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义:取义成仁
20080100000010

第10章 舍生取义(4)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故事感悟

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七连六班一样的战士们,他们视死如归,毫无畏惧,义无反顾,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舍生忘死。他们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克服了难以想像的艰难险阻,战胜了强大的敌人。他们的坚强斗志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

◎史海撷英

地道战

地道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经过不断地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的有效作战营垒。

◎文苑拾萃

狼牙山

狼牙山坐落在易县西部的太行山东麓,距县城45公里,因其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它由5坨36峰组成,主峰莲花瓣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峭壁千仞,东、南两面略为低缓,各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主峰。登高远眺,可见千峰万岭如大海中的波涛,起伏跌宕。近望西侧,石林耸立,自然天成,大小莲花峰如出水芙蓉,傲然怒放,涧峡云雾缥缈,神奇莫测。狼牙山风光绮丽,漫山遍布苍松翠柏,飞瀑流泉,拥有丰富的动物和植物资源,动物有黄羊、乌鸡、锦鸡等,植物有松、柏、桦、枫等北方树种二三百种之多,涉足游览,可尽享森林浴之妙。秋季金风送爽时,坡岗沟壑之间,红叶吐艳,层林尽染,放眼望去,漫山猩红,可与香山红叶相媲美。如今,这里既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一座省级森林公园。

回族英雄马本斋血战到底

◎宁为玉碎洁无瑕,烽火辉映丹心花。贤母魂归浩气在,岂容日寇践中华!──马本斋

马本斋(1901—1944),原名马守清,经名尤素夫·马本斋,回族,河北献县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自幼聪颖,读过私塾,粗通文墨,后为生活所迫,随父亲到东北,之后投身奉军(东北军)。1924年马本斋入“东北讲武堂”学习,在讲武堂毕业后,从士兵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直至升任奉军独立二十一师第四团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马本斋因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还乡务农,后来组织“回民支队”坚持抗日。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马本斋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率领弟弟和几十名群众在家乡组织了“回民抗日义勇队”。他们的行动受到了孟庆山领导的“河北游击军”的支持,很快扩充、改编为“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1938年5月,与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领导的“回民干部教导队”合并为“回民干部教导部队”,马本斋任总队长。1938年9月,部队在河间整编时扩大到六七百人。10月,马本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书上写道:“我决心为回回民族的解放奋斗到底,而回回民族的解放只有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实现。”

1939年日寇扫荡华北,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在河间、青县、沧县地区转战,并在各大清真寺帮助“回民抗战建国会”组织伊斯兰小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在日寇对冀中根据地的扫荡中,回民支队与八路军主力纵队和贺龙、关向应率领的一二○师协同作战,消灭土匪武装共六路。回民支队威震冀中平原,有“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之誉。

1940年,马本斋指挥部队使用围点打援战法取得衡水康庄战争的胜利,又组织精干的小分队巧取深县榆科伪军据点。1941年,为了招降马本斋、消灭回民支队,日军血洗东辛庄后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日军对马母威逼利诱,让她写劝降信说服儿子“归顺皇军”,享受“荣华富贵”。但马母坚贞不屈,为了不让敌人利用自己牵制儿子,马母痛骂汉奸,并以绝食的方式进行抗争,最后光荣牺牲。得知母亲牺牲的消息,马本斋强忍悲痛写下“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定继承母志,与日本人血战到底!”的壮语。

1942年6月,马本斋率回民支队转移到冀鲁豫边区,后任八路军冀鲁豫第三军分区兼回民支队司令员,采用游击战术,率部在冀鲁豫平原上进行了大小数百次的战斗,取得了“反扫荡”战斗的多次胜利。他勇谋兼备,注意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民族平等政策,在冀鲁豫地区为粉碎日军扫荡、建立和巩固抗日政权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长期的战争生活中,马本斋营养不良,积劳成疾,突发急性肺炎,1944年2月7日在山东省莘县冀鲁豫军区后方医院(今河南濮阳县小屯村)不幸病逝,终年43岁。

◎故事感悟

马本斋母子是壮志不移、坚贞不屈、大节不死、义勇抗日的两代民族英雄,他们豪情壮志任挥洒的抗战精神不仅激励着回族人民,也同样激励着其他民族的抗战热情。他们是回族的民族英雄,也同样是国家的民族英雄。

◎史海撷英

平型关大捷

1937年,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林彪、聂荣臻率领八路军115师在山西参加会战。115师利用平型关的有利地形,于9月25日伏击日军,歼灭日军板垣师团1000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摧毁了日军直取太原的军事计划,支援了国民党军队正在准备的忻口会战,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