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孝:孝敬父母
20081100000017

第17章 关爱父母双亲甚于关爱自己(5)

1955年,普查队伍开往第一线。在几年里,就找到了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1958年6月,喜讯传来:规模大、产量高的大庆油田被探明。地质部立即把队伍转移到渤海湾和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以后,大港油田、胜利油田等油田相继建成。地质部又转移到其他的平原、盆地和浅海海域继续作战。

1964年12月,周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李四光的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

◎文苑拾萃

地质力学

地质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其起因的学科。地质力学在中国是由李四光创立的。1926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提出“大陆车阀说”。1929年李四光发表《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型式及其对大陆运动问题的意义》一文,概括了不同类型构造的特殊本质,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为地质力学奠定了基础。20世纪40年代初,李四光正式提出地质力学这个名词。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国的地质工作和研究中得到较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郭沫若为治母病寻找芭蕉花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

郭沫若(1892—1978年),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分别叫“沫水”和“若水”)、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共产党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人物之一。

郭沫若是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不仅从小就勤于学习,勇于探索,而且十分孝顺自己的母亲。

他的母亲由于劳累过度,身体非常虚弱,每年初秋总要晕倒一回。当时四川农村称这种病为“晕病”。

郭沫若5岁那年,母亲的晕病又犯了,躺在床呻吟呕吐,不仅不能吃饭,有时甚至连水都不能喝。郭沫若非常着急,他琢磨怎么才能治好母亲的病呢?

偶然一个机会,他听大人们说:“芭蕉花是治晕病的良药。”可是芭蕉在四川很不容易开花,很难买到,即使能买到,价钱也很贵。一朵芭蕉花至少要花上两只肥鸡的价钱。他心里暗想:“我要是能找到一朵芭蕉花,治好母亲的病,那该多好啊?”于是他决定出去找芭蕉花回来给母亲治病。

一天,天刚蒙蒙亮,郭沫若就悄悄穿上衣服,独自一人步行了好几里路,来到一片丛林里寻找芭蕉花。他找呀找呀,手被划破了,脚被扎破了,但他全然不顾,仍然细心地找。忽然,他惊喜地发现在右前方不远处有一朵黄色的大芭蕉花,好看极了。他急忙跑过去,小心翼翼地摘下芭蕉花,急匆匆地赶回家。他边跑边想:这下好了,娘的病有治了。

郭沫若赶到家后,手捧着芭蕉花,连蹦带跳地跑到母亲床头,高兴地对母亲说:“娘——娘,你看,芭蕉花!”

“芭蕉花?快拿给我看看,你是从哪里弄来的?”母亲听后半信半疑地问。

“我是从后山丛林里找到的。”郭沫若高兴地回答。

母亲上下打量了儿子一番,一把拉过郭沫若,摸着他的脑袋,激动地说:“好孩子,你这么小就知道心疼娘,娘的病这下真有治了。”

正在他家探望他娘的几位乡亲都齐声夸奖郭沫若是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

◎故事感悟

幼时寻药治母病,中年著文忆母恩。文坛巨匠虽已逝,敬老美德传后人。郭老的这种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后人。当然,我们不一定在父母在病的时候才去找花寻药,在节假日、在二老的生日等喜庆的日子,也不妨为父母送上几朵鲜花让父母感受到子女的惦念和关怀!

◎史海撷英

五四运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合约”上签字,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从而激起爱国青年们的“五四运动”。

◎文苑拾萃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即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的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许艳梅体谅父母

◎孝道贵在心中孝,孝亲亲责莫回言——《百孝经》

许艳梅是中国优秀的跳水运动员。她从13岁第一次参加中德国际比赛夺得金牌后,跳水运动成绩不断提高,先后于1985年获得第五届世界分龄赛冠军、1986年三十一届国际跳水赛冠军、第十届亚运会亚军、1987年第五届世界杯跳水赛女单和团体两项冠军、第六届全运会冠军。1988年9月18日,在汉城第二十四届奥运会上,她一举夺得女子跳台跳水冠军,为祖国摘下该届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

许艳梅家庭比较困难,父母工资加起来还不足百元。这点微薄的工资除维持一家6口人的生活外,还要补贴乡下的奶奶。许艳梅10岁进省体工队,开始学习跳水。同队小伙伴都比她家生活条件优裕,漂亮的新衣服一套又一套,零食也不间断。许艳梅非常体谅父母,体谅家中困难,从不向家里要这要那。每当队友吃点心、糖果、展示新衣服时,她总是低着头,默默做自己的事。她心里暗下决心:“我家困难,不能与人比吃比穿,我要在训练中较量!”

每逢假日,队友们成群结队乘车回家,而许艳梅却总是一个人走回家去。一次,她半路上碰见了教练,教练惊奇地问她:“你怎么不乘车呀?”许艳梅微微一笑,说:“我不愿意坐车,太挤了,走着舒服。”教练哪里知道她心中的秘密——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父母,为家庭。

还有一年冬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队友们都穿上厚厚的棉大衣,回到温暖的家,只有许艳梅衣着单薄地站在校门口等候前来接她的爸爸。迟到的爸爸见女儿衣服上落满了雪,心疼地替她拍打着……

许艳梅回到家,发现爸爸抽起大烟斗,便好奇地问:“爸爸,您怎么抽这个?”爸爸面带难色地说:“唉,卷烟太贵了,这叫黄烟,比起卷烟便宜多了。”

许艳梅返校了。一天,爸爸发现烟丝包鼓鼓的,打开一看,原来是捏成卷的一角钱的钞票塞在里边。这是艳梅平时积攒起来的零花钱,今日一并偷偷给了父亲。

要知道,父亲为了不让女儿过分委屈,每月都给她几角钱零花,没想到,就连这几角钱她也不舍得花掉,还孝敬给了父亲。

◎故事感悟

许艳梅小小年纪就能体谅父母维持家庭的不易,为家庭减少负担,而且还有一颗对父母真挚的孝心,这是值得我们广大青少年学习的。

◎史海撷英

星耀汉城

1988年,许艳梅一举获得第二十四届奥运会女子跳台跳水冠军,不仅为中国代表团赢得该届奥运会的首枚金牌,也使自己成为享誉世界的“空中飞人”。

该届奥运盛会的第二天——9月18日,17岁的许艳梅和队友陈晓丹一起参加10米跳台决赛。决赛集中了世界最优秀的12名选手。

在前四个规定动作的较量中,美国老将米切尔显得十分老到,一路保持领先。14岁的陈晓丹发挥失常,仅名列第四。许艳梅基本发挥了水平,虽然个别动作质量不高,还是以第二名的身份进入自选动作角逐。

自选动作同样比四个动作。许艳梅调整心态,第一个动作便完成得潇洒优美,获得满场喝彩,一下将米切尔甩在身后。米切尔奋起直追,第二、三个动作逐渐缩小了差距。

此时跳水比赛只剩下最后一轮。暂居第一的中国17岁选手许艳梅只比美国跳台名将米切尔高0.27分,而在预赛中许艳梅只获得第三名,位于米切尔之后。牵动心弦的最后一跳开始了,许艳梅放下手中为放松一下情绪而阅读的书,走上跳台,起跳、翻腾、入水,像一颗流星在空中划过,动作舒展、优美、准确。“68.78分”!她在关键的最后一跳,没有重犯汉城亚运会的错误,尽管许多美国观众摇着小旗,为米切尔欢呼、鼓掌,但许艳梅凭自己的实力,在全世界观众面前展现了漂亮的一跳。许艳梅获得了金牌。这是在汉城奥运会开幕的第二天,为中国代表团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文苑拾萃

“样板戏”

样板戏,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流行于中国的八个文艺作品,其产生和发展与中央文革小组的领导和推动有直接关系,并对当时的文艺创作风格有很大影响,产生了一批和样板戏风格接近的样板作品。由于当时其他文艺作品被限制传播,所以样板戏和样板作品是当时中国人的主要精神食粮。

“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1967年5月31日的评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而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后来陆续出现的京剧《平原作战》、《龙江颂》等9部作品,不在“样板戏”之列,而被称为“样板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