家兴修水利,开辟耕地,发展农业生产,使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足起来。尤其是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明制造的水排,给人们带去了极大的便利。当地百姓对杜诗非常崇仰,把他视为自己的父母官,将其与西汉元帝时为百姓造福的南阳太守召信臣相媲美,赞颂道:“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能够拥有这样的地方官,是当地人的幸运。

杜诗任郡守七年,把南阳治理得井井有条,政治清平,政化大行,百姓安居乐业。他从国家大局出发,出以公心地多次给光武帝上书提出让贤,把大郡郡守的职位让给抵御匈奴有功的将领,一方面便于他们做适当的休整,一方面调动他们为国戍边的积极性,自己宁愿去任级别较低的职务,趁着年富力强,做一些繁杂琐碎的具体工作。刘秀爱惜他的才能,始终没有批准他的请求。

杜诗虽然在地方任职,但对朝廷尽心竭力,经常提一些合理化建议。有一次他提出,仅以盖有皇帝印章的诏令调兵遣将过于轻率,一旦被人伪造利用很难察觉,建议用虎符发兵,以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刘秀感到他言之成理,采纳了他的建议。此外,杜诗还特别善于为国家举荐人才,在任上推荐了德才兼备的知名人士刘统、董崇等人,后来都颇有政绩。

杜诗生性节俭,为官清廉,建武十四年(38年)病逝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属于自己的田宅和产业,贫困到连丧葬的费用都凑不齐。司隶校尉鲍永上书朝廷说明情况,刘秀诏令由南阳郡官邸为他办理丧事,国家拨出一千匹绢用于葬礼。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在南阳合建了他与召信臣的祠庙,直到后世,仍然祭祀不绝。

◎故事感悟

杜诗将百姓的利益视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一心一意为百姓谋福祉。杜诗一生为官,清廉自律,病逝后却无余财,清贫的程度连丧葬费都负担不起。杜诗用其一生所为对“清廉为政”进行了完美的阐释。

◎史海撷英

侍御史

侍御史为御史的一种,简称侍御,我国古代的一种官制。

侍御史为秦朝时期初置,汉代沿用,隶属于御史大夫之下,可弹劾非法。

汉宣帝时期,又置有治书侍御史一职,掌五曹,即令曹、印曹、供曹、尉马曹、乘曹。三国时期,曹魏于殿中省置殿中侍御史,掌管记录朝廷动静,纠弹百官朝仪。

到了隋朝时期,又改殿中侍御史为殿内侍御史。

唐代时期,侍御史归属台院,共四员,又改殿内侍御史为殿中侍御史,归属殿院,用来纠察早朝礼仪。

唐朝和宋朝,御史台所属的机构有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任职。

明代以后,该职逐渐废止。

尹翁归清廉自守

◎清正在德,廉洁在志。——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