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求:求索攻坚
20080700000002

第2章 导言

求索攻坚所体现的,是一种不囿陈说、追求真理的勇气,一种排除万难、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正是在精神文明创造道路上不断攀登的最可贵品质。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发明、勇于创造、不断进取的民族。几千年来,求索攻坚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动力。

“求索”一词源于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名篇《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意思是说,尽管前进的道路漫长遥远,但我还要以上天入地、锲而不舍的精神去探寻,直至达到胜利的目标。“攻坚”是指作战时进攻敌人坚固的堡垒、城池。叶剑英元帅在他的诗句中曾形象地引用过“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准确地说,求索攻坚就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献身的高尚品质,去不断追求真理,不懈地攻克科学的堡垒。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进取、求索攻坚的奋斗史。它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光耀夺目,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上下求索、奋斗终生。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忍受腐刑之辱,历时几十载,著成《史记》,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华佗,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发明了“麻沸散”,解除了从前给人做手术带来的剧烈痛苦,这一发明比西医用的麻醉药早1600余年。三国时期的机械革新家马钧,在制造龙骨水车、指南车中所运用的机械原理领先于世界800多年。在社会科学上,南北朝时期的哲学家范缜针对佛教盛行坚持真理,著《神灭论》,有力地打击了有神论者的嚣张气焰。

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与发明家,在求索攻坚的道路上,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也使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世界各地,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

至近现代,无数仁人志士与爱国科学家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他们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奋力走出一条科学救国、振奋民族精神之路。如地质学家李四光,针对外国学者的中国第四纪无冰川说,跋山涉水,考察大半个中国,有理有据地驳斥了洋人这一荒谬的结论,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爱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面对洋人对中国人自己修筑京张铁路的冷嘲热讽,大胆探索,成功地运用“人字形”施工法,高效快速地建成京张铁路,令外国工程师瞠目结舌。

近现代爱国科学家求索攻坚,把自己的学识与才华和祖国的命运联结在一起。他们不仅在科学的高峰上不断攀登,同时向旧制度挑战,为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奋斗不止。

从对以上历史发展轨迹的寻觅,我们不但可以从科学家们所获得的杰出成果中受到教益,更可以从他们追求真理、献身学术、求索攻坚、造福民众的高贵品质中得到启迪,受到鼓舞。

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无数劳动者在各条战线的辛勤劳动和刻苦攻关。尤其是世界进入“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加快,更要求我们的青少年——未来的攻坚者,树立科学报国、为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心理准备,时刻迎接着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光辉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