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求:求索攻坚
20080700000009

第9章 勇于探索(1)

淳于意对医术的求索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淳于意(约公元前205—?),姓淳于,名意。临淄(今山东临淄)人,曾任齐国主管国家仓库的“太仓长”,所以人们都称他为“太仓公”或“仓公”。他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

淳于意从小爱好医学,曾拜名医公孙光为师。对公孙光所传授的医药知识,他总是认真牢记,反复咀嚼回味,思考其中的道理,遇到疑难问题,常常是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弄个水落石出绝不罢休。

有一天,淳于意又请老师公孙光讲授“精方”,公孙光为难地说:“我的本事全都教给你了,还是满足不了你的要求啊!我已经年迈力衰,丝毫也不想留一手,教给你的是我年轻时从老师那里得来的全部秘方,既然统统教给了你,可不要随便泄露给别人啊!”淳于意听了连连作揖称谢,表示一定遵循老师的教诲。

过了些日子,师生又在一起谈论医学问题,淳于意发表了很多极其精辟的见解,公孙光大为赞赏,并说淳于意将来必定会成为全国第一流的医家。公孙光想到淳于意是个不故步自封、勇于求索的人,就对淳于意说:“我有许多同行朋友,彼此都疏远了。只有一名同乡,名叫公乘阳庆,十分精通医方。在中年时,我曾多次想去拜他为师,但始终没有去成。现在我想把你推荐给他。”淳于意想到医学家学派纵横,各有绝招,能继续从师学习,也是增进自己医学知识的一个途径,听了老师的话异常高兴,日夜盼望着去拜见公乘阳庆。

恰好有一天,阳庆的儿子名叫殷的因给齐王献马来找公孙光,公孙光便介绍淳于意同殷认识了,说了许多请托的话,并且亲笔写了一封推荐信。这样,淳于意才得到拜见公乘阳庆的机会。

那时,公乘阳庆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尽管医术高明,却不肯轻易给人看病,更不肯收授学徒,连自己的儿孙也不传授。由于淳于意态度虔诚,虚心肯求,对老师很尊敬,公乘阳庆深受感动,便破例收他为徒。公乘阳庆对淳于意说:“首先要把你原来那些无用的方书去掉,我有很多古时候流传下来的医方书,如黄帝、扁鹊的脉书,根据五色诊断人的病症及病情,知晓病人是生还是死及药论等书,都很精粹。我家中富有,心里很喜欢你,想把我的全部秘方都传授给你。”淳于意听了十分感激,当即表示要刻苦学习,不断提高医术来报答老师。公乘阳庆给他讲授了《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等专著。

名师出高徒,淳于意跟从老师学习一年后,理论水平大为提高;到了第二年,临床疗效更加显著;学满三年,就达到了“诊病决死生,有验,精良”的地步。淳于意还清楚地认识到,从师增知识,实践练技能。除了从师学习外,他一有闲暇就外出诊病,一则检验自己的知识,二则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技能。从此,登门求淳于意诊治的人络绎不绝。

淳于意喜欢自在地行医,为百姓解除病痛之苦,不愿做官。他认为,被人豢养,专门为官僚服务,不仅不能很好地为更多的人诊病去疾,而且还堵塞了自己继续上进、提高医术的道路。因为民间天地广大,有更多的病人,并且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治病秘方。对于这广阔的天地,近之则精深,远之则平庸。当时,赵王、胶西王、济南王、吴王等人,屡次派人召他,淳于意就是不去。后来他干脆改名换姓,到处行游,来往于各个诸侯国之间。这样就触犯了这些权贵的尊严,得罪了这些权贵,他们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西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有人罗织种种罪名,向朝廷控告淳于意。朝廷派来公差,准备将淳于意逮捕解往长安(今陕西西安)。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最小的女儿淳于缇萦,很有志气,决定要跟从父亲一道去国都长安申辩。到长安后,她勇敢机智地冲破重重阻力,直接上书给汉文帝,恳切地记述了父亲所蒙受的不白之冤。她在书中说明,父亲在齐国做太仓长时,老百姓称赞他廉洁公平,现在做了医生,精通医术,百姓很需要他。如果枉遭刑杀,就将给老百姓造成巨大损失。况且人死不能复生,即使想要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因此肯求,只要能赎出她父亲,她愿在宫廷为奴婢。汉文帝读了淳于缇萦的申诉后,颇为她的笃实精诚所感动!他当即释放了淳于意,并决定废除割鼻子、断脚趾等肉刑。

随后,汉文帝又召见了淳于意,一面了解他学医的经历,一面又详细询问他给患者治病的各种细节和具体疗效。淳于意一一作了回答,并且着重叙述了25个病人的“诊籍”。即把25个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以及就诊时间、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多方面的情况,如实地记录下来,这也就是中国最早的医案。

由于不断学习、实践和探索,淳于意掌握了一手高超的医疗技术,他精通望、闻、问、切四诊和脉学,为很多病人解除了痛苦。他能通过对病人脸色的观察,判定病人或生或死。

有一次,淳于意在齐国碰见一个奴仆,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其脸色异常,便对别人说:“这个人是伤了脾气,待到来年春天,必定胸膈梗塞,不能饮食,到了夏季就会吐血而死。”当时那奴仆没有丝毫痛苦的感觉,人们也不以为然。但到了第二年春天这个人果然发病,到了夏初就吐血死去了。

还有一次,淳于意到齐王黄姬的兄长黄长卿家去做客,发现王后之弟宋建的脸色不同寻常,便说:“您有病,四五天之前一定腰胁疼痛,不能俯仰吧,看样子小便也不通利。如不急治,势必会转成肾痹症。”宋建回答说:“不错,的确如此。那是四五天以前,天气阴沉,有许多朋友来我家做客,看到仓库门口有一块方石,大家就抓举比试力气,我也赶去凑热闹,刚把石头抓住,却举不起来,很快便撂下了。到了晚上,腰脊剧痛起来,而且解不下小便,直到今天还没好呢!”淳于意说:“这就对了,从颜色来看是伤了腰肾,这是由于好持重的缘故。”于是开方“柔汤”给病人服下,病人很快就好了。

不仅如此,淳于意也可以通过看脉象判定病人的生死。齐国有个侍御史名叫成,头痛剧烈,难以忍受,淳于意切脉后,便直言不讳地告诉病人的弟弟说:“这是一种内疽,发生在肠胃之间,过四五日而痛肿,七八天后将吐血而死。”病人果然七八天后死去。原来这个病人嗜酒成癖,性生活又不节制,使内脏受到损伤,脉象反映出病人患的是不治之症。

◎故事感悟

淳于意一生行医,在他的医治下,有许多病人得以康复,他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淳于意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探索,发扬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和脉学,为发扬中国的中医学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史海撷英

淳于意倾囊而授因材施教

淳于意学艺之时,他的老师公孙光曾告诫他:“我所知道的妙方,都教给你了,不要告诉别人。”等到拜公乘阳庆为师时,其师又警告说:“千万不要让我的后代知道你得到的医方。”淳于意也信誓旦旦:“死也不敢随便传授!”等到淳于意成为国医,许多诸侯派侍医跟随他学习。淳于意丝毫不吝惜自己所学,悉心指导学生。他曾先后教授临淄宋邑,济北王太医高期、王禹,淄川王太仓马长冯信,以及高水侯家丞权信,临淄召里唐安。公孙光、公乘阳庆教淳于意一人,淳于意却传授了六人。

中医方术历来秘而不宣,父子相传,为己有,视为谋生的良法,所以秘方特别多,这风气至今不衰。而淳于意却公开他的知识,把药方告知天下百姓。天下的优秀医生越多,得益于医生的人数就会越多,那么人民的病痛就越少。这种无私的精神就是现在也是值得发扬的。

◎文苑拾萃

诊 籍

诊籍,即医案,现在叫病历。记病历在今天的医疗中是平常的事,是对一个合格医生的起码要求,但诊籍的初创却非易事。齐王诏问淳于意:“你给人治病,疗效很好。你的病人都是哪里人?得的什么病?施药之后,病情如何?”淳于意遵旨回答。他记下了已愈患者的籍贯、姓名、职业、病名、病因、病性、诊断、治疗和愈后,形成了最初的医案,为我们留下了研究汉代医学的宝贵史料。淳于意的医案中既有王公贵族,也有平民百姓。《史记·仓公传》记载了25例病例,治愈15例,不治10例,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泌尿、呼吸、心血管、内分泌、脑血管、传染病、外科、中毒以及妇产科、儿科。

探索天文的民间科学家

◎能为世必不可少之人,能为人必不可及之事,则庶几此生不虚。——陆绍珩

落下闳(公元前156—前87年),复姓落下,名闳,字长公,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中国古代西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太初历的主要创立者。汉武帝时任待诏太史,浑天说创始人之一。曾制造观测星象的浑仪,创制“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在天文学上有较大的影响。

西汉建立初始,仍沿用秦代历法,即颛顼历。至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年),历经一百余年,误差积累已很明显,出现朔晦月见等实际月象超前历谱的现象。另外,按当时的推算,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十一月甲子日的夜半,恰逢合朔和冬至,合乎历元要求。于是,太史令司马迁等人上书建议改历。汉武帝同意,并下诏广泛征聘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在同乡谯隆的推荐下,从四川来到京城长安参加改历工作。

在改历过程中,曾发生激烈的争论。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与邓平、唐都等20多人以及官方的公孙卿、壶遂和司马迁都各有方案,相持不下,最后形成了18家不同的历法。经过仔细比较,汉武帝认为落下闳与邓平的历法优于其他17家,遂予采用,于元封七年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因而新历又称为太初历。

太初历在行用后,受到包括司马迁、张寿王等人的反对,张寿王甚至提议改回到殷历。然而孰优孰劣,还要以实测为准。为此朝廷组织了一次为期3年的天文观测,同时校验太初历和古六历的数据,结果表明,太初历更为符合天象。从此太初历便站稳了脚跟,而且一直使用了将近200年(公元前104—84年)。为表彰落下闳的功绩,汉武帝特授以侍中之职,落下闳却辞而不受,隐居于落亭。

太初历采用夏正,以寅月为岁首,与春种秋收夏忙冬闲的农业节奏合拍。

太初历规定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在二十四个节气中,位于奇数者,即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又叫做中气。凡阴历月中没有遇到中气的,其后应补一闰月。这种方法显然要比以前的年终置闰法更为合理。

为制历需要,落下闳亲自制造了一架符合他浑天观点的观测仪器,即浑仪。据推测,落下闳的浑仪由赤道环和其他几个圆环同心安置构成,直径8尺。有的环固定,有的则可绕转,还附有窥管以供观测。

通过实际天文观测,并参阅历代积累的天文数据,太初历第一次记载了交食周期,为135个朔望月有11.5个食季,即在135个朔望月中太阳通过黄白交点23次,可知1食年=346.66日,比现代测量值大不到0.04日。循此规律可预报日月食。太初历所测五星会合周期与现代测定值比较,误差最大的火星为0.59日;误差最小的水星,相差仅仅0.03日,已属不易。另外,作为基本数据,落下闳测定的二十八宿赤道距度(赤经差),一直沿用到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才被僧一行重新测定的值所取代。

可以说太初历具备了后世历法的主要要素,如二十四节气、朔晦、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历法。

出于政治原因,太初历的朔望月数值特意附会81这个数字,使得精度反而低于颛顼历。

◎故事感悟

落下闳一心治学,辞官不受,这种为了心中的事业不断钻研进取的精神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在他孜孜不倦的努力下,造就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成的历法,为后世做出了巨大贡献。

◎史海撷英

落下闳与浑天说

浑天说可能始于战国时期。屈原《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这里的“圜”有的注家认为就是天球的意思。西汉末的扬雄提到了“浑天”这个词﹐这是现今所知的最早记载。他在《法言·重黎》篇里说:“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这里的“浑天”是指浑天仪﹐实即浑仪的意思。扬雄是在和《问天》对照的情况下来说这段话的。由此可见,落下闳时已有浑天说及其观庖瞧鳌。

浑天说提出后,并未能立即取代盖天说,而是两家各执一端,争论不休。但是,在宇宙结构的认识上,浑天说显然要比盖天说进步得多,能更好地解释许多天象。

另一方面,浑天说手中有两大法宝:一是当时最先进的观天仪——浑仪,借助于它,浑天家可以用精确的观测事实来论证浑天说。在中国古代,依据这些观测事实而制定的历法具有相当的精度,这是盖天说所无法比拟的。另一大法宝就是浑象,利用它可以形象地演示天体的运行,使人们不得不折服于浑天说的卓越思想,因此,浑天说逐渐取得了优势地位。到了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等人通过天地测试彻底否定了盖天说,使浑天说在中国古代天文领域称雄了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