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同:大同平等
20081000000002

第2章 导言

“崇尚理想,大同平等”乃是中华民族酷爱自由、勇于斗争、敢于革命的内在动力和价值源泉。古人认为,人贵有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一个民族也是这样,民族的志向就是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正是这种理想和信念,推动着人们为改变不合理的现实而上下求索,顽强斗争。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阐发了大同思想,表达了对“天下为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如果说孔子这种大同思想主要是从伦理的角度出发,并表现为对远古原始社会的一种缅怀和追恋,那么农民起义中所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的战斗纲领,则直接反映了农民群众的现实要求,鼓舞着广大农民走上争生存、反暴政的战场。

到了近代,中华民族的这种大同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又程度不同地同西方传来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先后提出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书》等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这些思想虽然都不可避免地具有空想的性质,在阶级社会里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实现,但它却表现了中国人民追求理想社会的渴望与信念,激励和鼓舞着中国人民去同恶势力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勇敢顽强的斗争,从而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精神动力。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古代先贤们对大同平等思想的具体认识和所做出的实践探索,通过各个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人民对于大同社会的美好期待和无限向往;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英雄楷模们对于实现美好大同社会所做出的英勇斗争;第三部分则具体地阐述了古代有识之士平等待人的故事。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勇于斗争、不断开拓和为大同理想而献身的历史,正是“崇尚理想、大同平等”的精神促进着政治的革新和社会的进步,推动着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前人所追求的美好理想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因其如此,也必将遇到许多阻碍和困难。这就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崇尚理想、大同平等的优良传统,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孜孜不倦地为理想而奋斗。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前人和来者,使光辉灿烂的理想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