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情:夫妻情笃
20080300000008

第8章 伉俪情深,鸳鸯笃挚(3)

这两首诗以梅花作为主要意象关联到一起,既表示自己的情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老而弥坚,至死不变,也寓示唐琬高洁的品行,坚韧的节操,更表现出两人真挚的爱情。尽管经历了尘世风霜,但天荒地老不变依旧。

他84岁,离逝世只有一年,再次重游沈园,怀念唐婉,此情至死难忘。

《春游》诗云: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诗人自知不久于人世,仍然念念不忘当日眷侣,这一梦长达50年。半个世纪,虽然仍自感匆匆,却赢得了天长地久,这正是诗人高尚的情操与崇高的精神境界。

从那首脍炙人口的《钗头凤》词,加上他几十年后陆续以沈园为题悼念唐琬的几首诗,陆游用自己的一生写下了一段流芳百世、凄婉感人的爱情悲剧。

◎故事感悟

人都说,爱情是可以超越生死的。陆游与唐婉的恋情缠绵了一生一世。虽然唐婉已经逝去,但陆游依然忠贞不贰!这份感天动地的爱情,全部都溶解在那首《钗头凤》里!

◎史海撷英

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是元朝统治者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这次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中经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终因孤城无援,咸淳九年(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六年,以南宋襄樊失陷而告结束。

◎文苑拾萃

钗头凤

其一:(陆游作)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其二:(唐婉作)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尝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聚散离合死不渝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

李清照(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济南章丘人,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夏日绝句》等。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恩爱缠绵、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虽然他们的爱情总是游走在聚散离合之间。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丰,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李清照18岁便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为连理。婚后,两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诗词文章,共同研砥钟鼎碑石,经常会有新奇感悟和发现。

虽然当时夫妻两人家境都较宽裕,但是为了搜集名人书画和古董漆器,他们居然“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每逢初一和十五,夫妻两人总要到都城开封的相国寺一带的市场上去寻访金石书画,然后倾囊买回家里。如此几年,积少成多,他们的书斋“归来堂”,单是钟鼎碑碣之文书就有两千卷之多。

在赵明诚编纂《金石录》的时候,李清照给予丈夫全力支持,凭借广博的见识,出众的记忆力,每当丈夫对材料出处有所遗忘或疑惑时,李清照总能很快说出出处。

长此以往,夫妻之间就以谁说得准、说得快决胜负来确定饮茶先后,胜者往往举杯大笑,致使茶倾覆在衣衫上,反而喝不上。在那段日子里,他们相互鼓励,乐在其中。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50阕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两人的生活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随着赵明诚离家日子的无限延伸,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由于情绪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体渐渐消瘦下来,任何花开花落,秋风春雨,四季更迭的情境都会激发多愁善感的她的创作灵感,用词来寄托和表达自己对爱人的绵绵相思之情成了李清照唯一排解苦闷的方式。

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漂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故事感悟

夫妻常常可以同甘,但更贵在可以共苦。李清照与赵明诚志趣相投,感情相笃。在国破家亡后,李清照依然艰难地完成了丈夫的遗愿,其对赵明诚的一份心意,天地可表!

◎史海撷英

元丰改制

元丰改制是宋神宗赵顼元丰年间(1078—1085年)对职官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宋初以来的职官制度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机构重叠,既无定员、无专职,又有许多徒有其名而无所事事的冗闲机构和官员;二是莅其官而不任其职,官职名实之间悖离、混乱。熙宁(1068—1077年)变法期间,王安石主张,只要各个机构能恢复职能和作用,就算达到了改革的目的。如司农寺、都水监等已对革新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董正官制之实”。宋神宗并不以此为满足,熙宁末年,又令校勘《唐六典》,元丰三年,在蔡确、王珪的协助下,对职官制度做了改革。宰辅制度恢复了唐三省制规模: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之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借以发挥中书揆议、门下审复、尚书承行的职能,实际上权归中书。同时,参知政事改称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和尚书左、右丞。同年八月下令,凡省、台、寺、监领空名者一切罢去,使各机构有定编、定员和固定的职责;许多机构便或省或并,如三司归户部和工部,审官院并于吏部,审刑院划归刑部。过去“官”仅用以定禄秩、序位著,此次改革,一律“以阶易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共为25阶(宋徽宗时包括选人共37阶),此后升迁、俸禄等都按新定的《元丰寄禄格》办理。

◎文苑拾萃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缘分与你相爱一生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冰心(1900—1999年),原名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生前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于1999年2月28日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出生在福建省福州隆普营的一个大户人家,父亲谢葆璋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曾担任清朝海军的副舰长。冰心13岁时她随父母迁住北平,后就读于燕京大学。1919年,初入文坛的冰心发表了她的两部小说《两个家庭》和《斯人独憔悴》,署名是“冰心女士”。后又发表诗集《繁星》和《春水》,这使得文坛不得不把目光投注这位年轻且最富生命力的才女。她美妙的笔锋,清新的诗句,被当时人们誉为“春水体”。

1906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女学堂章程》,解禁“女学”开始,女子教育开始被纳入了义务教育体系。民国成立后,女子留学逐渐增多。1923年,冰心以优异的成绩提前获得燕京大学学士学位以及学校金钥匙奖,并获得了去美国波士顿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留学的机会。

1923年8月17日,随着一声客轮汽笛的长鸣,开往美国的“约克逊”号邮轮徐徐驶出了上海黄浦江。这艘客轮上有一百多名中国留学生,冰心也在其中。他们暂别自己的祖国,怀着理想横渡太平洋,到遥远的美国留学。

8月18日这一天,冰心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来,她有一个同学叫吴楼梅,其弟吴卓是清华的应届毕业生,也要坐“约克逊”号去美国。吴楼梅托冰心照顾吴卓。冰心想,自己去找不太合适,当时著名作家许地山先生也在客轮上,于是她托许地山先生去找清华的一个姓吴的学生,许地山却找到了吴文藻。冰心见到吴文藻说:“你姐姐来信说让我路上照顾你。”可是吴文藻却“糊涂”了,吴文藻告诉冰心,自己的姐姐文化程度不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写的信。冰心跟吴文藻说着说着觉得不对劲,后来吴文藻说自己并不是吴卓,而是也要到美国留学的学生,叫吴文藻。冰心发现自己找错了人,脸一下子红了起来,吴文藻也一下子愣在了她面前。但是吴文藻觉得,窘态尴尬中的冰心显得是那么动人。

为了缓和尴尬的气氛,他们开始依在栏杆上聊天。在交谈的过程中,冰心得知,这位她错认的吴文藻,1901年出生在江苏江阴县夏港镇,16岁时考入清华大学。这次留学美国,是要到美国东北部的新罕布什尔州达特默思学院攻读社会学。吴文藻问冰心,有没有读过评论拜伦和雪莱的书,冰心说没有,吴文藻就略带严肃的口吻直率地说:“你学文学的,这些书你都没看,这次到美国,你要多读一些书,要不然算是白来一趟了。”冰心听着吴文藻的话,心里此时是不平静的。她长这么大,吴文藻是唯一一个这样跟她说话的人,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赴美留学的客轮上,冰心与吴文藻两人的相识似乎是上天有意的一次安排,冰心悚然地把吴文藻作为她的第一个诤友、畏友。

到美国后,冰心在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而吴文藻则在美国东北部的新罕布什尔州达特默思学院学习,两人相隔很远,很少有机会见面的。虽然常有书信往来,对彼此也有了更深地了解,但他们一开始,也还是保持着普通文友的关系。冰心到波士顿不久,就收到吴文藻写的一张明信片,她觉得吴文藻是一个有点“与众不同”,因为吴文藻是唯一给她写明信片的,她回复了一封信。同样刚到美国的吴文藻,接到冰心的第一封信件感到有些意外,他对冰心的第一印象其实非常好,想起自己在船上自己问冰心的话,便用平时节省下来的钱给冰心买了几本书,寄到了波士顿,作为对冰心第一封信的回应。不同的是,在邮寄给冰心的书里面的爱情句子,吴文藻都用红笔把它们标示出来,实际上是通过送书传达了自己对冰心的倾慕。

1923年的圣诞节,吴文藻想趁放年假的机会好好游览一下纽约,当他路过波士顿时,意外地听到了冰心生病住院的消息。原来,冰心到美国后不久,患了支气管炎,严重到了呕血的程度,就住进金山疗养院疗养。冰心生病的消息使得吴文藻改变了游览纽约的行程计划,而是前往疗养院看望冰心,病中的冰心见到突然出现的吴文藻,心里是十分欣喜的。因虚弱而面目苍白的冰心让吴文藻非常担心,吴文藻一再叮嘱冰心要她要跟医生配合,要按时吃药,多保重自己。面对路过波士顿特地前来看望自己的吴文藻,冰心有一种感动,此时在冰心的心里,已经逐渐地接受了这位诤友,不再是把吴文藻当作是一般的文友了。经过疗养,冰心终于在第二年的夏天病愈出院,回到了威尔斯利女子大学。

几个月后,梁实秋等人决定在波士顿公演一部英文版的中国戏,剧目是《琵琶记》,邀请冰心出演一个角色。那时候美国对中国的文化及戏剧还是很不了解的,于是,留学生们尽量找一些机会向美国人展现中国的文化。当冰心得知自己要饰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后,她第一个想邀请前来看戏的人便是吴文藻。于是,冰心给吴文藻写了封邀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