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勤:尚勤戒惰
20079400000010

第10章 勤而为国(3)

1971年,赵春娥负责在车站看守煤堆。不管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她都是提前到现场,用一把铁锨,一把扫帚,帮着装车,清理煤场。她把煤底扫得干干净净,即使撒落到道轨、碎石缝里的碎煤,她也用手一点一点地抠出来,十个手指都被碎石磨出了血。有人计算,她在车站看煤两年,共扫出土煤50多吨。有些想占小便宜的人挖苦她说:“你扫得比舌头舔得还干净,下辈子还让你扫煤底!”她说:“国家的煤我就要扫干净,有我在,就别想占国家的便宜。”

1979年,党中央号召全国职工增产节约,公司党委要求全公司每个职工全年节约50元。赵春娥给自己提出一个全年节约200元的目标。有人怕她完不成,问她“春娥,你用啥办法节约这么多?”春娥说:“办法在人找。我说到就能办到。”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她挖残煤、扫煤底、洗油线、捡破烂、修脸盆、送煤收费运费交公等等,千方百计点滴节约。

老集煤场制造蜂窝煤,经常既要运进煤,又要运进土,撒在地上人踩车碾,天长日久,地下一层土一层煤,成了夹馅的“花卷儿”。这年要盖房子了,她想:将来盖起房子,地基下的这些煤不就白埋在地下了?煤矿工人从地下把煤挖出来,运输工人把它运到城市,来得不容易啊!我们怎么忍心把它丢失?当时已是严冬季节,北风呼啸,寒气逼人,煤场的房檐上挂起长长的冰凌,赵春娥却抡起镢头在地基处刨起来了。她挖一层,清一层,手掌磨出血泡,虎口震裂了,贴一块橡皮膏接着干。到了春节,人家都放假走亲访友,她还在煤场挖煤。在她的带动下,不少人自觉带上工具到煤场和她一起挖起来。光她一人挖出的煤就有21吨。

煤场排水沟里,雨天冲进煤粉,天长日久沉积了厚厚一层。炎热的夏天,赵春娥利用午休下沟挖出煤浆,又拍成饼晒干送到打煤房。青年工人张桂琴见她的两腿被蚊子咬了一层疙瘩,心疼地说:“大姐,看你的腿被蚊子咬成啥样了。”她淡淡一笑说:“没事儿。”小张被感动得也和她一块挖起来。

擦机器用的油线,一斤值一块多钱。工人们用脏了随手扔掉,赵春娥见了就拣起来,积少成多,然后洗净晒干重新使用。平时她还注意把丢在地上的废铁钉、废螺帽、废绳头拣起来,卖给废品收购站,所得的钱全部交给会计。

就这样,点点滴滴、斤斤两两地节约,就凭着一颗赤诚的心,到年底一算账,她一共为国家节约了449元6角5分。

赵春娥工作上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她认为是应该的。总感到国家对她的照顾太多,自己贡献太小。1981年底,赵春娥因病住院。出院时,口袋里装的是医院开的证明:丧失劳动能力,建议长期休养治疗。可当她知道住院用去900多元时,她哭了。她说:“我们生产100块煤才两元多钱,这得生产多少煤才赚得回来!”

出院后的第二天,赵春娥强忍着病痛悄悄地来到车站卸煤的地方,清扫煤底,拣拾撒落的好煤,收集了足有两三吨,然后通知煤场派人拉回去。接着,她又出现在煤场,爬上煤堆拣废旧物资。肝部疼得厉害,她就用锨把顶一阵,接着再干。就这样,她不顾病重和领导的多方劝阻,更加努力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故事感悟

赵春娥被人们誉为“工人阶级的好女儿”、“闲不住的实干家”、“为人民服务的老黄牛”。作为一名普通的煤场工人,她的行动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勤俭为国、忘我奉献的伟大精神。

◎史海撷英

赵春娥与煤场

赵春娥工作认真负责,惜煤如金,几十年如一日在车站看守煤堆,注意点滴节约,每天猫着腰用手将漏在石缝里的煤抠出来,十个手指经常磨得鲜血淋淋,硬是拣回150吨煤。她长期坚持干脏活累活,积劳成疾;面对病魔,她带病工作,还坚定地说:“我宁肯倒在煤堆上,决不躺在病床上!我喜欢煤场,也离不开煤场,死后将我的骨灰撒在煤场上,让我看煤。”她助人为乐,是出了名的“活雷锋”。在患癌症期间,仍坚持为五保户、军烈属老人送煤、送粮、打扫卫生、操劳家务,被誉为“党的好女儿”。

◎文苑拾萃

我国的煤炭储藏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在中国北方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的地区,地理范围包括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六省区的全部或大部,是中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其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50%左右,占中国北方地区煤炭资源量的55%以上。在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主要集中于贵州、云南、四川三省,这三省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525.74亿吨,占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的91.47%;探明保有资源量也占中国南方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0%以上。

2007年度中国能源矿产新增探明资源储量有较大增加,17种主要矿产新增大型矿产地62处,其中煤炭新探明41处大型矿产地,其中资源储量超过10亿吨的特大型矿产地有14处,净增查明资源储量448亿吨。中国已经查证的煤炭储量达到7241.16亿吨,其中生产和在建已占用储量为1868.22亿吨,尚未利用储量达4538.96亿吨。

王英高将军的三件宝

◎克勤克俭,无怠无荒。——《乐府诗集·梁太庙乐舞辞》

王英高(1913—2001),江西省泰和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一军团野战医院第一所指导员,中央军委附属医院政委,八路军总部野战医院教导员、政委,后到抗大工作。解放战争,王英高到晋察冀军区,历任炮兵团政委、炮兵旅政委、炮兵师政委,是华北军区炮兵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参加了大同、石家庄、平津、太原战役。1951年,王英高被任命为华北军区装甲兵副政委。1955年,王英高任北京军区装甲兵政委,同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王英高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王英高将军是全国五届人大代表,原解放军某部政委。他身居高位,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艰苦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昌盛岁月中,始终保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他的老伴是北京红十字协会朝阳医院副院长。王将军夫妇有五个孩子,三男二女,老两口时时注意不奢侈不浪费。尽管生活比较宽裕,也从不大手大脚。并倾注很大的精力教育子女要生活俭朴,勤俭持家。他们家中有三件宝。

第一件宝是一套修鞋工具。这是将军进城后买的。将军的家有充裕的经济条件给子女们买款式新、质量好的鞋,但他们为了给孩子们作榜样,老两口总是穿布鞋。买来了新鞋也要先钉上掌再上脚,穿一阵就打上包头,一双布鞋穿几年,一双棉鞋可穿十来年。

第二件宝是缝纫机。将军总是穿一身军便服,脚上一双布鞋,头上端正地戴着一顶军帽。刘副院长和孩子穿的衣服基本上是家里做的。大孩子穿小了,给小的改了穿。大女儿、小女儿都会熟练地拆洗缝补衣服。

孩子小的时候,刘副院长总是亲自动手手工缝制和缝补衣服。后来工作实在太忙了,才买了一架缝纫机。

第三件宝是一套理发工具。王家兄弟三个,小的时候由将军亲手给他们理发。到了学生时代一律留平头,头发长了就“互相帮助”,从不到理发店去理发。后来老大、老二都先后成了家,小弟弟也快三十了,仍然互相理发,因为已经养成了习惯。

这几件宝,过去它是将军的持家之宝,如今已成了育人之宝、传家之宝。

将军的五个孩子小时候个个艰苦朴素,忠厚老实,刻苦学习,在学校里都是“三好学生”,到部队都是好战士、好干部。五个孩子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从不炫耀自己,踏踏实实为党、为人民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没有什么人知道他们是将军的儿女。他们都承认能有今天的进步,有这家传三件宝的功劳。

◎故事感悟

在现当代,共产党人充分发扬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尚勤戒惰的优良美德,王英高将军凭借着自己的“三件宝”,不但用勤劳节俭约束了自己,还教育了子女。

◎史海撷英

石家庄战役

石家庄战役是1947年11月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杨得志、罗瑞卿兵团对石家庄国民党守军发起的攻城大战,战役中共歼灭国民党军2.4万人,缴获坦克9辆、火炮100余门及大量机车、汽车和军用物资,此役不仅占领了敌华北的一个战略要点,使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区连成一片,而且还首创了人民解放军夺取重要城市的先例,为后来进行城市作战提供了重要经验。

◎文苑拾萃

炮 兵

炮兵是以火炮、火箭炮和战役战术导弹为基本装备,进行地面火力突击任务的兵种。它是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火力突击力量,具有强大的火力、较远的射程、良好的精度和较高的机动能力,能集中、突然、连续地对地面和水面目标实施火力突击。主要用于支援、掩护步兵和装甲兵的战斗行动,并与其他兵种、军种协同作战,也可独立进行火力战斗。

炮兵在历史上有“战争之神”的称号。炮兵按隶属关系,分为队属炮兵和预备炮兵;按运动方式,分为摩托化炮兵(机械化炮兵)和骡马炮兵;按装备战斗性能,分为榴弹炮兵、加农炮兵、山地炮兵、火箭炮兵、迫击炮兵、反坦克炮兵和地地战役战术导弹部队。队属炮兵指集团军以下各级合成军队建制内的炮兵,英、美、法等国家称“野战炮兵”。预备炮兵是隶属于统帅部或军区(方面军)建制的炮兵,有的国家称“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摩托化炮兵是指火炮及其配套装备用自身的动力,或用汽车、履带车辆牵引和装载而进行运动的炮兵。骡马炮兵是指火炮、仪器等装备由骡马挽曳或驮载进行运动的炮兵。山地炮兵是以轻型加农炮、榴弹炮和迫击炮为主要装备,用于在山地和难以通行的大起伏地作战的炮兵。反坦克炮兵是以反坦克武器为基本装备,以击毁敌坦克和装甲车辆为基本任务的炮兵,亦称反坦克歼击炮兵、防坦克炮兵等。

炮兵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远在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京军中就有相当规模使用火炮的战斗部队,当时叫做“神机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与军队同时诞生,八一南昌起义就有炮兵营,红四军编有炮兵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炮兵在合成军队中的比重得到加强,国产的自行火箭炮、自行榴弹炮、自行加农炮利用本身的动力,极大地提高了炮兵作战的机动能力。各种高炮和各种类型的防空导弹,形成了高炮与导弹相结合的防空武器系统,从高空、中空、低空到超低空都布下了层层火网,大大提高了我军的防空保障能力。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研制、装备新式炮兵武器,从而出现了反应更快、射程更远、精度更高、威力更大、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新型炮兵部队。

模范团长李国安

◎子路曰:“不能勤苦,不能恬贫穷,不能轻死亡。而曰我能行义,吾不信也。”

李国安(1946— ),曾经的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团长,1965年入党。他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艰苦奋斗,率领部队为边疆军民找水送水,做到“上不愧党,下不愧民”,像清泉一样奉献自己,甘甜千万家。

1961年,李国安别亲离土,只身来到了内蒙古大草原,成了一名年轻的骑兵战士。戎马生涯13年后,一纸命令,李国安来到刚组建不久的给水工程团。从此,他的命运就与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此后,他先后担任军医、团后勤处副处长、后勤处处长、团长、内蒙古军区装备技术部副部长兼给水工程团团长。不管岗位怎么变,但他有一点却始终没有变,那就是无论干什么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当军医、卫生队长,他是一名称职的医务人员;当处长,他是一名响当当的理财管家人;当团长,他呕心沥血,夜以继日。他掉过泪,流过血,受过委屈;他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过战友……

在内蒙古工作、生活了37个春秋的李国安曾走遍了大漠、戈壁、草原,对这片土地的缺水情况有着深切的感受。他亲眼目睹了一些地区沙进人退、水干草枯的景象。由于缺水,许多群众不得不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许多边防哨所的战士常年忍受着缺水的煎熬。边疆军民缺水、盼水、找水的情景,一直使李国安寝食不安。

1990年,给水工程团团长的担子沉甸甸地压在了李国安的肩上。“一定要把内蒙古北部高原地下水搞清楚。”这是周恩来总理22年前的心愿,李国安重温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顿觉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责任的重大,他想:这些年来,我们团穿林海、跨草原、越戈壁、战风沙,哪里无水哪安家,走遍了3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域,然而边防军民缺水吃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我们一定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加快找水打井步伐。

为了成为内行,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李国安虚心向工程技术人员拜师求教,刻苦钻研专业理论,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认真总结经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使李国安成了北疆军民心目中的“水神”。再复杂的地层,再难打的井,只要李国安在,困难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