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求:求索攻坚
20080700000018

第18章 孜孜以求(4)

◎文苑拾萃

《授时历》

《授时历》,为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书均称其为《授时历经》。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6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实行的历法,称《格里高利历》,在中国称公历或阳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每月为29.530593日,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它正式废除了古代的上元积年,而截取近世任意一年为历元,打破了古代制历的习惯,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革。

明初颁行的“大统历”基本上就是“授时历”,如把这两种历法看成一种,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达364年。《授时历》为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六月至至元十七年(1280年)二月间,许衡、王恂、郭守敬、杨恭懿等在东西6000余里,南北长1.1万里的广阔地带,建立了27个测验所,进行实测完成。

一书著成须发皆白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吕原(1418—1462年),字逢原,号介庵,秀水(今嘉兴)人。幼从父居景州,父亡,奉母回嘉兴。家贫,喜读书,博涉经史,擅文章。

吕原是个勤奋好学、至老不倦的人。他父兄早逝,甚至因家贫不能归葬。但他读书一直很勤奋,曾获得乡试第一名。

明正统七年中进士后,吕原在翰林院中接触到更多的书籍,每读一本书就要记下来,手录口诵,从早到晚接连不断。晚上回馆,一有空就要给他的学生读书讲史。学生们走了,没有多时屋内的读书声又传到院中,他常常睡一会儿就又起床继续读书。他所编修的《宋元通鉴续编》一书,义理十分精辟,有些是儒家的大师们未曾论述过的。

书成以后,吕原的须发皆白。他曾经为了一个问题考证尚不清楚,好几天从早到晚不高兴。考证一得出结论,他就非常兴奋,对他的学生说:“给我的官阶升两级,也不如得到这个结论这样高兴。”吕原就是这样一个好学不倦的人。

◎故事感悟

吕原为编《宋元通鉴续编》一书,废寝忘食,耗费了巨大心血,故在书成之后须发皆白。由此可见吕原对于学术的追求、对于知识的探索是多么的用心。

◎史海撷英

正统时期

明英宗朱祁镇出生四个月即立为皇太子,母妃孙氏遂册为皇后。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驾崩,皇太子朱祁镇即位,以第二年(1436年)为正统元年。随着仁宣朝重臣“三杨”的相继去世与引退,加之后来宦官势力的急剧上升,正统朝的政治日趋腐败。太监王振即为官宦势力的代表人物。明英宗非常宠信王振,对他言听计从。王振也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

在漠北,当时的蒙古已经一分为二——瓦剌与鞑靼。两个部落互相征伐,到了英宗朝,瓦剌强大了起来,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边。瓦剌部当时的实权掌握在太师也先的手里,他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因为当时明朝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加到3000多人。

王振对此忍无可忍,下令减少赏赐,也先以此为名对明朝发动战争。英宗年少气盛,想御驾亲征,王振也想耀武扬威,名留青史,于是极力撺掇英宗亲征。但是由于当时朝廷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战,一时难以调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劝阻英宗不要亲征,但最后还是没有改变英宗的态度,英宗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了20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始亲征。由于连天大雨,加之粮饷接济不上,军队的士气非常低下。行到大同附近,看见被也先杀得尸横遍野明军的尸体,英宗和王振都动摇了,于是决定撤军。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离大同非常近,于是他决定大军绕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议立即遭到群臣们的反对,认为这样会耽误撤退的时机。但是王振哪里听得进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给王振衣锦还乡的机会,于是大军开始朝蔚州方向移动。

这时王振又心血来潮,怕大军经过会踩坏家乡的庄稼,自己就会背上骂名,于是建议按原路撤军,就这样宝贵的时间被耽误了。当大军行到怀来附近时,由于辎重还没有赶到,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待。

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明军被也先军赶上,并包围。也先切断了明军的水源,明军被困死地。也先假意议和,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英宗也开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

◎文苑拾萃

裕陵

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裕陵始建于英宗去世后的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太监黄福、吴昱,抚宁伯朱永,工部尚书白圭,侍郎蒯祥、陆祥奉命督工,参加营建的军民工匠共达8万余人。陵园从营建到完成,仅用了近四个月的时间。天顺八年五月八日,奉英宗皇帝梓宫入葬;六月二十日,陵寝工程全部告竣。

《明宪宗实录》记载当时裕陵的规制为:“金井宝山城池一座,照壁一座,明楼、花门楼各一座,俱三间,香殿一座五间,云龙五彩贴金朱红油石碑一,祭台一,烧纸炉二,神厨正房五,左右厢房六,宰牲亭一,墙门一,奉祀房三,门房三,神路五百三十八丈七尺,神宫监前堂五间,穿堂三间,后堂五间,左右厢房四座二十间,周围歇房并厨房八十六,门楼一,门房一,大小墙门二十,小房八,井一,神马房马房二十,砖石桥。周围包砌河岸沟渠三百八十八丈二尺,栽培松树二千六百八十四株。”裕陵的建筑曾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缮,情况同献陵。民国年间,祾恩殿在战乱中被拆毁,祾恩门则于1917年被焚。现该陵殿门均成遗址,其余建筑保存尚好。

王夫之隐居著述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等。

王夫之年少时聪颖过人,才华出众。他4岁时就跟从长兄王介之读书,7岁时读完了《十三经》,14岁时考中了秀才,16岁时开始学习诗文,阅览的古今诗文不下10万首。少年时的王夫之就开始留心政务,喜欢向人们询问各个地方的事情,像那些山川险要、物质生产、典章制度的沿革等方面的问题,他都会认真地钻研。

王夫之年轻时曾考过举人。张献忠的农民军经过湖南时邀他参加,被他拒绝。清军攻入湖南,他举兵反清,失败后在南明桂王政权中任过小吏,南明政权的腐败使他触目惊心。顺治九年(1653年),他逃到湖南西部的耶姜山,开始了他屏迹幽居的生活。在这动荡的历史时期,这种屏迹幽居的生活也很难长久。

顺治十年(1654年),清廷恢复在湖南的统治,下令“薤发”,让汉人保持和清人一样的发式。王夫之拒绝“薤发”,他改换姓名,变易衣着,浪迹于荒山野岭之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王夫之仍然坚持著述,先后完成了《老子衍》、《黄书》等著作。

顺治十四年(1658年),王夫之返回家乡的“续梦庵”。次年秋天,完成了《家世节录》,这时王夫之已经40岁了。

顺治十八年(1662年),南明政权覆灭。悲痛之余,王夫之感到大势所趋,匡复明朝的愿望已成泡影,便痛下决心,隐居著述,不再以为抗清而南北奔波为要,他要对汉民族自取败辱的教训作出理论总结。在此后几年中,王夫之先后完成《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春秋家说》、《春秋世论》等反映其哲学、政治思想的重要著作。

康熙十四年(1675年),王夫之迁居到石船山下,建造了一个茅草房,居住下来,他称之为“湘西草堂”。在这里,王夫之度过了余生十七个年头。他十七年如一日,发愤著述。故国灭亡的灾难和痛苦在时时地折磨着他,总结亡国灭家历史教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催促着他。他每天天未明就起来读书写作,一直干到深夜。白天热了,他就打开窗子;夜晚昏暗,他就伴着孤灯。他对《十三经》、《二十一史》以及张载、朱熹的遗书进行再三仔细地阅读和研究。有时饥寒交逼迫而来,死亡随时都可能降临到他的头上,但他毫不在意,仍然在克服生活困难的同时继续钻研。

到了暮年,王夫之体弱多病,磨墨、执笔都很困难,还常常把笔墨放在床榻旁边,竭力地去编纂、去注释说明,表现出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顽强坚毅的治学意志。史学名著《读通鉴论》、《宋论》以及《楚辞通释》、《周易内传》、《诗广传》、《噩梦》、《张子正蒙注》、《庄子通》、《俟解》、《夕堂永日绪论》等重要著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康熙三十年(1691年),王夫之已73岁了,他患病很长时间,哮喘、咳嗽,但仍不停地阅读着。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正月,王夫之病故于石船山下的湘西草堂。

王夫之的丰富著述,展示了他卓越而智慧的思索,散射出许多进步思想的光芒。清初三大思想家就唯物主义的彻底性而言,当首推王夫之。他总结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把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发展到最高水平,不愧为中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首先,他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太虚即乏”的学说,明确地提出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本体。其次,他认为物质是可以转化的但却是不灭的,尖锐地批判了佛教和一切唯心主义者关于万物的生灭由心决定的思想。再次,他批判了宋明理学关于理气、道器关系的主张,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认为理是依赖气而存在的客观规律,道是属于器的。

王夫之还发展了古代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认为事物是矛盾双方对立的统一,矛盾的双方是互为存在的前提,互相依存而不可分。他还认为运动是宇宙的本性,是永恒的、绝对的。

王夫之在批判继承古代认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体系。他认为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人的认识是第二性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事物。

王夫之的社会史观也有不少进步的因素。首先,他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反对泥古不化,反对“奉尧舜以镇压人心”。他称发展规律为理,称历史发展的总趋向为势。他认识到理势不能割裂,“势因理成”,“迨已成理,则自然成势”。这种“理势合一”的思想是对柳宗元“势”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次,他批判了宋明理学“去人欲,存天理”的唯心主义道德观,他认为人们的欲望要求是合乎天理的,“私欲之中,天理所寓”。他反对君主专制,要求政治改革,提出均田地以安天下的主张。

王夫之的治学思想和治学方法也是比较进步的,主张学与思兼用。他说“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故事感悟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政治思想有明显的剥削阶级烙印。但是,他能刻苦发奋,隐居著述,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一次系统的总结,提出了许多闪着理性光辉的见解,这是非常难得。他刻苦钻研的精神和毅力,于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史海撷英

清军入关

清军入关是指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中国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清的军队在吴三桂的带领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今中国北京),开始成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政府——清朝的事件。广义上是指1644年清军入关后镇压农民军、消灭南明诸政权等汉族反抗武装的一系列统一中国的军事行动。这件事对中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之一。

◎文苑拾萃

《尚书引义》

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的重要哲学、政论著作。共6卷,凡50篇,篇间不相连属,各有独立论题。引申《古文尚书》中某些观点,借以发挥自己的思想。全书从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上总结历代兴亡的教训,着重对玄学、佛教和宋明道学唯心主义进行批判,较集中地阐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理论。

书中通过研讨天与人、己与物、能与所、心与事、明与诚、格物与致知、知与行以及名实、文质等诸对范畴,试图说明认识运动中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等的矛盾关系,并提出“心有两端之用,而必合于一致”作为普遍的思维模式,蕴含着朴素的辩证逻辑思想。本书阐明了“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等著名命题;既反对宿命论,又否定唯意志论,强调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能动性。此外,历史观上关于“理”、“势”相成,“即民以见天”的观点,人性论上关于“习与性成”、“已成可革”的观点,均属王夫之的哲学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