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求:求索攻坚
20080700000005

第5章 攻坚自强(3)

《史通》对唐以前的史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建立了体用统一、文质相济的史著理想模式。在史书体裁上,对以往各家各派的史书体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认为断代纪传体是史书内容赅备和维持一代之史完整的形式保证。刘知几重视义例,以求得史学目的和史书编纂方法的统一,他把儒家名教观念作为义例的本质。在史书内容上树立了真实、赅备两条重要标准,在史书的整体结构和叙述上,追求爽洁和凝练的风格,把史用贯穿于史书编纂的各个环节中。

刘知几还阐释了史兼“三长”、直书为贵的史家修养论。他一方面继承了孔子、孟子、班固、范晔等先代史家开列的“文”、“事”、“义”等范畴,并把它提升到史家主体这一层次来探讨;另一方面又袭取了刘邵《人物志》中提出的兼才三品的形式,对史学家提出了才、学、识三个方面的要求。在他看来,“识”是既相对独立又贯穿于“才”、“学”之中并起统率作用的主导要素。

刘知几还提出了兼善忘私、因俗随时的史学承创原则。这两条具有鲜明时空性的原则,既是他对历史人事的评价原则,又是他在史学领域继承和创新的原则,冲击了泥古的积习和主观任意的偏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刘知几是对唐以前史学加以系统总结的第一人,对史识和史学的功能起了澄清和扶正作用,为唐以前史学落下了帷幕。他维护史学的客观性,重视和强化史学的经世功能,和唐以后史学重制度、求沿革的脉博是一致的。尤其他强调史家自身修养,促进了史家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构成了唐以后史学的一个潜在的变奏。所以从思想精神的取向上看,刘知几的史学批判是继往开来的史学驿站。

◎故事感悟

刘知几在史学上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他基于理性、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勇气和韧劲密不可分。面对浩如烟海的史籍,他不畏艰难;监修和世家大族的淫威,他不惧怕;奉为圣人的“至理名言”他也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批驳,最终写出了“疑古”、“惑经”等闪烁理性光芒的奇文卓篇。刘知几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敢于探索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史海撷英

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是中国唐代顺宗时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为主要目的的改革,因发生于永贞年间,故名。唐代从玄宗时的高力士开始,出现宦官擅权现象;到肃宗时的李辅国,宦官又掌握了军权。到唐中后期宦官的专恣骄横,引起皇帝和某些官僚士大夫的不满。

永贞元年(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他的东宫旧臣王叔文、王伾居翰林用事,引用韦执谊为宰相。他们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结成政治上的革新派,共谋打击宦官势力。朝廷宣布罢宫市和五坊小儿,停19名宦官的俸钱,任朝臣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节度使,韩泰为行军司马,以图逐步收夺宦官的兵权。此外,顺宗和革新派还罢免贪官京兆尹李实,蠲免苛杂,停止财政上的“进奉”。

这些改革都具有进步性,但引起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及与之相勾结的节度使的强烈反对。最后,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顺宗,拥立太子李纯。王叔文被贬后赐死,王伾外贬后不久病死,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八人均被贬为外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革新历时一百余日,以失败而告终。

◎文苑拾萃

《史 通》

《史通》,第一部系统性的史论专著。史论又称史评,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

《史通》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其中内篇的《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在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前已佚﹐全书今存四十九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认为这两种体裁不可偏废﹐而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则是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它对纪传体史书的各部分体例﹐如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序例﹑题目等﹐作了全面而详尽的分析﹐对编写史书的方法和技巧也多有论述,这在中国史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僧一行研究探索历法

◎以险而陟,然后为贵;以难而升,所以为贤。——刘昼

僧一行(683—727年),本名张遂,是中国唐代的天文学家和比丘。邢州巨鹿人(今河北省邢台市),青年时期出家当了和尚,一行是他的法名。青少年时期就刻苦好学,掌握了渊博的学问。曾经到长安城内藏书很多的元都观借书阅览。稍后他为了学习数学知识,又徒步跋涉几千里,寻访知名的人去请教。

僧一行是唐代出自佛门的杰出科学家,也是中国古代佛教界的著名人物。

一行从小刻苦好学,博览经史,尤精于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羡慕一行的才学和名望,想跟他交结,千方百计地去讨好他。当时武三思结党营私、败坏朝政的恶名,世人皆知,但碍于武三思是皇亲国戚,没人敢指责他,一行不想和这类恶名传千里的人交往,便出家当了和尚,隐居在河南嵩山,师事普寂和尚。

睿宗即位,征僧一行入朝,他以身患疾病推辞了。因为他看厌了世俗的夺权争利的丑剧,不愿投迹其中。尽管如此,他对天文、历象之学的兴趣仍始终未减。出家之后,他仍然勤奋攻读。为了精研数学,他曾长途跋涉前往荆州当阳山(今属湖北),随悟真和尚学习。

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强征一行入京(当时为长安,即今西安)。当时的麟德历行用已久,误差很大。玄宗命令一行等人参考先代各家历法,编撰一部新历法。一行虽然很不情愿,但因具体工作正是他乐于钻研的,所以就非常认真地工作起来。他对前人的历法不是采取一些简单的增损修改,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为了使历法与实际天象相符,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测工作,取得了很多实际资料,从而纠正了前人不少错误,把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行利用黄道游仪组织了一批天文学工作者进行观测,取得了一系列关于日、月、星辰运动的第一手资料,发现了恒星的位置与汉代相比较,已有相当大的变化。这个发现导致在他的历法里废弃了沿用长达八百多年的二十八宿距度数据,采用了新的数据,从而有助于新历法精确性的提高。

一行从天文学的历史发展中,认识到日、月、星辰的运动是有一定规律的。通过细心地观测,可以初步了解这些规律。但因人们认识水平所限,对这些规律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根据这些规律推算出来的结果会与实际观测存在误差。从实测中可以修正认识的不足,通过反复观测、修正,就可以得到比较正确的认识。这一思想是非常可贵的。一行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从事天文学工作,并突破了前人的成果,取得重大成就的。

为了使新编的历法适用于全国各地,一行领导有关人员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他还发明了一种名为“复矩图”的测量仪器,供测量之用。测量地点共选择12处,分布范围到达唐朝疆域的南北两端,测量内容包括每个测量地点的北极高度,冬、夏至日和春、秋分日太阳在正南方时的日影长度。其中南宫说等人在河南的白马、浚仪、扶沟、上蔡四处的测量最重要。这四个地方的地理经度比较接近,即大致上是在南北一条线上,南宫说等人直接量度了四地的距离,测量的结果证实了自何承天起就被否定了的汉以前关于“南北地隔千里,影长差一寸”的说法,是纯属臆测。

一行从实测中得出了南北两地相差351里80步,北极高度相差1度的结果。我国古制为1里等于300步,1步等于5尺,一周天为365度又四分之一度,换算为现代单位,即为南北相距129.22公里,北极高度相差1度。这实际上就是地球子午线l度的长度。与现测量值1度长111.2公里相较,虽有较大的差误,但这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进行的第一次子午线实测。

从实测和对前人谬说的批判中,一行初步认识到,在很小的有限空间范围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中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经过几年的准备,一行从725年着手编修新历,727年写成了大衍历草稿。然而,也就在这一年他去世了。

大衍历以刘焯的皇极历为基础,加以发展,共分七篇,内容和结构都很有系统,表明中国古代的历法体系已经完全成熟。在明末用西方方法编历之前,各次修历都效仿大衍历的结构。在大衍历中,一行根据实测资料,对太阳系运动的规律作了比张子信和刘焯等人所作的更合乎实际地描述,从而把张子信的发现在历法中得到正确应用。

一行的太阳运动表,即日晷表是根据定气编纂的,即把太阳在一个回归年内所走的度数平分为24等分,太阳每到一个分点就交一个节气。由于太阳运动的不均匀性,所以两个定气之间所需要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为了从数学上处理这个问题,一行创立了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

大衍历在日月食和五星运动计算方面也都有较大的进步,如它考虑到视差对交食的影响,创立了一套计算视差影响的经验公式等等,在我国历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大衍历推行后,陈玄景、瞿昙机和南宫说等人起而非难,但经天文观测的实际检验,证明了大衍历比麟德历和印度传入的九执历精密,是当时最好的历法。

◎故事感悟

追求理性就能超越虚幻的信仰;探索科学就会与理性为伴。一行作为古代杰出的科学家,尽管受到当时盛行的儒、道、释等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思想中存在一些糟粕,但他执著地对属于科学的天文、历算进行探索,所以最终还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在科学史上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史海撷英

武后登基

永淳二年(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武氏为皇太后。嗣圣元年(684年),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帝,武后临朝称制,从此武则天开始了真正独断朝纲的时代。

同年九月,徐敬业(李勣的孙子)在扬州会聚了10万人马,发动了一场针对武则天的叛乱,武则天派遣30万大军迅速平定了叛乱。与此同时,武则天诛杀了顾命大臣裴炎等人,基本清除了朝中的反对派;她还设计逼反李唐宗室,借机大开杀戒,扫除称帝的障碍。为了打击潜在的对武则天不满的人,垂拱二年(686年)三月起,武则天开始奖励告密,任用酷吏。在打击反对派的同时,武则天还造祥瑞,建明堂,并在佛教经典《大云经》中找到了女人称帝的依据,为自己称帝大造舆论。垂拱四年(688年)五月十八日,武太后加尊号“圣母神皇”,向称帝试探性地迈出了一步。

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定东都洛阳为神都,史称“武周”。武则天以67岁的高龄君临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文苑拾萃

无叶井

广东佛山附近有一座西樵山,西樵山茶庵公园有一口水井,相传是一行禅师开凿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井的旁边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龙溪第一泉”的字样。“龙溪”是外海的别称,这口古井是外海著名的“无叶井”。井的直径有一尺,深2米左右,泉水清澈甘美,用来泡茶,甘醇可口,别具香味。

这口井为什么叫作“无叶井”呢﹖这缘于井的周围都种了许多古树,其中一棵乌桕树,树荫如盖。每当金秋时节,红叶飘零,却没有一片枯叶能掉到井里,很是奇怪,“无叶井”也因此而得名。

神灭论的坚强斗士

◎能为世必不可少之人,能为人必不可及之事,则庶几此生不虚。——陆绍珩

范缜(约450—约515),中国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无神论者。字子真。南阳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曾任宁蛮主簿、尚书殿中郎、宜都太守、晋安太守。反对佛教因果报应说,认为人生好比同一棵树上的花朵,有的花瓣被吹到厅堂,也有些花瓣飘落进粪坑中,这完全是自然现象,毫无因果可言。对于形神之辩,他认为,形神相即,不得分离。精神离开形体,不能单独存在。著有《神灭论》、《答曹思文难神灭论》。

范缜继承和发展了先代的朴素唯物论,成为中国南北朝时期齐、梁间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

范缜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少年时跟从当时的名儒刘瓛读书,博通经籍,尤精《三礼》。他读书善于思考,喜欢把平时观察所获得的经验熔铸于思想当中,对任何一种思想和见解都不迷信盲从。他性情刚直,为人不虚于委蛇,心里怎么想的,嘴上就怎么说,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常说一些令人吃惊的话,与流俗的见解相左。南朝齐时历任尚书、殿中郎、领军长史、宜都太守等职,曾以文学出使北魏并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入梁后,先后任晋安太守、尚书左丞、中书郎、国子监博士等职。然而,他的任官履历在他那惊世骇俗的思想言论面前倒显得黯然失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