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求:求索攻坚
20080700000013

第13章 勇于探索(5)

孔尚任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孙,年轻时就喜欢搜集南明朝时的故事。他的族兄孔才训和舅翁秦光仪曾在南京做官,对南明朝朝廷的内幕比较熟悉,他就登门拜望,并请求他们讲讲南明朝的趣闻轶事。在交谈中,秦光仪给他讲了“李香君血溅桃花扇”的故事,大意是:秦淮名妓李香君,与复社文人侯方域相好。定情之后,侯外出。奸臣阮大铖为了报复复社文人,就怂恿马士英派人抢娶李香君送给田仰。香君不从,倒头撞地,血溅定情纸扇。有人见扇上几点血痕,红艳非常,就用笔点染成几枝桃花,遂名“桃花扇”。

孔尚任听了,很受感动,又详细询问了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遭遇以及南明朝小朝廷的趣闻轶事,才告辞回家。

孔尚任对李香君的故事久久不能忘怀,决定写部《桃花扇》的剧本。后来,孔尚任被派往江苏沿海一带担任治水的小官。这是件苦差事,但对他创作《桃花扇》却起了不少的作用。

在治水过程中,他又深入了解了扬州、南京这两座名城的历史,游历了这两个城市附近的许多城池和古迹;看过秦淮河上李香君“眠花”的旧院。同时他还结识了许多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人,他们有的是南明朝灭亡的目击者,有的是南明时搞政治活动的人,有的也是侯方域的好友。这让他对南朝的兴亡有了深刻的了解。孔尚任从他们口中得到许多可靠的史料,成为他后来写《桃花扇》的第一手资料。

此外,由于孔尚任亲眼看见了南京、秦淮和扬州的景物,所以在《桃花扇》里,他描写的三地景物也就十分逼真,富有吸引力,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治水三年后,他重新回到北京。这时他对官场生活已深感厌恶,虽还继续担任官职,但大部分时间却用来埋头创作。常常到三更半夜,他还在一字一句地反复推敲。

孔尚任在写《桃花扇》的时候,桌上总是摆一把用山东特产“鲁缟”制的扇子,素洁的扇面上画着几枝粉红色的桃花,他时而沉思默想,时而起立揣摩,总是不时凝望着这扇面上的桃花,似乎感到剧中的人物李香君、柳敬亭、侯方域等都一个个来到了眼前。虽然剧中人物繁多,事件纷杂,但看到这把桃花扇,又似乎感到有个中心。他把这些事件都用桃花扇串了起来。

即使是寒冬腊月,窗外西北风呼呼地吹着,漫天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他趴在书桌上写作,常常不知不觉就进入剧中,写到这把扇子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拿起它端详一番,扇上一阵,扇的时间一长,感到冷了,这才意识到自己又入迷了,拍拍脑瓜笑笑,他又继续埋头写了下去。

当写得情绪十分兴奋的时候,他就把扇子折起来,连连轻敲着自己的腿。当反复吟诵那剧本中的唱段时,也往往轻轻地有节奏地用扇子敲着桌子。

有一天,孔尚任的同族举人孔尚铉进来看他,见他在大雪飞舞的严冬季节,手里还不停地摇着扇子,便感叹地说:“窗内窗外两个季节,您手里摇着桃花扇,笔下写着《桃花扇》,真是如痴如醉,呕心沥血啊!”

1699年,《桃花扇》正式脱稿。可是,两袖清风的孔尚任没有钱刻印这部稿子,只好抄了几个副本保存着,所以这部名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刻印本流传。直到1708年,天津著名诗人佟蔗村看到这个稿本,非常喜爱,出了50两银子,才把《桃花扇》正式刻印出来。孔尚任作为文学家的地位也得到了世人认同。

◎故事感悟

“大道不明,则精思难展;精思不展,则技艺难专”并非虚言。孔尚任和许多杰出的文学家一样,为我们今天求索攻坚、骋怀抒抱树立了典范。

◎史海撷英

靖州大捷

靖州大捷是南明军队在抵抗清朝军队时取得的一场战斗胜利。

明朝被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大顺军灭亡后,后金军队入侵关内抢夺胜利果实。李自成败亡后,明朝残余势力组成南明朝廷继续抵抗清军,但是弘光政权、隆武政权相继被清朝所灭,随后的永历政权也岌岌可危。在这样的危急关头,退往云南的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的带领下联合永历政权,大西军加入南明军队,共同抵抗清朝军队。

永历五年(1651年)四月,秦王孙可望派冯双礼率领南明军队从贵州攻入湖南。明军攻克沅州后,移兵进攻辰州(府治在沅陵)。清续顺公沈永忠死守辰州,战事一度胶着。永历六年(1652年)四月,李定国率领所属部队进入湖南,与冯双礼部会合,并在五月中旬进攻靖州。沈永忠派总兵张国柱带兵8000名前往救援,但清军在靖州陷入明军重重包围。双方交战,清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明军趁胜攻克靖州、武冈州,取得了靖州大捷的胜利。

靖州大捷之后,沈永忠难以招架,他向在广西桂林的定南王孔有德求援未果,被迫于六月初二率清军狼狈退至长沙。但清军在长沙仍然站不住脚,不得已在八月初六又放弃长沙逃到岳州。此时南明朝廷在湖南的抗清局势大为好转,除岳州、常德尚在清军控制下,只剩下徐勇一镇据守辰州负隅顽抗。在靖州大捷的影响之下,南明军队收复了湖南大部分州县。

◎文苑拾萃

《桃花扇》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桃花扇》共有40出,舞台上常演的有《访翠》、《寄扇》、《沉江》等几折。通过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灭亡的历史现实。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当时清初正是考据学极盛时期,影响了作者忠于历史的态度,剧本中绝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剧本所写的一年中重大历史事件甚至考证精确到某月某日,但由于并不是历史书籍,剧中加入故事情节,人物感情刻画,从深度和广度反映现实,并且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是一部对后来影响很深的历史剧。

章学诚探索史学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章学诚(1738—1801年),清代史学家、思想家、方志学家。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进士。曾援授国子监典籍,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后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书。他和唐代的史家刘知几被誉为“中国史学史上的双璧”。

章学诚出生于一个地主知识分子的家庭里,他的父亲章镳通晓史学,平时对他亲自教导,启发他独立思考的能力。章学诚少年时代并不聪明,身体也不好,每天只能读一百多个字,读多了就记不住了,经常患病,一年里顶多能有两个月能够打起精神读书。尽管如此,他喜欢读书,在20岁以前,仍然读了不少经书和文史之类的书籍,还经常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他认为邓元锡撰《函史》,以阴阳、老少来配合《函史》的上下篇是荒唐的,而且书中舛谬颠倒之处很多。这说明章学诚读书不限于支离破碎的训诂,能够识其大体,以义为主。

章学诚的父亲章镳为官清廉,不愿随俗沉浮,因而官运坎坷,家境日益困窘。章镳在应城知县任上只三年即遭罢官,罢官时负债累累,章学诚的母亲史氏用积蓄的银两还了债。从此,家境更加败落。章学诚在贫穷的家境中更加努力学习,他理解所遭受的困境,珍惜每一寸光阴。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23岁的章学诚赴北京科考,没有考中。又过了九年,再度应试,中了个副榜,掌管国子监典籍。由于他的所作所为不合时尚,在国子监里落落寡合,后来拜朱筠为师,学习古文,甚得朱筠的赞扬,并与邵晋涵、周永年、任大椿、洪亮吉、汪辉祖、黄仲则等知名学者交游。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章学诚到太平使院,此期间学识大进,开始撰写《文史通义》,甚得邵晋涵的称赞。36岁时写出了第一部地方志著作——《志隅》;40岁时,考中了举人;41岁时考中了进士。由于他不愿做官,仍然贫困如故,依人为生。

在这期间,章学诚受到友人周震荣的聘请,修永清县志。周震荣对他的生活多方照顾,在修志中给以便利条件,使他能够周游县境,进行调查,继续在史学领域里探索。他集中精力,用了三年时间完成了《永清县志》。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他到河南谋事不成,中途遇盗,行李等物品全部丢失了,所写的著述也没有了。这实在是雪上加霜。但他没有在叹息中沉沦,他从朋友那里借书来抄录资料,恢复了原著述的十分之四五。《校雠通义》的稿本也在这次横祸中丢失了四卷,再也找不到了,他就着手重写。由于生活无着,他不得不暂时回直隶肥乡县主讲清漳书院。

这时,章学诚的老师朱筠在北京去世。章学诚一家十五口在北京的街头徘徊,缺衣少食,受尽了艰辛,第二年终于到了边关的永平县,主讲敬胜书院,取资糊口。这期间他得了一场大病,好友邵晋涵把他请到家中为他治疗并悉心护理,才免于一死。后来,他写了《永定河志》、编纂了《史籍考》,主修了《湖北通志》,并参与毕沅《续资治通鉴》的编撰工作。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章学诚已56岁了。他把家眷从亳州接回会稽,第二年,他本人也从湖北回到故乡。出外作客三十余年,颠沛流离,备尽艰辛,但他探索史学、编著史书的劲头始终没减。回家后房屋仅足容身,没法读书著书,不久他又离家游扬州、安庆、桐城等地。

在61岁时,章学诚在苏州继续编纂《史籍考》。毕沅死后,《史籍考》未成书,章学诚就到毕沅的家里访得残余,重订凡例,终于完成了325卷的《史籍考》。

嘉庆五年(1801年),章学诚的双眼因患病而失明了,他还念念不忘对史学的探索,自己看不到书卷和笔墨,就自己口述,令别人代写。直到第二年十一月逝世。

章学诚一生的著述颇丰富,其中最主要的著述就是《文史通义》和《校雠通义》。这两部著作凝聚了他史学思想的主体。

章学诚是中国18世纪封建王朝禁锢思想最严重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具有“不宜以风气为重轻”的精神,大胆批判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学术思想考据学派。他的思想虽然没有超出封建思想的范围,但对以后的思想启蒙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他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是史学。他继承和发展了浙东学风,提出了杰出的史学理论,他的《文史通义》博大精深,是中国资产阶级史学出现前,古代史学理论的高峰。章学诚有着丰富的写作实践,他虽然没有机会到史馆参加修史,但所著的《史籍考》(可惜未能流传下来)和纂修的几部地方志,表现了他的史学天才,对后世中国史学界的影响是很深的。

◎故事感悟

章学诚生活于清王朝由鼎盛趋向衰落的时代,自幼培养出来的实事求是、不愿苟同的人格和学风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一生颠沛流离,贫穷伴随一生,没有富贵荣华的显赫,也没有邀功求赏的机遇,甘愿在风雨如晦的人生旅途上倔强地走着,执著地追索着,每一步都是那样艰难。但他的著述、他的思想和学说,却在后世放射出耀眼的光华。与其说他是在贫穷中耗亡,毋宁说他是在步履维艰的探索中一步步远离腐朽。

◎史海撷英

乾隆帝重新统一新疆

北京内城南面西为“宣武门”,标榜皇帝“宣武”。明清入主北京的皇帝,真正称得上“宣武”的,只有明成祖、康熙、乾隆三位而已。乾隆不仅“崇文”,而且“宣武”。他的武功之一就是用兵西陲,开辟新疆、巩固新疆。在北疆,两次平准噶尔,基本上解决了北疆的问题。南疆,主要指天山以南的维吾尔族地域,清代称“回部”。准噶尔部强大时,回部受准噶尔贵族的欺凌与侵逼。但是,清军平定北疆后,回部贵族试图摆脱清朝,自长一方。为此,清军同回部大小和卓在库车、叶尔羌等几座南疆重镇进行了激战,最终获胜,重新统一南疆。从此西域与中原再度连为一体,定名新疆也是取“故土新归”之意。

乾隆在南疆实行因俗而治,设立阿奇木伯克制,由清廷任命,并设参赞大臣(驻叶尔羌)等官,分驻各城,加强统辖。制订《回部善后事宜》,对南疆管理体制做出改革。乾隆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实行军府制,修筑城堡,驻扎军队,设置卡伦,巡查边界,移民实边,进行屯垦,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乾隆平准定回诸役,统一了准、回各部,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统辖,铲除了准噶尔东犯喀尔喀、威胁京师及大西北的祸根,保持了西北、漠北及青海、西藏的社会安定。

◎文苑拾萃

《文史通义》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堪称能与《史通》匹敌的第二部史学理论巨著。在《文史通义》中,章学诚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他对编纂史书的具体做法,又表现在他所修的诸种地方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