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同:大同平等
20081000000014

第14章 揭竿而起追求平等与大同(1)

黄巾大起义

◎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梁章钜

张角(?—184年),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人。黄巾起义军首领,太平道创始人。张角早年信奉黄老学说,对在汉代十分流行的谶纬之学也深有研究,对民间医术、巫术也很熟悉。汉灵帝建宁年间,疫病流行,张角带着他的两个弟弟前往灾情特别严重的翼州一带,借治病为名,进而开始传教活动。到汉灵帝熹平年间,张角在大量招收学生、培养弟子、吸收徒众的基础上,创立了太平道。不久之后,太平道信徒发展到了几十万人,张角号召农民起来推翻东汉政权,喊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将起义日期定为汉灵帝中平初年(184年,甲子年),并积极谋划起义。在叛徒告密后,张角提前发动起义。起义爆发后,身为太平道首领的张角在冀州领导黄巾军主力作战,没有为其他军团作调控,直到中平元年(184年),病死于冀州。

东汉王朝因为继任皇帝大多未到亲政年龄,由外戚和宦官交替执掌政权。这两个阶层的官员都是用不尊严手段达到尊严地位的邪恶政客,外戚靠的是裙带关系,宦官靠的是不断向皇帝打小报告,靠这种手段爬上政治高位的人无论德行还是能力都是大可怀疑的。把国家政权交给这些人,等于是拆国家的台,要想不出乱子只能是一厢情愿。

到了东汉王朝末期,宦官在和外戚的权力斗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个既无文化又无任何道德准则比外戚还要邪恶百倍的政客集团,自此控制了政府大权。他们当政的最大杰作就是买官卖官,把各级官吏的职位明码标价公开张贴出售。那些买得官职的人一旦坐上官位,唯一的目的不是治理国家,而是疯狂地捞钱以补偿买官的损失,于是贪污索贿就成了他们政务的核心。广大农民在贪官污吏和苛捐杂税的压榨下迅速走向赤贫,大规模地破产逃亡,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没有正当职业随时准备为生存铤而走险的流民,为大规模的民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当国家出现败亡的迹象时,与物质上的匮乏相对应,臣民在精神上也会出现信仰危机,先前的那套“君权神授”和“仁义忠孝”等政治理念在心怀不满的平民心中不再有号召力,于是各种宗教团体也因此应运而生。在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是黄巾标志下的农民运动领袖张角,他以自己的家乡河北巨鹿为根据地,借符咒传教。他的教会号称“太平道”,又称“五斗米道”,教民只需缴纳五斗米并遵守基本的宗教信条,就可成为其中的一员。这个简单的入会仪式在资产不丰厚又不爱动脑筋的农民中很行得通,因此太平道在农民中很容易发展信徒。

张角传教十余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门徒有数十万人,遍及冀、青、幽、徐、荆、扬、兖、豫八个大州。张角被他的宗教成果所鼓舞,开始有步骤地把他的宗教用于政治目的。他把全国教会划分为36“方”,每方设一渠帅,有教徒1.1万人,用四句宗教偈语作为政治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简称“黄道太平”。甲子年是184年,这一年遂成为太平道教徒和广大贫苦农民的希望之年。各地公共场所、城墙上、城门上都出现神秘的“甲子”字样。当时国家已经乱得不成样子,渴望变乱的人越来越多,看到这个字样的人们心情振奋,祈求天老爷早一点把这个罪恶的政府推翻。

甲子前一年(183年)年终,张角最得意的门徒马元义,奉教主张角之命潜入首都洛阳从事起义的准备工作。他联合宦官作为内应,准备在甲子年的甲子日(184年三月五日)在首都举事,夺取首都,全国同时响应。马元义的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在宦官和禁军中培植了不少支持起义的力量,看势头东汉政府已成了刀俎鱼肉。可悲的是:如此庞大的组织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内奸和变节分子,另一位门徒唐周很可能因为嫉妒师兄的成果,在最关键的时刻向东汉政府告密,起义的计划败露。就在184年1月,马元义被捕,后被朝廷下令执行“车裂”而死。根据口供的牵引,辗转1000多人被杀,太平道教主张角也被通缉。张角事先得到消息,躲过了东汉政府的追捕。

情势已十分危急,时间不等人,每耽搁一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信徒被推上断头台,等到甲子日恐怕没有人响应起义了,因为那时起义的有生力量已丧失殆尽。张角审时度势,毅然把起义时间提前,即刻下令起兵,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号令全国各地同时举义反抗东汉政府。一夜之间,三十六万教徒,百万以上的农民,纷纷拿起武器掀起暴动,攻击地方政府和官僚富户。为了分别敌友,他们用黄巾裹头,因此号称“黄巾军”。整个中原地区霎时淹没在腥风血雨之中,东汉政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全国各地为之震动。

东汉政府当时已腐败至极,中央军数量不足且战斗力不强,对全国范围的民变鞭长莫及。政府中的有识之士想出一个应急的权宜之计,建议政府下放军权,赋予豪门大户和地方政府可以自行招兵买马的权力,让他们建立私人和地方武装抗击农民军。这一招果然有效,各地豪门望族和地方行政首长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和利益不受侵犯,纷纷招募军队对抗农民军。每一个村镇每一个城市都成为抗击农民军的坚强据点,农民军不得不像攻克碉堡一样去对付前进道路上的每一个武装据点,攻击的势头很快缓慢下来,开始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农民军攻击的势头一缓,地方武装为了扩充军队和地盘,迅速对农民军转入反攻,把黄巾军一支支地击垮,俘虏过来的青壮年则编入自己的军队,地方武装的实力在和黄巾军作战中迅速壮大起来。

张角的整个作战计划是建立在速战速决的基础上的,对旷日持久的攻坚战没有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当黄巾军在那些设防坚固的武装据点前迟滞不前时,张角没有及时对黄巾军的整体战略做根本性的调整,这时他应该命令黄巾军绕过那些设防坚固的据点,以最快的速度把农民军集中起来,然后挑选精锐的优势兵力兼程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首都洛阳,把东汉王朝的根基拔除。地方武装对保护他们切身利益的战斗很积极热心,对保护东汉王朝的热情显然要差很多。当黄巾军的进攻矛头转向东汉中央政府时,他们会“明智”地保存实力,不愿把他们费尽心血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投入和自己切身利益没有多大关系的冒险之中。再说他们对东汉王朝的印象也很不好,这个靠宦官支撑的腐朽政权早已以失去了吸引他们效忠的威望,让洛阳那些权贵吃点苦头他们心里也许会好受一些。如果中央政府在农民军的打击下垮台或力量衰弱,政府权力重心就会由中央偏向地方,这对地方军阀显然有益无害。基于上述原因,中央政府一旦成为黄巾军率先攻击的焦点,极有可能陷于孤立无援的逆境,农民军取胜的成算还是相当大的。

遗憾的是:张角没有做这样的战略调整,他的军事知识太有限了。黄巾军被地方军阀牢牢地套住了,宝贵的时间延误了,有利的时机很快丧失,东汉政府赢得了喘息之机,得以从容调动大部队来部署战略反攻。甲子年的后半期,东汉政府调动讨伐羌部落的军队来对付黄巾主力。那些凉州部队和羌人打了上百年的恶仗,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又强悍善战,没有经过训练的农民们不是他们的对手,开始品尝到连战皆败的苦味。张角看到黄巾军大势已去,忧虑成疾,在最关键的时刻病死在床上。黄巾军失去了领导中心,无法组织统一的抵抗活动,在政府军的攻击下大规模地溃败。于是,这个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农民大起义以土崩瓦解的局面告终,前后只支持了11个月。黄巾部众被地方军阀收编,头领被送上断头台。

黄巾大起义就这样迅速走向失败,作为胜利一方的东汉王朝也随之走向末路,历史再也不能恢复以前的原状了。那些地方实力派军阀在镇压黄巾军的战斗中力量迅速壮大,并取得了压倒中央政府的优势,开始轻视中央,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自行其是。凉州部队大将之一的董卓利用宫廷内乱把精锐军队开进首都,控制了中央政府,尊贵无比的皇帝成为他手中的傀儡,董卓成了实际上的皇帝。地方军阀不服从他的调遣,在各地割据称雄,全国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

◎故事感悟

黄巾之乱对于东汉末年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角带领的黄巾军虽然最后被镇压下来,但这次起义却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揭开序幕,更为三国鼎立种下远因。黄巾起义和在它影响下的各族人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东汉王朝,使其最终走向了灭亡。

◎史海撷英

太平道起源

“太平道”创始于汉灵帝时钜鹿人张角。《后汉书·皇甫嵩传》说:“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呪说以疗病,病者甚愈,百姓信向之。角派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无不毕应。”《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说:“张角为太平道。太平道: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病或自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云不信道。”《后汉书·襄楷传》说:“初,顺帝时,琅琊宫崇旨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一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青领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后张角颇有其书焉。”

“太平道”的开始,缘起于事奉“黄老道”,它的主要经典则是《太平经》。它的发展情况,是以善道教化,符水治病为基础,十数年间,徒众数十万,遍布八州。

◎文苑拾萃

道教三清

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分别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称原始天王,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他是道教开天辟地之神,为上古盘古氏尊谓,称玉清元始天尊,也称原始天王。元始天尊生于混沌之前,太无之先,元气之始,故名“元始”。

灵宝天尊也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的尊神之一,又称通天教主,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的《真灵位业图》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仅次于第一神阶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灵宝君。

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道教天神、教主,为三清之第三位。又称“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在道教宫观“三清殿”,其塑像居右位,手执扇子,相传其原形为老子。

黄巢起义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

黄巢(820—884年),汉族,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曹州冤句(今山东东明县西南)人。屡举进士不第,以贩私盐为业。家富于财,善击剑骑射。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由于他的人格魅力和过人胆识,最终取代王仙芝而成为这场大起义的总领袖。由他领导的大起义摧毁了腐朽的李唐王朝,打破了唐末军阀割据混战的黑暗社会的僵死局面,为社会由分裂向统一过渡准备了条件,从而推动了历史继续向前发展。

黄巢农民出身,青少年时代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当时所有的士子一样,黄巢企图通过科举之路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曾几次去唐帝国首都长安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可每次都榜上无名。唐王朝的科举,几乎全在场外决定。最初大权操在公主亲王之手,士子还可以用文章竞争,安史之乱后,大权操在宦官之手,这个最没有道德准则的社会群体不是优美的文章打动得了的,士子只有靠毁灭自尊心的谄媚和屈辱才能榜上题名。稍微有点才干和性格的人都不愿向宦官屈膝,黄巢就是其中之一。他不能适应当时的政治形态,摆在他面前的道路就是落第而归;但他对中央政府的腐败情形有深刻的认识,叛逆反抗的思想也因此油然而生。

在最后一次落第归来时,黄巢在长安城头上题了一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对唐政府的不满和轻蔑跃然纸上。黄巢在书本上找不到出路时,便加入了贩卖私盐的行列,这个和政府法律对着干的营生,培养了黄巢的反抗意识和冒险精神,同时也结识到不少胆大粗豪的亡命朋友,为他日后揭竿而起创造了条件。

874年,滑州所属长垣县农民在饥饿愤怒的逼迫下铤而走险,推举一个私盐贩子王仙芝当领袖,向官府发动求生和报复式的武装攻击。第二年,黄巢就在家乡起兵响应,不出几个月就集结成两支庞大的群众武装。黄巢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用“均贫富”的政治口号来吸引饥民加入他的队伍,所以每到一处都有新的力量投入,部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义军的实力得到了迅速的扩充,终于冲破了政府军的围堵,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黄巢适时对唐政府采取进攻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