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勤:尚勤戒惰
20079400000014

第14章 勤而为国(7)

从1950年李顺达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后,他一直是历届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和农业先进单位代表大会的代表。20世纪60年代后期,他历任中共平顺县委书记、晋东南地委副书记、书记,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和省革命委员会常委、副主任,并先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届代表大会的代表和第九、十届党中央委员等。他还多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和鼓励。

1983年7月1日,李顺达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终年68岁。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对李顺达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故事感悟

作为一名最普通的农民群众,李顺达的行动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勤劳为国、忘我奉献的精神。他被评为新中国第一代著名劳模是当之无愧的,这是对我们可爱、可敬的劳动者的最高荣誉褒奖!

◎史海撷英

李顺达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1951年9月,李顺达第三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毛主席说:“你在太行山住,那个地方石厚土薄,你做出了成绩,我敬你一杯。”

李顺达忙说:“不敢当,如果不是您,我们什么都干不成!”

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鲁迅

王崇伦(1927—2002),辽宁辽阳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中共党员。曾为鞍钢工人,后任鞍钢工会主席,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大搞技术革新,研制了万能工具胎,在抗美援朝军品生产中作出重大贡献。他一年完成了四年的工作任务,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1949年8月,王崇伦经亲属王殿武介绍入鞍钢轧辊厂,重操旧业当刨工,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鞍钢职工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年轻高级技工之一。时年22岁的王崇伦,亲身经历从旧社会奴隶到新社会主人的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怀着强烈的报恩思想忘我劳动,积极向上。3个月后,王崇伦加入了共青团,光荣地成为鞍钢解放后第一批入团的青年职工。

1951年6月24日,由于工作的需要,王崇伦调至鞍钢机修总厂四机修厂工具车间。机修总厂各种机械加工设备齐全,王崇伦走进了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广阔天地。

1952年,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承担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的十万火急的特殊任务,王崇伦设计并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拉杆的特殊卡具,比开始用铣床加工提高工效24倍,而且全部达到一级品。这年金秋,王崇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后短短一年中,他相继革新成功七种工、卡具,成了全厂有名的技术革新闯将。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鞍钢的生产建设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就在这时,鞍钢矿山生产一线告急:大批凿岩机因缺少备件卡动器,被迫停止作业。

试制卡动器的特殊任务最终落到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试制刚刚开始,就遇到了“拦路虎”。第一道工序的车床加工只需45分钟就能加工一个,而第二道工序插床加工一个却要两个半小时。全车间只有一台插床,厂长、车间主任都在为插床的低效急得团团转。王崇伦又悄悄地搞起了攻关。他大胆构想用刨床代替插床,想制一个圆筒形的工具胎,把插床垂直切削转变成刨床的水平切削。半个月后,双颊凹陷的王崇伦把特殊工具胎的图纸展现在车间领导面前。这个工具胎外壳酷似一台小电动机,由40多个零件组成,工件可以固定在套子中,旋转360°,任意选择加工角度。原来插床只能一次加工一个工件,而工件置放在工具胎内,刨床可以成摞切削,就像穿糖葫芦一样方便。大家对王崇伦的奇思妙想赞不绝口。

在车间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几天之后,一个长达500毫米、直径200毫米的工具胎安置在王崇伦的刨床上。试车这天,数百人前来观看。当第一批工件加工完毕之时,计时人宣布:加工一个卡动器耗时仅45分钟。更让在场人震惊的是,以往加工凿岩机的40多个零件,每加工一种零件都得制作一套专用的卡具,而这一工具胎竟能全部取而代之。经过一番集思广益,王崇伦创造的这一独特工具胎被命名为“万能工具胎”。

王崇伦继续攻关夺隘,加工卡动器的纪录连连取得新突破,由45分钟提高到30分钟,最后提高到19分钟,相当于最初效率的6—7倍,他操作的“牛头刨”成了“千里马”。凭着万能工具胎,在同时间赛跑中不断创出奇迹。1953年,他完成了4年又17天的工作量,被评为鞍山市工业特等劳动模范,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这年,他只有26岁。

1954年初,全国工业战线相继涌现出的一批有影响力的技术革新能手,应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邀请,聚会首都北京,座谈讨论如何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作出更新贡献,王崇伦提出了联名向中华全国总工会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他的想法得到了张明山、唐立言、黄荣昌、刘祖威、朱顺余、傅景文的一致赞同。不久,由王崇伦执笔的7人联名建议信送到了全国总工会主席的手中。中华全国总工会对这封具有特殊价值的建议信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于同年4月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此后,一个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蓬勃兴起。当年9月,王崇伦光荣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9年初,王崇伦找到老英雄孟泰和盘托出组织全鞍钢能工巧匠开展大规模技术协作活动的设想,两位忘年交的劳动模范一拍即合。经过两人的精心筹划,年底,鞍钢拥有了一支以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为骨干的技术协作队伍,人数达1500多人。每逢星期天,他家门前都会停放一排自行车,来自各厂矿的“刀具大王”、“焊接大王”、“吊装大王”纷至沓来。经过一番切磋交流,不久之后,一场场技术攻坚战很快打响。王崇伦的家成了能工巧匠交流聚会的“据点”,这个鞍钢技协骨干最热闹的“据点”,一直热闹了近20年,直至王崇伦调离鞍山。

1959年,王崇伦出席全国“群英会”,再度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会议期间,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毛主席称赞王崇伦是“青年的榜样”。由于王崇伦的特殊重大贡献,从1954年到1959年,他先后14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故事感悟

中央领导同志曾称赞王崇伦同志:“既能抓生产,又能抓生活;既能抓黑的,又能抓白的;既能抓硬的,又能抓软的。”王崇伦凭着他的火热衷肠和实干精神,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任务。他造福人民的感人故事也被传为佳话。

◎史海撷英

鞠躬尽瘁王崇伦

为了使职工技协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这一全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王崇伦相继多次组织有关方面对我国的职工技协工作的产生、发展、经验与教训进行研讨,并提出了改进新形势下技协工作的措施。由此,全国大中型企业的技协陆续开展了有偿服务工作。这一举措的实施,为职工技协活动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王崇伦长时期的超负荷工作,损伤了他原本强健的体魄。1985年5月,王崇伦突然半身麻木,言谈吐字不清,被身边工作的同志“强行”护送到医院就诊。被确诊为脑血栓后,院方决定对其进行系统治疗,王崇伦只住了一个疗程的院就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

2002年2月21日,王崇伦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李瑞环、尉健行、罗干等同志参加了送别仪式。根据王崇伦同志生前的愿望,在有关部门的安排下,3月13日,王崇伦的部分骨灰被安葬在千山脚下的千秋公墓功勋园内,了却了这位老模范多年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