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志:励志自强
20079700000017

第17章 矢志不移(1)

夏完淳立志报国

◎人有志,如同树有根。——谚语

夏完淳(1631—1647年),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中国明朝末年诗人,祖籍浙江会稽,生于松江。夏完淳是夏允彝之子,师从陈子龙。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父殉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17岁。夏完淳以殉国前消遣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夏完淳写有《狱中上母书》。

弘光政权解体后,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的抗清力量继续战斗。1645年6月,明朝官员黄道周、郑子龙在福州另立明朝宗室,唐王朱聿键即位,史称隆武帝。而另有一部分官员张国维、张煌言则在绍兴拥戴鲁王朱以海监国。因此,在历史上便同时出现了两个南明政权。

为了对付抗清力量,清朝廷就派在松山战役中投降过来的洪成畴总督军事,准备招抚江南。

这时,在松江(位于今天的上海市)有一批读书人也在酝酿抗清复明,这批人以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为首。夏完淳从小就读了很多书,他擅长诗文,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也参加到抗清的斗争中来了。当时他年仅15岁。

当然,光靠几个书生想组织义军是不行的。夏允彝有个叫吴志葵学生,是吴淞总兵,在他手下有有些兵力,于是夏允彝就说服吴志葵一起抗清,吴志葵答应了,并派出一支人马担任先锋队攻打苏州。

刚开始仗打得还很顺利,先锋队攻进了苏州城,可惜吴志葵临时犹豫,没能及时增援,导致进城的义军被围牺牲,他在城外的主力也被打败。

不久,清军围攻松江,夏允彝父子和陈子龙冲出了清兵包围,隐蔽在乡下。清兵四处搜索,还想诱惑夏允彝出来自首,但夏允彝不愿落在清兵手里,就投河自尽了。他留下了遗嘱,要夏完淳继承他的抗清遗志。

父亲的牺牲让夏完淳悲痛万分,也彻底激起了他对清朝的仇恨。于是,他和陈子龙秘密回到了松江,准备再次组织起义军。

他们打听到太湖长白荡有一支由吴易领导的抗清义军,正在重整旗鼓。夏完淳变卖了全部家产,捐献给了义军,并在吴易手下当了参谋。他还写了一道奏章,派人送给了绍兴的鲁王,请他坚持抗清。

鲁王听说上书的是个少年,赞赏不已,就给夏完淳封了一个中书舍人的官衔。吴易的水军在太湖边出没,清军被打得晕头转向。但是后来由于被叛徒出卖,义军失败了,吴易也牺牲了。

一年后,陈子龙又暗中策动清朝的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清。不幸的是,这次兵变同样遭到了失败。吴胜兆被杀,陈子龙也被抓获。他不想受辱,就在被押往南京的船上,他挣脱绳索,跳河自尽了。

失去了老师的夏完淳这下子更是雪上加霜,痛苦之极。然而不久后,他也因为叛徒告密,不幸被捕了。清军派重兵把他押到了南京。

夏完淳被关在监狱里80天,给亲友写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诗篇和书信。他并不怕死亡,他只是为自己没有实现保卫民族、恢复中原的壮志而悲伤。

主持审讯夏完淳的正是招抚江南的洪承畴,他知道夏完淳是江南有名的神童,想用利诱来使其屈服。他问夏完淳:“听说你给鲁王写过奏章,可有这事?”

夏完淳昂首答道:“正是我的手笔。”

洪承畴装出一副温和的样子说:“我看你小小年纪,未必会起兵造反,想必是受人指使。只要你肯回归大清,我封你官职。”

夏完淳假装不知道上面坐的是谁,厉声说:“我听说我朝有个叫洪亨九(洪承畴的字)的先生,乃豪杰人物,当年松山一战时,他以身殉国。我十分钦佩他的忠烈。我虽然年轻,但杀身报国之事怎能落在他后面呢?”

这番话说的洪承畴哭笑不得,满头出汗。

旁边的士兵以为夏完淳真不认识洪承畴,就提醒他说:“你不要胡说,上面坐的就是洪大人!”

夏完淳“呸”了一声说:“洪先生为国牺牲,天下人都知道。崇祯帝还曾亲自设祭,满朝官员都为他痛哭哀悼。你们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污辱忠魂……”他指着洪承畴骂个没完。

洪承畴气得面如土灰,不敢再审问下去。他狠狠地把惊堂木一拍,便喝令兵士将夏完淳拉出去。

1647年9月,年仅17岁的少年英雄夏完淳在南京西市被害。他的尸体被朋友运回松江,葬在了父亲的墓旁。

直到现在,夏允彝、夏完淳英雄父子的合墓依然还留在松江城西。

◎故事感悟

在死亡的威胁下,夏完淳没有妥协退让,而是彰显了自己的高风亮节。像夏完淳这样矢志不渝的爱国少年赢得了万世流芳的美名。

◎文苑拾萃

长 歌

(明)夏完淳

我欲登天云盘盘,我欲御风无羽翰。

我欲陟山泥洹洹,我欲涉江忧天寒。

琼弁玉蕤佩珊珊,蕙桡桂棹凌回澜。

泽中何有多红兰,天风日暮徒盘桓。

芳草盈箧怀所欢,美人何在青云端。

衣玄绡衣冠玉冠,明珰垂絓乘六鸾。

欲往从之道路难,相思双泪流轻纨。

佳肴旨酒不能餐,瑶琴一曲风中弹。

风急弦绝摧心肝,月明星稀斗阑干。

陆费逵创办中华书局

◎男儿事业须自奇。——唐·释贯林《三峡闻猿》

陆费逵(1886—1941年),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复姓陆费,名逵,字伯鸿,号少沧,幼名沧生,笔名有飞、冥飞、白等。原籍浙江桐乡,生于陕西汉中。其母为李鸿章侄女,颇识诗书。1909年,陆费逵建议整理汉字,主张简化汉字,提倡白话文。1941年7月9日,陆费逵病逝于香港。

陆费逵,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企业家。陆费逵一生服务社会近40年,其中在出版界任职38年。他凭着卓越的胆识、才干和魄力创办了中华书局,并经营中华书局30年。他长期担任上海书业同业公会主席。

从5岁时起,陆费逵就在家里由母亲教读。9岁进入私塾就读时,他已能执笔作文,为一般儿童所不及。13岁起,陆费逵潜心自学,正逢戊戌变法时期,他开始阅读《时务报》、《清议报》,接受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在他14岁时,他制定出了自学课程,每天都要读古文看新书,并写出读书笔记。15岁至17岁时,他除了在家中自修,还常常到阅书报社读书。之后陆费逵又进入南昌熊氏英文学校附设的日文专修科学习,由于成绩优异,深得日文教师吕星如的器重。

1903年,陆费逵跟随老师吕星如来到武昌,他决心干出一番大事业。第二年,陆费逵在武昌与同学黄镇盘等人集资1500元,创办起昌明书店,他被推举为经理兼编辑。从此,陆费逵开始走向新闻出版业。

可惜的是,昌明书店开业时间不长,由于股东意见不一致,不久就各奔前程了。

陆费逵自办起新学界书店,销售《警世钟》、《猛回头》、《革命军》等进步刊物。他还自己编著了一本《岳武穆传》,以此来抒发爱国思想,并积极参加当时的革命活动。

1905年,陆费逵加入了革命组织日知会,并起草了日知会章程,担任日知会评议员。后来他看到某些党人之间互相出卖,感到非常失望。他感到一个人如果没有学问和修养就不能成就事业,社会离开教育和风纪就不能够有所发展,于是他更加努力自修,努力工作,并积极赞助革命。

后来,陆费逵与张汉杰、冯特民共同接办了汉口《楚报》,出任主笔,写出不少抨击时弊的评论。到年底,《楚报》被查封,张汉杰被捕,陆费逵遭通缉逃到上海,就任昌明书店上海支店经理兼编辑。

上海书业商会成立时,陆费逵作为发起人之一,被选为评议员。期间,他与丁福保共同编写了《文明国文教科书》、《文明修身教科书》、《文明算术教科书》等,后因书局资金短缺,没有出全。

他还撰写了提倡文字改革的文章,主张小学课本要多采用些注音字母,适量适时夹些汉字,而在汉字旁标注出字母便于记忆。到了中学后,要在小学没有学到的生字旁标注出字母,以便学生朗读学习。

1906年,陆费逵到文明书店任职员,期间常和代表商务印书馆的高梦旦一起出席上海书业商会会议。由于他熟悉印刷、发行业务,而且能够操笔编书,是个非常难得的人才,被高梦旦以重金邀请到商务印书馆任职。他开始任编辑,后改任出版部部长,《教育杂志》主任及讲习部主任。

陆费逵主编的《教育杂志》对前清学制多有抨击,他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主张要顺应时代潮流,大力改革学制。在主持师范讲习社时,他共发行讲义12种,他编著的讲义有《最新商业修身讲义》、《伦理学讲义》及《学校管理讲义》等。

辛亥革命前夕,商务印书馆的教科书因内容较为陈旧而滞销。商务印书馆中一些有眼光的编辑建议预编一套适应形势的教科书,以备革命成功后使用。但由于商务领导怕担风险,终未采纳。

但陆费逵深信革命定会成功,教科书一定要进行大改革。于是,他在暗地里和同事沈知方、戴克敦、陈协恭等人聚在家里,秘密编辑为革命胜利后准备的教科书。

辛亥革命成功后,陆费逵、沈知方等脱离商务印书馆,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之日宣布创立中华书局,新编教科书同时发行,由此可见陆费逵的胆识和魄力。

中华书局由陆费逵任总经理,沈知方任副总经理。陆费逵在起草的《中华书局宣言书》中阐明了其宗旨:“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育不革命,国基终无由巩固,教科书不革命,教育目的终不能达到也。”

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以五色国旗为封面的《中华小学教科书》、《中华中学教科书》,因其内容能够适应当时实际需要而畅销各地,使得商务印书馆措手不及,一度陷于被动。数年间,中华书局因教科书行销甚广,营业旺盛。

到了1916年6月,中华书局的资本总额已增至160万元,分局增至40余处,遍布在福州、成都、昆明等地;印刷所拥有大小机器数百台,职工千余人,成为当时国内仅次于商务印书馆的第二家大书局。

1917年6月,由于中华书局扩充太快,大量资金投入基本建设,一时周转不开,陷入困境。这时很多方面都有人热情邀请陆费逵共事,均被陆费逵婉言谢绝。他抱定决心,一定要善始善终地把中华书局办好。

从1919年到1921年,经过三年的整顿,中华书局业务又重新获得发展,先后创办了多家报纸,并出版了《新教育国语教科书》,编印了《新文化丛书》等。

在此基础上,1922年到1926年,陆费逵又进一步创办了《心理》、《学衡》、《国语》、《少年中国》和《小朋友》、《小朋友画报》等杂志,刊印了《少年中国学会丛书》、《儿童文学丛书》。同时,中华书局还增设了十几家分局,资本增至200万元。

1927年,又增设了香港分局。在此之后,陆费逵大力扩展中华书局的事业,兴办了中华教育用具制造厂,生产教学仪器等设备,并推举南京政府实业部长孔祥熙为董事长,借其势力扩充印刷厂,大规模承印南京政府的有价证券和小额钞票,获利剧增。

1934年,中华书局又在香港九龙新建一座设备非常先进的印刷厂,主要承印南京政府发行的钞票和债券。1935年,中华书局又在上海澳门路建成新的印刷厂和编辑所,创办保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专门生产橡皮船、防毒面具和桅灯等国防用品。这一年,陆费逵继孔样熙之后,担任了中华书局董事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陆费逵深深感到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针对某些人散布的和平幻想,他在1933年1月《新中华》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备战》一文,呼吁“一致对外,长期抗战”、“将整个的财力、人力,准备作战”。

接着,他又撰写了一篇名为《东三省热河早为我国领土考》的文章,痛斥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表现出他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陆费逵为中华书局认购救国券5万元,以支持抗战。

陆费逵把一生精力都投入到出版事业和教育事业中。据不完全统计,中华书局在陆费逵主持的30年间,共出版各类图书约6000种。其中,各种教科书400余种,社会科学书籍近2000种,自然科学书籍600余种,文学艺术书籍1000余种,重要古籍600余种,各种工具书30种,少年儿童读物800余种;此外,还编辑出版了近20种杂志,在我国近代文化史和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华书局以出版发行教科书起家,后来一直把出版发行教科书作为自己主要的业务之一,对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是和陆费逵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分不开的。

陆费逵对待出版事业严肃认真,中华书局出版的教科书内容健康,对读者和社会有益,而且质量有保证,从不以粗制滥造来降低成本从中获利。而且,中华书局还特别注意出版少年儿童读物,其中以1922年创刊的《小朋友》内容最为丰富,最受欢迎,最有影响,历时最久。

中华书局的出版物中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书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对于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与旧文化的斗争,五四运动以后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事业,乃至抗日统一战线的文化事业都起了有益的作用。

1941年7月,陆费逵突然病逝,终年56岁。但他创办的中华书局一直经营着。

◎故事感悟

陆费逵的一生是献身中国出版事业的一生。他励志不息,辛勤工作,最后倒在工作岗位上。他的精神至今仍感动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