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孝:孝敬父母
20081100000013

第13章 关爱父母双亲甚于关爱自己(1)

为治愈双亲眼疾,郯子扮鹿取奶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孝经》

郯子(生卒年月不详),已姓,子爵,据传为春秋时期郯国国君,约公元前11世纪,少昊(姓已,名挚,字青阳,建都穷桑,故号为穷桑氏,也称金天氏)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就封于炎地,称炎国。春秋前后,国名多加“邑”字,从而炎国演化为郯国。

郯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历史文献中有关他的记载已经无法考证。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郯子从小就十分孝顺他的双亲。他念念想到父母生活的不便,时刻体恤父母的艰辛,是一个真正至孝之人。郯子的孝顺,也给双亲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安慰。

岁月一年年地度过,郯子逐渐长大成人。同时,父母也在渐渐变老,两鬓变白。俗话说,人生的四大苦事莫过于生老病死。虽然是苦事,可又有哪一个人能够逃避得了呢?郯子深谙人生的苦短,他越发感觉到父母一生的不易,从而倍加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每一时刻。

但不幸的是,两位老人都害了眼病,几乎到了失明的边缘。内心的苦闷,令双亲陷入了对生活的绝望之中。父母终日忧叹,加深了他们脸上的皱纹。孝顺的郯子看在眼里,痛在心上,难道生养了自己的父母注定要在黑暗中度过余生吗?能有什么办法让父母的眼睛好起来呢?郯子平日一边安慰父母,一边加紧寻医问药。他要想尽一切办法解除父母的痛苦,让二老重见光明。

在郯子的精心照顾下,双亲的心情恢复了不少,家里也出现了久违的欢笑声。一天,他们对郯子讲,常听别人说鹿乳可以治眼病,所以自己也很想试试到底能不能见效。郯子听后,记在心里。他一面让父母放心,一面盘算如何才能获得鹿乳。母鹿是不会轻易让别人采集奶汁的,郯子就决定乔装改扮,披上鹿皮,扮成一只小鹿,钻进深山寻找鹿乳。由于郯子的装扮非常逼真,还仿照小鹿的姿势和动作,所以当他进入到鹿群栖息的地方后,并没有惊动鹿群,也没有引起母鹿的怀疑。终于,他小心翼翼地取到了鹿乳。

内心的喜悦令郯子忘记脱去身上的装束,他一心想着双亲能尽快吃到鹿乳,于是手捧鹿乳疾步返回。但是,途中恰遇猎户,郯子逼真的装扮迷惑了猎人的眼睛。看到“猎物”,猎人举箭就要射,这时郯子赶忙停下,站直身子,喊到:“请不要射我,我不是鹿。”猎人这才清楚地看到是一个人。他们很惊讶,上前问道:“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还扮成这个样子。”郯子解释说:“家中父母双眼失明,听说鹿乳可以救治,我特意来这里找些回去。刚才的装束让你们误会了,这是我的错,让你们险些误伤了人,我以后不再这么做了。”猎户听后,不但没有责怪郯子,还都为郯子的孝行所感动。他们都异口称赞郯子是一个孝子,为了父母,可以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深山,其中的胆识和智慧的确令人佩服。

◎故事感悟

对父母的孝养不仅在于供养父母的身体,更要供养父母的心志。就如郯子取鹿乳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己所做的一切不仅是要满足父母的口体之需,更是要顺应双亲的心愿,令父母宽心。《弟子规》上有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们为人子女,只有以反哺之道,切身力行,才能成就自己的孝子之德,令父母心安。

◎史海撷英

郯 国

《汉书·地理志》载:“周爵五等,而士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满五十为附庸。盖千八百国。”这只能说明一个大致的概况,并没有详尽的考察说明。其实,诸侯国的疆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各国攻伐征战和王朝在封土上的赏罚,诸侯国的疆域是随时消长的。再者,诸侯国的封土在夏商时期是不明确的,只是管辖了大概的面积和大体的户数,没有过多的行政管理手段。周以后,行政管理手段相对加强,但也是若有若无,这时疆域的概念已经存在,各国在重要的通道路口已经设置了关隘,派兵把守。郯国属于弱国,历史资料匮乏,无法考证具体的边界线,但从周边国家的范围和现在每个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资料来分析,大体的轮廓还是能够找出来的。

◎文苑拾萃

分封制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是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战国时,各国仍多分封侯君,但侯君已多不掌握封地的政权和军权,而且封地偏小,多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初又兼采之。西汉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卞庄子采蜜滋补母亲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卞庄子(生卒年不详),鲁国著名的勇士,据传他能够独力与虎格斗。韩诗外传卷十记载,卞庄子是个孝子。母亲在世时,他随军作战,三战三败,朋友看不起他,国君羞辱他。及其母死三年,鲁国兴师伐齐,他请求从战,三战三获敌人甲首,以雪昔日败北之耻,最后又冲杀七十人而告阵亡。刘向新序也记载其事。

卞庄子出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卞邑。他不仅是一位英勇的壮士,还是一位德行很高的人。

没有出外做官时,卞庄子家住在卞桥东北十几里的蜂王山下。蜂王山上有一窝非常大的蜂群,它们经常成群地到窝外袭击人畜。人们惧怕蜂蜇,都不敢上山打柴、打猎。

一次,卞庄子的母亲得了重病,疾病折磨得老人饭吃不香,觉睡不着。母亲得病后,急坏了卞庄子。他天天伺候母亲,在病榻前喂水喂药,端屎端尿,从不厌烦。他还想尽一切办法为母亲做好吃的。老人在卞庄子的精心照料下,病情减轻了许多。

一天,卞庄子到母亲床前问安:“母亲,今天您想吃点什么?”“娘的嘴总是觉得苦,想吃点甜的。”母亲有气无力地说。卡庄子为难了:“方圆数里,只有蜂王山蜂巢里的蜜是甜的,别的食物都不甜,怎么办呢?”

“既是这样,我儿就不必发愁了!”母亲躺在床上安慰儿子说,“我只不过说说而已,其实不吃也行。”

卞庄子立即从母亲床前站起来说:“娘,您放心,孩儿定给您采来蜂王山的蜂蜜,让您老人家吃到!”说罢,他扭头就走了。

“不,孩子,你不能去啊!”母亲从床上伸出瘦骨嶙峋的手来制止儿子,“我听说,蜂王山的蜂可毒啦,你要被蜇坏的!”

卞庄子安慰母亲说:“母亲放心,孩儿晓得,我一定要弄来蜂蜜!”说完他就背上筐子,拿起柴刀,不顾一切地向蜂王山冲去。荆条划破了他的手臂和衣衫,他也全然不顾。进了蜂王山,一个硕大的蜂巢附在山石上,卞庄子把全身涂满了泥巴,小心翼翼地伏在蜂巢所在的石头下边,看准时机,从腰间拿出柴刀,在巨大的蜂房里割了一块蜜,迅速地跑开了。由于他身上的泥巴都干了,时机把握得也比较好,蜜蜂的蜂针也没有能伤害到他,卞庄子安然无恙地回家了。

卞庄子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母亲正惦记着儿子的安危,没想到他平安地回来了。

卞庄子一进门就说:“娘,我去了蜂王山,为您割来了蜜,您快吃点吧!他用汤匙为母亲舀了一勺蜜,送到母亲嘴里。母亲吃在嘴里,甜在心里。蜂蜜滋补了母亲的身体,母亲的病渐渐好了。

卞庄子不顾危险为母亲割蜜的故事在泗水卞桥一带流传开来,他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故事感悟

“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这是自然的大道。若让我们的生活事业都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唯有从诚心诚意地孝爱我们的父母祖先做起。

◎史海撷英

春秋时期的文化转型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实现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由卜巫的宗教迷信文化向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人文文化的历史转型。在春秋这个转型期,夏商周以来的传统观念仍在人们心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普遍地发生着影响。同时,周天子及其诸侯政治权威的动摇与衰落,学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随之而出现的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又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某种改变。这些变化正是春秋时期思想文化转型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

◎文苑拾萃

蜂 蜜

蜂蜜,是蜜蜂从开花植物的花中采得的花蜜在蜂巢中酿制的蜜。蜜蜂从植物的花中采取含水量约为80%的花蜜或分泌物,存入自己第二个胃中,在体内转化酶的作用下经过30分钟的发酵,回到蜂巢中吐出。蜂巢内温度经常保持在35℃左右,经过一段时间,水分蒸发,成为水分含量少于20%的蜂蜜,存贮到巢洞中,用蜂蜡密封。蜂蜜的成分除了葡萄糖、果糖之外还含有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1千克的蜂蜜含有2940卡的热量。蜂蜜是糖的过饱和溶液,低温时会产生结晶,生成结晶的是葡萄糖,不产生结晶的部分主要是果糖。

吴猛替父母忍受蚊子叮咬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

吴猛(生卒年不详),晋代道士。字世云。濮阳(今河南濮阳县)人。仕吴为西安令。性至孝。据传四十岁时,得至人丁义神方。继师南海太守鲍靓,复得秘法。吴黄龙(230年)中,得白云符,遂以道术大行于吴晋之间。晋武帝时,以所得秘法尽传许逊。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374年)解化于宅。宅号“紫云府”。宋政和二年(1112年),徽宗封为真人。

吴猛是晋朝人,自幼就是非常孝顺的人。

当其他8岁的小孩子还在父母的庇护下撒娇时,吴猛就已经懂得如何孝敬父母了。我们来看看他这么小的年纪到底是怎样孝敬父母的。

刚入夏,吴猛发现父母的眼睛老是布满血丝,红红的,没有一点精神。他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后来经多次细心的观察,吴猛发现了原因。

原来吴猛家境非常贫寒,住在偏僻落后的地方,屋子破旧,又靠近小河边,所以蚊子异常多。可家中又穷得买不起蚊帐,所以每逢夏夜,满屋子的蚊子便嗡嗡叫,叮得父母这里一个包,那里一个包,搅得父母睡不了觉。

而且,父亲每天都起早摸黑地到外面干活儿,在外已经被炎炎烈日晒得头昏脑涨,筋疲力尽了,回来后应该好好休息,第二天才有精神和体力继续干活。而母亲也要大清早就去帮佣,赚一点钱补贴家用,所以劳累了一天的母亲也疲惫不堪。父母本应该好好休息,可都因为蚊子的叮咬睡不好觉。

吴猛非常心疼父母,他想来想去,最后干脆把衣服脱掉,先去躺在床上,任凭屋子里的蚊子来叮咬他。尽管蚊子那么多,统统围在他的身上,他还是忍耐着。为了父母,他能忍受着痛,忍受着痒,忍受这些蚊子在他身上任意地叮咬。因为他怕他赶走了这些蚊子后,蚊子再去叮咬他的父母,他不忍心让父母被咬,就任凭蚊子吃得饱饱的。他希望蚊子叮了自己之后不要再去叮父母。结果吴猛经常被蚊子咬得伤痕累累,满身是包,而且整个夏天都如此坚持下来。

◎故事感悟

父母爱护自己的子女情深意切,那么为人子女也应该像吴猛这样,为父母做一点回馈。所以说,我们要向吴猛学习,体贴父母,报答父母的恩情。

报恩,仅仅是心里想、嘴上说是不够的。报恩需要的是行动,是超于常人的付出,有时甚至是自我牺牲。

◎史海撷英

五胡乱华

晋时外族有匈奴、羯、鲜卑、氐、羌、卢水胡、乌桓、巴人及高句丽人。八王之乱期间,地方势力不断膨胀,少数民族中的分裂分子陆续叛变,氐族李雄在益州逐渐势大,于304年称王,两年后称帝,国号成,与罗尚在巴郡对峙。304年司马颖遭王浚和司马腾围攻,遣匈奴领袖刘渊回并州发兵支援,刘渊乘机宣布独立。308年刘渊称帝,国号汉,割据山西西南部。由于晋朝在中原解除武备,无力平定叛乱,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动摇了统治基础。晋室在八王之乱后面临一场覆亡危机。

庾黔娄为父治病尝粪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

庾黔娄(生卒年不详),字子贞,南朝齐人。父易,司徒主簿,征不至,有高明。

庾黔娄是南北朝时南齐人,字子贞。他被派到孱陵这个地方去当县令。刚当上县令,他很是欣喜。可是到任还不到十天,他突然觉得心头好似小鹿撞一般,咚咚直跳;而且额头上的汗珠簌簌往下流。俗话说,父子连心。黔娄心想一定是家里有不祥之事,便要辞官回家。衙门里的人听说后,觉得辞掉官职很可惜,便说:“你要是不放心就先派个衙役回家看看,要不然直接把家人接到这里。”但黔娄一想到家中年迈的老父亲,便毅然决然地谢绝了众人的好意,马上起程。他路上不敢耽误片刻工夫,夜以继日地赶路,终于赶到家。

果不其然,他的父亲真的生病了,身患痢疾,卧床不起。刚开始两天,他看到卧床的老父亲说:“是我没有照顾好您,都是我的责任啊!”然后黔娄不顾路途的疲劳,立即去找最好的医生来为父亲诊断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