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孝:孝敬父母
20081100000011

第11章 尊重父母牢记教诲(3)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世称欧阳文忠公。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自称庐陵人,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欧阳修在4岁时死了父亲。母亲郑氏,是个很有志气的人,她亲自教儿子学习。当时家里很穷,买不起纸笔,郑氏便折芦苇草棍做笔,在地上教儿子写字。

欧阳修小时候很聪明,也很听母亲的话,母亲教他读书,他总是聚精会神,听一两遍就能背诵下来。他学习很努力。一次,他得到韩愈的文稿,就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地学习。20岁时,欧阳修的文章就写得很有名气了。

他反对宋初五代留下来的浮靡文风,成为北宋古文运动的首领。他性情耿直,见义勇为。庆历三年(1043年)任谏官,以正直敢言得到皇帝重视,面赐五品服,也因为正直敢言而多次被放逐流离。

欧阳修对母亲十分孝顺,母亲的教导从不忘记。一次,母亲告诉他说:“你父亲活着的时候当法官,经常在晚上点着蜡烛批阅文书,多次放下笔叹息。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是个判死刑的案子,我多方考虑,想让他活,可是没办法啊!’我说让死者活,你有办法吗?他说:‘我是想尽办法让死者活呀,达不到目的,那么死者和我也都没什么遗憾了。我常常想着让死者活下来,还有时置人于死地;可是现在有些人是常常吹毛求疵,唯恐犯人不死啊!’他平常多次教诲他的弟子,常说这些话,我都听得耳熟了。”

欧阳修一边听母亲讲,一边记下来带在衣袋里。后来自己遇到这样的事,就想起母亲的话,不敢有半点疏忽。

欧阳修一生为政清廉、为人耿直、为事严谨,文传后世,和他牢记母亲的教导,按母亲的教诲去学习、去为人处世分不开的。

◎故事感悟

父母亲从小对我们的谆谆教诲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他们用自己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来指导我们,为的就是让我们少走弯路,更不要误入歧途。或许你的父母亲说的与你的想法相悖,但也要认真思考,做事情三思后行。要记住,父母的教诲是最无私的!

◎史海撷英

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是中国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宋仁宗责成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庆历四年三月,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庆历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文苑拾萃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两家和宋六家。

张履祥听从母教,改变自己

◎百行万善孝为首,当知孝字是根源。——《百孝经》

张履祥(1611—1674年),字考夫,号念芝、杨园。浙江桐乡人,世居清风乡炉镇杨园村(今属桐乡市龙翔街道杨园村),故学者称杨园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清初朱子学的倡导者,同时对农学有较深入的研究,著有《经正录》、《愿学记》、《问目》、《备忘录》、《初学备忘》、《训子语》、《言行见闻录》、《近鉴》、《读易笔记》等。后人辑为《杨园先生全集》五十四卷(《四库全书》存目)。《清史稿》有传。

清初有个著名的学者张履祥,他7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父亲在世的时候对他要求很严格,对他的学习抓得很紧。在父亲严厉地督促下,张履祥的学习进步很快,很小的年纪就学会了《四书》。可是父亲去世以后,张履祥的学习就松懈下来了,开始时每天还翻翻书本,渐渐地连书本也懒得翻了,整天只知贪玩,与邻居小朋友打闹。

他的母亲很慈祥,看到这种情况也舍不得打他、骂他,只是整天愁眉不展的。一天晚上,张履祥发现母亲又是眉头紧锁,愁容满面,满腹心事的样子,就问母亲为什么不高兴?母亲叹了口气说:“我发现自从你父亲去世后,你越来越不爱学习了,我听说孔子与孟子都是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可是因为他们自己有志气,学习用不着督促,所以最后成了万世师表,名垂青史。你父亲虽然去世了,可是他生前已经教会了你识字读书,你为什么不继续努力,刻苦钻研,将来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为父母争口气呢?”说着说着,母亲伤心得眼泪就流下来了。张履祥见母亲很悲伤,他十分懊悔,于是向母亲保证,今后再也不贪玩了。

从此张履祥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读书学习,学习进步很快。后来他成了当时著名学者刘宗周的高足弟子,在刘宗周那儿研读四书五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后他又涉猎百家,博通经史,著书立说,最后终于成为当时有名望的学者。

◎故事感悟

张履祥小小年纪听从母教,改掉了贪玩爱闹的毛病,从此之后废寝忘食地认真学习,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张履祥听从母教的故事告诉我们广大青少年趁着年幼要多多吸收文化知识,遵从父母正确的教导,力争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栋梁之才。

◎史海撷英

清朝的建立

清朝(1636—1911年,一说1616年建立,1644年起为全国性政权),又称大清,简称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入关后20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基本统一全国。

◎文苑拾萃

清朝疆域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起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即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南海岛礁);西南达西藏的达旺地区、云南省的南坎、江心坡地区及缅甸北部;西尽咸海与葱岭地区,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巴尔喀什湖;东北抵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东南包括台湾、澎湖群岛。极盛时总面积达1300万平方千米。

除此之外,许多周边国家都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在盛清之时的藩属有:东边的李氏朝鲜、琉球,中南半岛有安南、南掌(老挝)、暹罗(泰国)、缅甸,西南有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中亚和西亚有浩罕、哈萨克、布鲁特、布哈尔、山克、爱乌罕(阿富汗)以及南洋的兰芳共和国等。

方观承千里探亲

◎福禄皆由孝字得 天将孝子另眼观——《百孝经》

方观承(1696—1768年),字宜田,号向亭,清朝安徽桐城人。雍正时为平郡王记室,乾隆七年(1742年)授直隶清河道(辖区在今内蒙古太仆寺旗一带),官至直隶总督、太子太保。督直隶20年,皆掌治水,前后奏上治河方略数十疏,并邀请著名学者赵一清、戴震编辑了《直隶河渠书》130余卷。此书对后世直隶辖区河渠的治理工程,颇有裨益。除此而外,方氏对经学、文史等方面也多有探索和研究,曾与进士出身的秦蕙田同撰了《五礼通考》一书,内容除吉、凶、宾、军、嘉五礼外,还涉及天文、地理、算法、乐律诸方面的知识,并自著有《述本堂诗》、《宜田汇稿》、《问亭集》等书。

在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出了一位叫方观承的名士。方观承当过直隶总督,他为官清正,替百姓做好事,为治理黄河做出了很大贡献。

方观承小时候,他的祖父方登峰曾经当过朝廷里的工部主事,他的爸爸方式济也考取过进士,当过内阁的中书。

没想到,有一年,祖父的朋友戴名世写了一本叫《南山集》的书,被朝廷看成是有反叛思想的禁书,方观承的祖父和父亲也被牵连进去。

方观承的祖父和父亲的官做不成了,家里的财产也被没收了,还被抓起来流放到黑龙江。

这时,方观承和他的哥哥年龄很小,罪犯家庭的子弟没人收留。一时间,门庭冷落,亲友们都装作不认识他们哥儿俩,与他们断绝了来往。

幸好,父亲和祖父做官时与清凉山寺里的和尚是好朋友。和尚见兄弟俩可怜,就收留了他们。每天,兄弟俩只能吃点施主给和尚们的饭菜过日子,生活苦极了。

方观承哥俩过着这样苦的日子,仍然惦记着在北国被流放的父亲和祖父。

一天,方观承与哥哥找到老和尚。“长老,我们想到北国去看望父亲和祖父,二老在那里受苦,我们放心不下。”

老和尚十分感动,他看到孩子们还小,就劝阻说:“路途遥远,我又无力给你们凑那么多路费,怎么去呢?”方观承说:“我们都有两条腿,可以走着去!”“那可远得很哪!”老和尚说,“还是等你们大点了再去吧!”方观承说:“父亲和爷爷天天在北国受苦,我们一天也等不下去了!”

长老无法,只好给方观承弟兄俩凑了一点钱作为路费。弟兄俩辞别老和尚,离开清凉山,上路了。途中,尽管方观承和哥哥省吃俭用,还是很快把钱用光了。但是哥俩并未因此却步,依然艰难北行,饿了,就去敲沿途人家的大门,舍着脸跟住家要口饭吃。本来,他俩是当官人家的子弟,跟人家要饭吃,总是难以开口的,但是,肚子饿极了,只好壮着胆子对人家讲了实情。若碰到好人家,见他们可怜,又是去北方探亲,被他们这种孝顺长辈的精神所感动,就送给他们一些吃的。有时碰到凶狠的人家,不但不给吃的,还唆使恶狗咬人。兄弟俩只好互相保护着逃到村外。饿得两眼昏花时,他们只好在庄稼地里随便挖点东西充饥。

几千里征程,哥俩儿走得脚上磨出了血泡,血泡又变成了老茧。经过艰难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北国军营,找到了在这里服役的祖父和父亲。亲人们相见,抱头痛哭。祖父和父亲万万没有想到两个孩子会来看望他们,内心得到极大的安慰。以后,他们兄弟俩每年都到北国去探望亲人。

方观承和哥哥千里探亲的故事后来被传为佳话。

◎故事感悟

“万事孝为先”的古训,充分说明了传统孝文化早就把孝敬父母放在优先的位置。方观承和哥哥千里寻亲的感人故事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当代人,让我们明白孝敬是不能等待的。

◎史海撷英

清朝始衰

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现象,政治也日渐腐败。嘉庆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掌政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官场中,结党营私、相互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相继爆发了白莲教和天理教等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