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义:取义成仁
20080100000015

第15章 大义凛然(4)

丰臣秀吉统一全日本后,意欲占领李氏朝鲜。万历二十年,日本进攻朝鲜,朝鲜国王逃到义州并派使节向明朝求救。明朝取得战争的胜利,中日进行和谈。但万历二十五年后,日本再次进攻朝鲜。万历二十六年,丰臣秀吉死,日军大败退回日本。此即为万历援朝战争。

◎文苑拾萃

《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农政全书》按内容大致上可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前者是全书的纲,后者是实现纲领的技术措施。所以在书中人们可以看到开垦、水利、荒政等等一些不同寻常的内容,并且占了将近一半的篇幅,这是其他的大型农书所鲜见的。

黄钏抗倭死不屈

◎览镜徘徊,老我成翁双鬓白;挥戈慷慨,平生许国寸心丹。──明·黄钏

黄钏(1510—1558),字珍夫,号后谷,福建福安人,幼年丧父,由母季氏抚养成人。黄钏是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任浙江温州郡丞。黄钏善诗文,常与同乡、监察御史郭文周相唱和,交谊深厚。当时,东南沿海倭患频仍,而温州首当其冲,黄钏亲督士兵修城墙、造战具,加强备战。

一望无际的茫茫海面,阴风骤起,汹涌而起的波涛愤怒地拍打着金色的海岸。

这时,一群披头散发的匪徒们在海岸上狂呼乱喊。他们穿着宽大的衣衫,有的手里拿着大刀,有的拿着长矛。这群被称为“倭寇”的日本流氓、武士、海盗在明朝时期经常侵犯我国沿海,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在这群强盗中间,有一个被绑着的人,昂首挺胸,毫无惧色。他就是抗倭名将黄钏。

倭寇们跳完舞,团团围住黄钏。一个强盗头子说:“投降吧!不然,我们就在这里将你杀死。”黄钏大义凛然地回答说:“动手吧,无论如何,我也不会投降你们这群强盗的!”

“你难道不怕死吗?”

“大丈夫为国而死,死有何憾,我害怕什么呢?”

“好!我们就成全你。”倭寇首领恶狠狠地说。倭寇们抬来了一口铜铡,放在黄钏身旁,将黄钏的双脚放在铡上,刽子手抬起了铡刀。首领阴森森地问:“再给你一次机会,投降不投降?”

黄钏面不改色,大声骂道:“你们这群残害人民的匪徒,我绝不投降。”

首领一挥手,刽子手的铡刀按了下来,黄钏的双脚登时被铡掉,鲜血四溅。黄钏的脸色立即变得煞白,但仍大骂不止。

黄钏的下身又被铡掉了,他的双手还指点比划着,大声叫骂。

黄钏的头被铡了下来,双眼仍愤怒地圆睁着,似乎还在痛骂倭寇……

倭寇们被黄钏的英雄气概吓破了胆。他们一看到黄钏怒睁的双眼,胆战心惊,仓皇逃跑了。

黄钏是明朝嘉靖年间浙江温州的郡丞,他为人正直、讲义气、智勇双全,是一员抗倭的名将。黄钏对倭寇入侵沿海深恶痛绝,看到倭寇在沿海地区胡作非为、残害百姓,下定决心扫除这些倭寇。他对手下人说:“这些倭寇太猖狂了,如果我遇到他们,一定杀他们个片甲不留。”

为防止倭寇入侵,黄钏做了充分的准备,积极地训练军队。他的军队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历次打击倭寇的斗争都取得重大胜利。倭寇一听到黄钏的名字就胆战心惊,他们私下里说:“打仗千万别遇上黄钏,否则就没命了。”

黄钏听了敌人的传言,笑道:“好,你们知道我黄钏的厉害,就赶快滚蛋!”

倭寇们对黄钏恨得咬牙切齿,黄钏成为他们的心头之患。他们知道,要想在浙江胡作非为,非得除去黄钏不可。于是,他们调集重兵围攻黄钏。

黄钏指挥他的军队多次给倭寇以沉重打击,但终因寡不敌众,在一次战役中被倭寇抓获。倭寇们欣喜若狂,他们先是威胁黄钏投降,碰了一鼻子灰;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他们答应黄钏,只要黄钏以后不与他们作对,他们就给黄钏一箱子金银财宝。黄钏笑着说:“你们难道不知道我黄大人不爱钱吗?”

倭寇们劝降不成,恼羞成怒,残忍地杀害了黄钏。黄钏死后,浙江人民奋起反倭,终于将倭寇赶跑了。

◎故事感悟

黄钏虽“成翁双鬓白”,但“许国寸心丹”。在倭寇面前,黄钏保持民族气节,不出卖国家和人民利益,英勇就义,成为流芳千古的义士。

◎史海撷英

张居正改革

明朝中期(明神宗万历年间),政治家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此时,贵族大地主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被大地主所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接二连三地发生,明王朝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张居正在这时提出了“一条鞭法”的改革措施,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舞弊。实行这种办法,使没有土地的农民可以解除劳役负担,有田的农民能够用较多的时间耕种土地,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同时,把徭役改为征收银两,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比较容易离开土地,这就给城市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来源。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不纳丁银,这对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张铨宁死不降清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张铨(1577—1621),明末抗清英雄,字宇衡,号见平。张铨是万历甲辰(1604)科进士,任保定推官,后升任浙江道御史;出巡陕西茶马,后又巡按江西,先后任御史十多年;后任辽东巡按,驻辽阳。建州叛军入侵,张多次参与机密。因袁应泰无能,丧失辽东,张陷城中,被押见建州叛军统帅,立而不跪,反而引颈以待,挥剑自刎,时天启元年八月二十二日,年仅45岁。

明朝后期,东北地区的辽阳城硝烟弥漫、杀声震天,明朝军队和后金军队正在进行着攻城略地的争夺战。

辽阳城头上一个将官,面孔被炮火熏得漆黑,身上伤痕累累,战袍被鲜血染红了,但他依旧坚持战斗,挥着鲜血淋淋的大刀大声指挥,把后金士兵一个又一个砍下去。

他就是明朝的巡按御史张铨,性情刚烈,有勇有谋。他在这次战斗中负责指挥守城,但是后金军的攻势越来越猛,忽然城墙被炮火轰出了一个大缺口,大批后金兵从缺口处涌了进来,辽阳城最后失守了。城被攻陷后,明朝军民陆续投降了后金军。张铨也被俘了,但他拒绝投降,后金军把他押到主帅努尔哈赤大营。

士兵逼着张铨跪下,他却两腿挺直,坚决反抗,并义正词严地说:“我身为明朝大臣,岂能朝你们异族人屈膝!”张铨臂力很大,几个人也扭不过他。最后没办法,只得让他站着。这时努尔哈赤让左右的人退去,和颜悦色地招呼张铨坐下,对其好言相劝,希望他投降。但是张铨却从容地说:“我受朝廷厚恩,理应为国效力。这次辽阳失陷,罪责在我,只求一死,以谢天下。如果让我投降,绝对办不到。你最好别劝我干那种遗臭万年、让人耻笑的事。”努尔哈赤看到实在不能勉强,只好说:“捉到的战俘,既然不愿活着,难道还能收养他吗?拉出去斩了!”

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对这位明朝的忠臣非常敬仰,不忍心将他杀掉,就引证历史,劝解说:“过去宋朝钦、徽二宗,为以前的大金皇帝所擒,尚且屈膝叩见,最后得以受封公侯,何况你一个普通臣民。我敬仰你的义节,想使你活下去,所以才说起此事提醒你。你不要执迷不悟啊!”

张铨回答说:“你的一番教诲,无非是劝我活着。但是,徽、钦二宗乃是昏庸的皇帝,屈膝投降,遭到几百年来千万人的耻笑,怎能拿他们做榜样让后人学习呢?我主意已定,希望不要多费口舌。”

缓了一口气,张铨又说:“我虽已打定死的主意,但是还希望能宽限几天。当然,这几天不是考虑投降的事,而是觉得以前的决策人愚昧无知、不识时务,做出错误的决定进行打仗,每年不知浪费多少钱财,死伤多少性命,辽东的土地也荒芜了,最终遭殃的是老百姓。所以我要利用这几天的时间赶写一份奏疏,把这件事详细地报告给朝廷,要求停止打仗、两国和好,人民可以免于战乱之苦。同时我劝你们也放弃战争,这样杀杀打打没有什么好处,只会浪费财产和人民的性命。”

对于他的这种提议,努尔哈赤置之不理,依旧把他关进监狱。皇太极还是不死心,派人到狱中继续劝降,张铨坚定地说:“你们不是崇尚我的节义吗?如果我投降,这种节义也就不复存在了,还会遭到人们鄙视,那时候我对你们也没什么用了。如我已死,我的母亲、妻女在家还可能得以保全。我如果贪生怕死,连宗庙也会断祀。所以除死之外,别无选择。”努尔哈赤父子无计可施,只好把张铨杀了。

张铨死后,皇太极为他修墓埋葬,并刻碑纪念,表达了无限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