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法:遵纪守法
20081300000014

第14章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

隋文帝杨坚登基后,废除了不合时宜的北周六官(天、地、春、秋、冬、夏)制。北周的官僚体制基本上是效仿原来西周时期的《周官》(即《周礼》)的形式,很原始、混乱。六官制称谓复杂,职掌不明,办事效率低下。杨坚恢复了汉魏时期的体制,基本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掌握政权的是五省,即内侍省、秘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和尚书省。内侍省、秘书省在国家政务中不起重要作用。内侍省是宫廷的宦官机构,管理宫中事务;秘书省掌管书籍历法,事务较少。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都是最高政务机构。以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为长官,行使宰相职能,辅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内史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这就是后来被唐朝继承的三省制。

◎文苑拾萃

输籍定样

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采纳高颎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高低,重新规定应纳税额,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豪强地主占有劳动人口,造成税负不合理现象。隋朝通过推行“输籍法”,使大量不承担国家赋役的隐藏户口从豪强之家分离出来,成为国家编户,输税供役,为国家起到了扩充税源、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

狄仁杰廉明断案

◎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欧阳修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汉族。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区)人,唐(武周)时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当政时期为宰相。

唐高宗李治在位时,任用过一名著名的法官,他就是山西太原人狄仁杰。狄仁杰一向以刚毅正直、执法严明和廉正无私而著称。在他任法官期间,一年里曾处理积压案件一万七千多件,因办事公正,人人信服。

有一次,守卫唐太宗昭陵的几个飞骑军校尉在当地依仗权势,任意欺凌百姓,抢劫钱财,侮辱老人,打骂儿童。当地老百姓对此气愤万分,可是又拿他们没办法,因此每当这批人出来,百姓都唯恐躲避不及。这件事不久就传到了驻守在当地的将军中郎将权善才那里。权善才可气坏了,马上下令把这几个人抓起来,痛打了他们一顿,又狠狠地教训了他们一番。从此,这几个人对权善才怀恨在心,总想找机会报复。

正巧有一天,权善才在驻地的山边伐树,没留意误砍了昭陵的几棵柏树。得知了这件事,这伙人乐坏了,心想机会终于来了。于是,他们马上把这事加油添醋地报告给了唐高宗。唐高宗听后大怒,心想,竟敢有人砍自己父亲陵墓上的树。他马上找来狄仁杰,对这位大法官怒气冲冲地说:“马上给我把砍树的人抓起来,格杀勿论!”还点名首先要处死权善才。

狄仁杰刚接到这个案子也很吃惊,马上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经过人证物证的反复核实,狄仁杰认为,权善才确实是误砍了树,按照法律,应该免官,但还没到杀头的程度。很快,狄仁杰就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和根据法律对权善才的处理意见告诉了唐高宗。高宗本以为权善才已被处死,没想到狄仁杰这么办案,所以没等狄仁杰讲完话就勃然大怒,厉声斥责说:“权善才胆大包天,竟然砍了皇陵上的树。这是目无皇权,大逆不道,我岂能容他?如果不处死他,我不是要承担不孝的罪名吗?”

狄仁杰受到高宗的呵斥,看到皇帝震怒,心里一阵紧张,头上的汗都要下来了。可是他并没有被吓倒,又接着说道:“朝廷的法律是陛下您制定的,作为臣子,我有责任维护法律。如果陛下您杀了权善才,就破坏了自己制定的法律,那么其他人再违反了法律该怎么办呢?所以,我不能执行您的命令杀死权善才。”

这时,在朝的文武百官看到皇帝发这么大的火,狄仁杰还敢振振有词地辩解,都为他捏了一把汗,真怕他触怒了高宗,引来杀身之祸,所以纷纷示意他不要再说了。可是狄仁杰并没有停止,又继续说:“当初汉文帝时,曾有人盗窃高祖庙中的玉环,文帝要治以诛灭九族之罪,廷尉张释之当面诤谏。最后汉文帝采纳了张释之的建议,处以盗窃犯以弃市之罪,而没有诛连其他族人。如今陛下不采纳臣的建议,臣即使死了,也羞于在九泉之下与张释之相见。再说,法律是天下人的法律,是广大老百姓依据的行为准则,没犯死罪的人被您处死的话,那不是失信于民吗?要是有人盗了皇陵上的土,陛下用什么办法来加以重罚呢?我之所以不敢奉行您的旨意去杀权善才,是不想使您蒙受不道德的恶名啊!”

听完狄仁杰这番语重心长的劝谏,唐高宗半天没说出话来。沉思了一会儿,高宗的怒气也渐渐消了。仔细回味狄仁杰的话,高宗终于领悟了其中的道理,于是便收回了成命,依法免除了权善才的死刑。这件事在朝廷内外引起了震动,大家都佩服狄仁杰临危不惧、舍身护法的行为,对唐高宗能听从正确的建议,改变初衷的胸怀也纷纷赞扬。通过这件事,唐高宗更喜欢狄仁杰了,还授予他侍御史的官职。

◎故事感悟

狄仁杰清廉刚正不仅表现为自己守法,不奢侈腐败,还表现为在当一些权势要违反法律做出错事时,敢于挺身而出,不畏强权,维护法律的尊严。本故事中的狄仁杰就是这样一位清廉刚正、秉直不阿的千古名臣。

文苑拾萃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指我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简称“王杨卢骆”。

刘仁瞻依法斩子

◎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朱熹

刘仁瞻(900—957年),字守惠。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五代十国南唐大臣。他以骁勇名于当世。曾任吴右监门卫将军。历任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袁州(今湖南省宜春市)刺史。他治军严明,将士听命。李璟袭位后,使掌亲军。在任寿州(今安徽省寿县)节度使时,适后周来攻,他坚强固守,终因营田副使孙羽等献城,而自己又重病在身,不得已而降。

自古以来,法与情、公与私纠缠在一起,因而徇情枉法、徇私枉法的事特别多,所以,不徇私情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品德。

隋朝时,朝廷准备选拔一位有才能的人任华阴长吏,丞相杨素推荐荣毗担任此职。杨素的田地住宅多在华阴,他的手下放纵恣肆,荣毗一概不饶。杨素对荣毗发牢骚:“我举荐你,正好用来惩罚我自己。”这是个执法不徇私情的例子。

下面要说的,是南唐时候的一件事儿,执法的对象是自己的儿子,给的处分是腰斩,这种大义灭亲的举动就更难做到了。

一次,南唐的寿春城被后周的军队围攻,时间已长达一年。城虽未破,但城内的粮食已经吃完,困守孤城,和等死一样。于是,守城将领刘仁瞻请求上级准许让另一将军边镐守城,自己率队出城,与后周军队决一死战。

这个建议被齐王李景达否定了,还把刘仁瞻臭骂了一顿,刘仁瞻气得病倒了。

刘仁瞻的小儿子刘崇谏见父亲受了委屈,也非常生气,他在夜里划了条小船要去淮北投敌。不巧,半路上被一名小军官抓住,送了回来。

刘仁瞻一听此事,更是气得七窍生烟,为明军纪,下令腰斩自己的小儿子。

刘仁瞻治军很严,没有人敢求情。只有监军周廷构在中门大哭,恳求不要杀刘崇谏。刘仁瞻置之不理。周廷构又派人向刘夫人求救,刘夫人说:“我们做父母的对小儿子崇谏不是不爱惜,但是执掌军法就不能徇私情。如果饶恕了崇谏,那就对不起国家和百姓了,我和刘将军还有何脸面再见将士们呢?”

就这样,刘仁瞻忍痛杀了自己的小儿子,将士们无不感动得流泪。

◎故事感悟

治军打仗如果没有铁的纪律,即使有百万之众,也只相当于一盘散沙。所谓“军令如山”,刘仁瞻就是深刻地认识到了该问题的重要性,于是忍痛杀掉了自己的儿子,一举将法不容情诠释到了极致,其精神感动着后人。

◎史海撷英

周世宗与刘仁瞻

显德二年(955年),周世宗亲征南唐,战略目标是夺取南唐在淮南的领土,将其势力赶到长江以南。周军首先进攻寿州(今安徽寿县),守将乃五代名将刘仁瞻,周军始终无法攻克。周世宗派人招降刘仁瞻,刘仁瞻坚决固守不降。但南唐援军却很不争气,均被周军击败。

南唐的援军都被打败,寿州成为孤城,但刘仁瞻坚守不让,周世宗也亲临一线指挥。刘仁瞻见到周世宗伞盖,挽起强弓射去,射到周世宗面前仅数步。左右连忙请周世宗退避,但周世宗毫不畏惧,竟然移步到刚才刘仁瞻射中处大喊道:“刘将军,刚才您没射中,现在我站近一点儿,请再射!”刘仁瞻也不客气,再一箭射去,竟然又只差数步!周世宗大笑道:“刘将军请继续射,箭射完了朕再给您送!”刘仁瞻大惊道:“难道他果然是真命天子?看来此城必破,我只有以死报国了!”说罢掷弓于地,仰天长啸。虽然刘仁瞻已经明白天下大势已不属南唐,但仍然忠于职守,周军始终无法攻克寿州。

◎文苑拾萃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欧阳修(1007—1072)。

在已有了薛居正等主编的五代史以后,欧阳修为什么独出心裁,重又编出一部体例和写法不一样的新的五代史呢?《宋史·欧阳修传》中对此作了简约的说明:“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所谓“自撰”,是说这部史书不是奉朝廷之意,而是私家所撰。而“《春秋》遗旨”即《春秋》笔法。欧阳修自己说:“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他作史的目的,正是为了抨击这些他认为没有“廉耻”的现象,达到孔子所说的“《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的目的。

包公依律处置亲娘舅

◎凡事不可轻疑,惟断狱不可不疑。——吕坤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出身于官僚家庭。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他建议朝廷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做清官的化身——包青天。在民间信仰中,包公是阴间的审判官之一。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包公出生在庐州合肥县(在今安徽合肥市)一个官僚家里。父亲包令仪,字肃之,官居朝散大夫、虞部员外郎,负责管理皇帝的林苑。

包公从小不讲究吃穿,严遵父教,刻苦读书。他虽在乡试中名列前茅,但不骄不懈,谦虚谨慎,受到师友们的赞扬。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公辞别年老多病的父母,到京师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考中进士。

考中进士后,包公曾在朝中做官,也曾做过几任地方官。后来,包公被调往庐州(今安徽合肥市)担任知州。

包公听说要回故乡了,心里十分高兴。他急忙交代完公务,就和夫人董氏、老家人包兴等一起回庐州上任去了。

刚一到庐州,包公的亲戚朋友和乡亲们就都来看望他,包公一一接待了他们。

老百姓听说包公做了庐州知州,无不额手相庆。他们想:“救星来了,这下可好了,总算有了为民做主的父母官了。那些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再也不敢欺侮我们了。”

包公上任不久,就听说庐州府衙所处的合肥县告状的比以前猛增,感到很奇怪,于是便到合肥县衙去了解情况。

包公到了合肥县衙,亲自审阅老百姓的诉状,发现有告他亲友的,尤其是告他舅舅的特别多。诉状上说他舅舅联络乡绅,抢占民田,横行乡里,欺压百姓,使百姓不得安居乐业。

包公看过之后非常气愤,问县令道:“这些案件你为何不审理?”

县令见是告包公舅舅的案件,便说:“那些告状的都是无理取闹,我已经命人把他们打回去,现在再也没人来告了。”

包公把脸一沉,问道:“你怎么知道他们是无理取闹呢?你凭什么随便打人?”

县令一时摸不清包公心里是怎么想的,就说:“包大人在这里当知州,他们专告大人的舅舅,岂不是无理取闹?”

包公问道:“我舅舅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可是事实?”

县令想:“做官的哪有不护着自己亲人的?”于是笑着对包公说:“包大人,这事下官尚不清楚。不过,即使是真的,为了大人的面子,下官也不敢……”

包公把眼一瞪,满脸怒容,命令道:“你身为县令,就应该为民做主,可你却不察明案情就责打告状的百姓。你这样做,按理应该撤职查办。念你是初犯,我今天暂且饶了你。不过,这些案件一定要抓紧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