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俭:俭以成德
20080600000004

第4章 节俭朴素(2)

生活困顿时,苏东坡能以节俭度日;生活发生了变化后,苏东坡一样非常注重节俭。他在朝廷中做高官时,依然没有忘记过去的苦日子,生活也从不讲究奢华。在饮食上,他给自己立下了这样一个规定:每顿饭只能是一饭一菜;如有客人来,需同他一起进餐时,也只能增加两个菜,不能再多;如果有人请他去吃饭,他也要事先告诉主人,不许铺排,否则他就拒绝前往。

一次,有一位与苏东坡多年不见的老友,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见到了苏东坡。旧友重逢,自然十分高兴。于是,那位朋友便想找个适当的时候请苏东坡去他家吃饭。苏东坡听说后,一再嘱咐那位朋友,千万不可大操大办,不能追求排场,只比平时多备几个菜,老友在一起边吃边叙叙友情就可以了。

可是几天以后,去赴宴时,苏东坡却发现那位朋友并没有遵照他事先的劝告,酒席准备得相当奢华。这时,苏东坡很不客气地对他的朋友说:“老兄看来并不真正了解我苏东坡。我一向主张节俭朴素,你酒席准备得这样奢华、排场,看来根本不是为我苏东坡所备。如此看来,我还是离开的好。”说完,他转身便要告辞。

那位老朋友见东坡这样认真,便解释说:“先生说哪里话?先生一向生活节俭,朋友是早就知道的。但这回是例外,我们两位旧友,这么长时间没有相见,今偶得重逢,实在难得,难道不该好好庆贺一番?再说,先生现在正在朝中任职,是场面中的人物,我请先生,若太寒酸了,岂不太失先生身份,所以……”

“所以什么?”苏东坡没等那位朋友再往下说,抢过话头说道:“是朋友相聚,就该像朋友那样彼此随便、自然些,不必讲什么排场。现在你让我坐在这些山珍海味面前,一改素日节俭的习惯,我哪里还能吃得下去啊?我虽然在朝中做官,但做官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节俭。相反,官位高了,更应该注意自律。”说完,他硬是坚持不入席。

苏东坡走后,他的朋友感慨地说:“当年遭难时,东坡生活很节俭;没想到如今他身居高位后,还这样注意以俭自守,看来东坡已经节俭成习了。”

苏东坡不但自己十分注意生活俭朴,还十分注意用节俭要求他的亲人。他有一位正在做高官的远亲,生活极为奢华:单是起居时“小洗面”,就要有两个人专门侍候;若是“大洗面”侍候的人要增至五人;如果是“大澡浴”,则要有九个人服侍。并且,“澡浴”之后还要用名贵的药膏擦身,用异香薰衣服。这人生活如此奢侈,自己不仅不以为耻,反以为是值得荣耀的事情。一次,在给苏东坡写信时,他不厌其烦地夸耀他的“养身之道”。苏东坡看后,非常厌恶,在给这位远亲回信时,他只简单地写了一个“俭”字,希望亲戚能在一个“俭”字面前有所醒悟,改掉奢华的习气。

◎故事感悟

苏东坡“斥好友”与“讽亲戚”这两个小故事都表现出他重视节俭的美德。他还把这种习惯耳濡目染地传递给他人,让别人也都保持俭朴的作风。节俭成习,如果大家都能保持节俭,社会奢侈的风气会随之减少。

◎史海撷英

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年)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年)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即元丰二年(1079年)发生了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文苑拾萃

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的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时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

宰相食残饼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诗》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身为宰相的王安石,虽官高禄厚,但自己不讲穿、不讲吃,招待来客也不失节俭。一次,王安石儿媳家的萧姓公子,趁来汴京游玩的机会,特地华衣锦服来拜相府。这位萧公子在家娇生惯养,吃惯了美味佳肴,这次来相府,满以为会有什么珍馐美味大饱口福,一上午,禁食节茶,以迎盛宴。

时近中午,仆人来唤,萧公子跟随仆人来至餐厅。出公子意料的是,桌上只有几盘家常菜,几杯薄酒。他有些失望了,但又一想:宰相府焉能如此寒酸!酒过数巡,王安石说了声“进汤饭来!”随后,仆人便把一盆汤和两盘薄饼放在桌上。萧公子彻底失望了,只好拿起一张饼,去掉边儿和皮儿,勉强吃了饼心,便撂筷了。这萧公子哪里知道,这便饭还是王安石的待客饭呢,他平日只有一菜一汤。

王安石看了看桌上的残饼,心想:百姓多有食草根、树皮、观音土者,年轻人竟如此不知节俭,怎能兴国立业!于是,他对萧公子说:“公子,你读过唐朝李绅的悯农诗《锄禾》吗?”萧公子答道:“读过。”接着,他背了起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王安石捋着胡子说:“背得好!公子,你一定知道这诗的含义吧?”王安石的小儿子抢着说:“我知道,是说农夫顶着晌午的烈日去锄禾,汗滴洒在禾苗下面的土里。谁能知道盘子里的饭,一粒粒都是辛苦劳动换来的?”王安石道:“说得好。既然这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把这残饼吃了吧!”说完,他拿起一块残饼,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萧公子赶快抢着吃……王安石倡节俭食残饼的事,一时被传为佳话。

◎故事感悟

王安石可以说是节俭朴素的楷模。“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悯农诗》充满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也提醒我们要节俭朴素地生活。这是古人留给我们节约之精髓所在。

这首《悯农诗》许多人都会背,但领会其精神实质并且真正做到爱惜粮食,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史海撷英

王安石变法

由于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集团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被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文苑拾萃

王安石名字的来历

相传王安石的祖父病重,王安石的父亲想待他百年后葬在一块风水好、有龙脉的地方,但始终没有找到。从前,人们都信看风水,还有看风水的地仙。有一天,王安石的父亲找来一位地仙帮看风水。这个地仙在下马山连看了三年,都没看准。地仙在山下看有龙脉,可是一到山上看,就什么也看不出。

山上有一个靠打柴为生的樵夫,每天都见地仙在山上转来转去,感到很奇怪,就问地仙,地仙说是玩一玩。这样地仙三年都在山上转。有一天樵夫又问地仙:“老人家,你长年在山上看,到底看什么?”这时地仙实在没办法,就跟樵夫说:“远看这山确有龙脉,到近处看,怎么也找不到。”樵夫听后手一指:“不用看,那棵大树下就是龙脉。”地仙看好后,立即告诉王安石的父亲。王安石的父亲按照地仙说的,在大树底下挖了一个坑。这个坑奇怪得很,大小刚刚能放下棺材,坑的周围都是石。

安葬了王安石的祖父后,王安石的父亲就给儿子取名王安石。传说这就是王安石名字的来历。

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夫,晚年号迂叟,也称涑水先生。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地区夏县)人。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司马光为官近四十年,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央任职,官职不低,俸禄也不少,本可以拥有万贯家财,富甲天下,但他一生戒奢戒侈,清俭朴素。他的美德也被人们万古传颂。

北宋熙宁元丰年间,司马光离开京都,身居洛阳,潜心著书,后来完成了光辉著作《资治通鉴》。

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北风狂吼,一般有钱人家都得生火取暖,而司马光家竟连一盆炭火也没有,屋里寒气逼人。这时,一位东京来的客人慕名拜访司马光,在“客厅”里,宾主落座,热情交谈。谈了一会儿,因室内寒冷,客人冻得瑟瑟发抖。司马光很抱歉,只好吩咐熬碗栗子姜汤给客人去寒。客人喝了姜汤,自然身体暖和了一些,又叙谈一阵,起身告辞。

后来,这位客人又去拜访范镇。范镇家中,不仅有炭火取暖,而且还摆上丰盛的酒菜,宾主频频交杯,消寒去冷。前后对比,客人便提起了拜访司马光的事,感到司马光对人冷淡。范镇听了,认真地说:“不,你不了解他。他一向崇尚俭朴,不喜欢奢华。不是对你冷淡,我到他家也一样。平日,他自己连一杯栗子姜汤也不喝呢!”客人听了十分感动。

后来,司马光想了个办法,解决了房屋“夏不避暑,冬不避寒”的问题。他在房中挖地砌砖,修了个地下室。因此,当时的西京人流传这样一句话:“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司马光晚年,年老体弱,他的好友刘贤良要用五十万钱买个女婢供他使唤。司马光当即复信谢绝,说:“吾几十年来,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万市一婢乎?”

司马光的俭朴德行对后辈影响很大。他的儿子司马康做官以后,也像父亲一样节俭朴素,被称为“为人清廉,口不言财”的一代廉士。

◎故事感悟

司马光的这种“抠门”正是他戒奢戒侈、清俭朴素作风的表现。司马光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名言,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一代先贤的节俭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史海撷英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

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在这段悠游的岁月里,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耗时19年。

《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两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文苑拾萃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七岁时,就像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岳飞婉谢纳妾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著名军事家、抗金名将,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一。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据传,岳飞留有《岳武穆集》(又称《武穆遗书》)。1142年被丞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无辜杀死,终年39岁。乾道五年(1170年),宋孝宗诏复飞官,以礼改葬,建庙于鄂。六年,赐岳飞庙曰忠烈。淳熙六年(1180年),谥武穆,嘉泰四年(1204年)宋宁宗追封高宗的抗金诸将为七王,岳飞封为鄂王。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定谥号忠武。

伟大的抗金名将岳飞,不但以抗金和反投降斗争的丰功著称于史,还以他节俭廉洁的高尚品格激励和鼓舞着后人。

岳飞起自寒微之家、行伍之中,不到十年,便“位至将相”。他虽身居显位、高官厚禄,但并没有忘记民间的疾苦,而是保持了节俭淡泊、刻苦励志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