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孝:孝敬父母
20081100000015

第15章 关爱父母双亲甚于关爱自己(3)

陆康做官以后,体恤百姓疾苦,办了许多实事,深得当地百姓们的敬爱,后来成为庐江太守。陆康的言传身教,给年幼的陆绩以至深的影响。

时值东汉末年,陆康和后来成为三国时期著名将军的袁术交情非常好。有一次,陆康带着年仅六岁的儿子陆绩,到居住在九江的袁术家里作客。袁术非常高兴,端出橘子热情招待他们。

长辈们谈话的时候,陆绩就坐在一旁剥橘子吃。这橘子甘甜汁多,吃得陆绩美美的。当他伸手再拿第二个时不由想起母亲最爱吃的水果就是橘子了,可她还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橘子呢。想着想着,陆绩的眼前就浮现出母亲慈爱的笑容……于是,陆绩忍住了自己再吃橘子的念头,而是小心翼翼地拿了三个装进怀里,心想把这些橘子带给母亲,她该多高兴啊!

由于大人们谈话都很投入,谁也没有察觉到陆绩的这个小动作。等到陆康父子准备告辞时,只见陆绩两臂夹紧,双手抱在胸前,小心翼翼地从椅子上滑下来,随同父亲走到主人面前,鞠躬施告别礼。

不料当陆绩双手作揖,毕恭毕敬地弯下腰来躬身作礼时,三个黄灿灿的橘子突然从他胸口的衣襟里咚咚咚地掉了出来,滚落在地上。

袁术见此情景,禁不住开怀大笑,然后又故意板起脸孔说:“你来我家做客,怎么还把橘子带走啊?”陆绩慌忙跪在地上说:“对不起,我母亲最爱吃橘子,您家的橘子特别甜,我想带几个回去给母亲。”

袁术听了之后感到非常惊讶,随即脸上又现出喜悦之色,内心不禁感叹:这么小的孩子就能时时惦记母亲的喜好,并尽力成全,实在难能可贵呀!陆绩怀橘敬母的行为和他率真的天性也使在场的人都深受感动,大家不禁交口称赞。

◎故事感悟

陆绩在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懂得孝敬自己的父母,从一个橘子中我们看到了他对母亲的深深爱意。陆绩怀橘敬母的故事也让我们认识到回馈父母的方式是从平时的小事点滴做起的。

◎史海撷英

三国兴亡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后,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群雄割据纷争,东汉名存实亡。208年的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东汉灭亡。此后刘备、孙权先后称帝,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三国时代结束。266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西晋武帝灭东吴,统一南北。

三国时代人才辈出,后世常追思当时风云人物。在唐宋诗词中出现大量三国内容。元明清时期,三国事迹更加深入人心,成为戏剧和民间文学艺术常见话题。晋代陈寿所作史书《三国志》,后经裴松之注引,颇有参考价值。明代罗贯中以三国历史为蓝本,编撰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其丰富多彩的历史内涵也流传到世界各地。

◎文苑拾萃

四世三公

袁术(?—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西南)人。袁术出身豪门,家世显赫。可以说,古往今来,像袁家这样的望族简直是凤毛麟角。清代海宁查家也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之说,清末常熟翁氏号称“状元门第,帝师世家”。不难想见,像这样的家世说起来是何等的气派和荣耀,但跟袁家比起来,就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一提到袁家,有个很流行的说法叫做“四世三公”。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因为袁术的高祖父袁安是东汉的司徒,袁安的第二个儿子袁敞做过司空,袁安的大儿子袁京虽然只做到蜀郡太守,但袁京的儿子,也就是袁安的孙子袁汤却官至太尉,并且袁汤的第三子袁逢、第四子袁隗也都位至三公。所以人们说袁家是“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意思就是自袁安这一辈下来,连续四代人都位至三公,这就是四世三公之说的由来了。

拓跋宏为父吸痈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孝经》

拓跋宏(467—499年),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

拓跋宏是北魏时代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魏献文帝就把他立为皇太子。拓跋宏幼年丧母,他的祖母冯太后把他抚养成人。冯太后是一个很能干的女政治家,但是极霸道,在处理朝政时常常与献文帝产生分歧。

皇帝和冯太后关系紧张,作为皇太子的拓跋宏有些事就特别难办了,但他很会处理复杂的宫廷关系。由于拓跋宏是由冯太后抚养成人的,他尊敬祖母,听从她的教导。专横的冯太后觉得拓跋宏这个年幼的小孙子比当皇上的儿子好控制,总想让小孙子早点继位当上皇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甚至想谋害献文帝。

拓跋宏年纪虽小,却十分懂事,对父亲极孝顺。他从来不依仗祖母对他的恩宠对父亲施加压力。

一年,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献文帝一急之下后背上长了一个毒痈。太医们用了各种各样的药,病都不见好。冯太后见了很高兴,她想,要是皇上长的毒痈治不好,他一死,我就把皇孙宏儿扶上金銮殿当皇上。

可她的孙子却不这么想,他天天跑到父亲的寝宫探视。

父亲背上的毒痈越长越大,疼得献文帝额头上冒出冷汗,在床上翻来覆去地大喊大叫。拓跋宏很难过,他守候在父亲床前,宫女送来的药,他总是先亲自尝一尝,然后再让父亲喝下。

可是,一连吃了几剂御医开的药,毒痈并不见下去。夜间,拓跋宏在自己的寝宫中都能听见父亲的喊声。他心里十分难过,恨不得替父亲生病。

第二天,宫中的太监们都在悄悄议论:“皇上怕是活不了几天了!”拓跋宏听了心中十分害怕,他赶快来到父亲的宫里,见父皇背上的毒痈隆起得更高了,毒痈的尖儿亮亮的,显然里面全是脓血,有的地方已经破了。拓跋宏问太医:“是不是把痈里的脓血吸出来父皇的病就会好呢?”“也许……”太医惊恐地说,“臣不敢担保。”

没想到,皇太子拓跋宏扑上去,用嘴对准了父亲背上的毒痈,像婴儿吸吮奶头那样用力一吸,竟吸出来一大口脓血。宫女们都吓坏了,赶快送过清水让太子漱口。吸出了脓血之后,皇上立刻轻松了许多。过了几天,献文帝的毒痈消失了,病竟然完全好了。

一年以后,献文帝为了缓和同冯太后的矛盾,把皇位让给了儿子拓跋宏。这时的拓跋宏才只有五岁。把皇位让给一个五岁的孩子,这种做法也许是很荒唐的,但是拓跋宏孝敬长辈的品质却从此传为美谈。他就是历史上很有作为的改革家魏孝文帝元宏。

◎故事感悟

拓跋宏身为太子,却能为救治父亲的疾病亲自去吸吮父亲后背的毒痈,这种对父亲的关怀之情真是难能可贵!以今日的医疗技术水平,这些事已不用为子女者亲力亲为去效仿了,但拓跋宏为父吸吮毒痈的精神境界正是我们当代人孝敬父母应该学习的典范。

◎史海撷英

传位的疑惑

献文帝拓跋弘是北魏王朝的一个特殊皇帝,在其短暂的政治生涯中,既富有喜剧色彩,又充满着悲剧情调。他文武全才,12岁继位就显露出了超人的才能和魄力。他整顿内政,增强国力,四出征讨,致力于统一,俨然一副英明君主大有作为的架势。但是,在亲政五年以后,正当其统治事业进展顺利之际,他却突然将皇位让给了五岁的太子拓跋宏。

对拓跋弘的这种异常举动,《魏书·显祖纪》和《北史·魏本纪》的解释是,拓跋弘热衷于老庄、佛图之学,因此看破红尘,“雅薄时务,常有遗世之心”,想抛开政务纷繁的皇位去过清静优雅的生活。而《魏书·天象志》却说:“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这两种说法,究竟孰是孰非呢?

◎文苑拾萃

汉 服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黄庭坚亲涤溺器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孝经》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洪州分宁县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汴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宋朝时,有一位名人叫黄庭坚,表字鲁直,别号山谷,还有个别号叫“双井老人”。

黄庭坚自幼孝顺父母。对于奉养父母之事,无论大小,他都会认真努力做好,从来没有推辞拒绝过。黄庭坚从小也十分勤奋好学,23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元祐年间,他又做了太史官。黄庭坚一生不仅为官服务朝廷,造福天下百姓,而且还专心致力道德学问,更以非凡的文学艺术造诣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作品。

黄庭坚做太史官时,公务十分繁忙。虽然家里也有仆人,而他却不辞劳苦,依旧亲自来照顾母亲的生活点滴,从不懈怠。每天忙完公事回来,他一定会亲自陪在母亲的身边,以便时时感受母亲各方面的身心需要,并且亲力亲为地精心侍候着母亲,事事都力争达到母亲欢喜满意。

母亲有特别爱讲卫生的习惯,那时房子里没有卫生间,所以人们为了夜里方便如厕,通常都准备一个应急的便桶。黄庭坚为了保证让年迈的母亲身心安稳,避免因为仆人的卫生清洁达不到母亲的满意,母亲心生烦恼,他就坚持每天亲自为母亲刷洗便桶,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

黄庭坚的做法曾引起了一些人的好奇和不理解。有一次,有人问黄庭坚:“您身为高贵的朝廷命官,又有那么多的仆人,为什么要亲自来做这些杂细的事务,甚至还亲手刷洗母亲便桶,做这样卑贱的事情呢?”

黄庭坚回答说:“孝敬父母是我的本分事,同自己的身份地位没有任何关系,怎能让仆人去代劳呢?再说孝敬父母的事情是出自一个人对父母至诚感恩的天性,又怎么会有高贵与卑贱的分别呢?”

黄庭坚用至诚的孝心及中肯敦厚的品行,向世人无声地彰显着道德高尚的人的德行风范,在潜移默化之中也在影响着后人。

◎故事感悟

黄庭坚能够效法古圣先贤的德行,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做到恪尽子道,至诚奉养父母,相信今天的我们同样能够曲承亲意,力行孝道,为父母创造一个安康幸福的晚年。

◎史海撷英

两宋文化成就

两宋时期,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推动之下,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两宋的科技成就不仅成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高峰,而且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也居于领先地位。别的且不说,就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其中的三项——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就是在两宋时期完成或开始应用的。讲到两宋科学技术时,人们还常常提到沈括及他的《梦溪笔谈》。如李约瑟博士把沈括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他的《梦溪笔谈》则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饱含孝心的泉水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大学》

清朝安徽省泾县有个做竹器的工人,叫泮周岱,是个有名的孝子。

他年轻时和父亲同在一个竹器厂做工,手工业工厂里的活有轻有重。每天领活时,他都把父亲领来的重活自己拿来干,轻活留给父亲去做。

一次,父亲干活扎伤了脚,但工厂主非让去上工,说不能干重活还可干些轻活。泮周岱就背着父亲去上工,往返走十来里路,到了工厂已筋疲力尽了,还得马不停蹄地去领活来做,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但他从不叫一声累,一直背到父亲的脚能走路了为止。

父亲年纪大了,工厂主就把他辞掉了,全家只靠泮周岱一个人在竹器厂挣钱来维持生活。他拼命地干活,尽全力多挣些钱,好让父母安度晚年。

竹器厂主人为了让工人多干些活,有时拿出酒肉来犒劳工人。泮周岱总是舍不得吃,把自己应得的那份全都带回家去给父母吃。开始,工人们看他把酒肉包起来带走都议论纷纷,有的说他小气,有的说他不合群,不够朋友。后来,当人们发现是他带回家去孝敬双亲的时候,就都理解了,有时还让他多带一些。工厂主听说了,也拍着泮周岱的肩膀说:“泮周岱,你是个孝子,好样的。我今后不会亏待你的。”

家里平常吃饭,他总是让父母先吃,然后自己才吃。遇到粮食紧缺时,他总是先让父母吃好,自己经常吃糠咽菜,省下粮食,供养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