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利:利用厚生
20081500000014

第14章 历代名商巨贾(3)

1895年冬,张謇开始招商集股,筹办大生纱厂。但当时拘泥守旧之风和洋纱倾销的现实,许多人对投资建厂存有戒心,不敢贸然入股。1895年冬至1899年春,整整用了四年时间,张謇奔走于南京、湖北、通州、上海等地,“谒官绅富户”,“冀得巨资”。但,“诋者十之五六,惜者其二三,赞者一,助者乃不及一”。而且,人们一听说集股办厂,往往讥嘲相加,“推三阻四”。好不容易请动了潘华、郭勋等六人组成筹办纱厂之董事会,经过会商,决定厂为商办,共集股金60万两,可不到半年,竟有两人毁约而去,使张謇在迈向实业救国路途的起步之始便罩上了阴影。但他没有却步,又溯江西上武昌,乞援于张之洞,又返南京求救于刘坤一,“下为商苦,上为官磨”,纱厂终于建成投产。通过他的努力,至1913年已获净利约540万两,发展成为拥有资本200万两,纱锭6.7万枚的大厂。大生纱厂的开工,使原用洋纱的南通各厂皆改用大生的棉纱,棉花也由外销转为供应国内纱厂,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抵制外货”、“收回外权”的作用。

从经营管理的角度看,中国近代企业家大都着眼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来确定投资目标。张謇认为,中国发展实业必须棉、铁两业为中心,即所谓“棉铁主义”。他指出,振兴实业必须有重点、有标的。“无的,则备多而力分;无的,则地广而势涣”。他说:要救穷致富只有办实业,但办实业又不能“一时并举”,这就需要研究中国“今日如何致穷,他日如何富之业”,这就是“最适于中国普遍穿着”的棉纺业。因此,张謇从兴办大生纱厂开始了办实业的道路。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之初,就仔细周密地观察、研究了江苏南通的地理环境,以谋求有利的投资环境。他说:“该厂之所,必度厂之四面生货所产,浮于厂之所需大半;熟货所行,浮于厂之所产小半。人乃不竭,出乃不噎。”即:投资之地必为原料产地,而且原料供应能提出厂里生产所需数量;必为产品销售市场,且对产品需求超过本厂产品的供应量。同时,要避免同业竞争。因此,张謇选择棉产富冠江南、质超亚洲、棉纱“销路特旺”的南通地区,创办了当地第一家机器纺纱厂。而且,又集股创设了通海垦牧公司,植棉十一万株,建立起新的原料基地,为纺纱厂的发展准备了原料来源。

在大生纱厂的发展过程中,张謇还注意讲求经营谋略,改善经营管理,调动有利因素,发挥最大潜力,以期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南通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1909年,张謇创办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因地处吴淞,曾一度称“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改组为上海航务学院。1953年,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也就是今天的大连海事大学。1912年,张謇在老西门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13年全校迁往吴淞,故称“吴淞水产专科学校”,是今天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1917年,在张謇支持下,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的前身)在吴淞复校。1921年,上海商科大学在上海成立。后扩展为国立东南大学,张謇是国立东南大学主要创建人之一。以师范学校的测绘、蚕桑等科发展成为十几所职业学校,其中以纺织、农业、医学三校成绩显著,以后各自扩充为专科学校,1924年合并为南通大学。与近代南通大学有着同源血脉关系的高校还有东华大学、江苏农学院(后并入扬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后并入苏州大学)等。中国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一部分系科迁入扬州,(还创办成立扬州师范学院)。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校。

光绪三十一年(1905),张謇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15年建立了军山气象台。此外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盲哑学校等。

◎故事感悟

从状元到实业家的张謇,为了实现“实业救国”的主张,亲自从事实业活动,充分体现了实业家笃功务实、理财求富的苦干精神。在办实业的同时,他还注重教育,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人才!

◎史海撷英

实业救国

19世纪末,以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为代表,在国内掀起了一场以创办实业救国救民的运动。以张謇等实业家为代表,在国内大力创办企业、工厂、学校等。20世纪初,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获得了初步发展,同时帝国主义国家在清朝廷卖国政策帮助下,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主权,民族灾难空前严重,这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也日趋高涨。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步发展,提高了资产阶级人物投资办新式工商业的兴趣。帝国主义的猖狂殖民掠夺,激起广大人民爱国救亡的义愤,资产阶级也感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更加致命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以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掠夺为号召的实业救国论,成了一个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又具有广泛影响的主张。

但是,他们在宣扬这一主张的同时,却否定采取革命手段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的必要性,所以也导致后来实业救国梦想的破灭。

◎文苑拾萃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或江南制造总局,又称作上海机器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军事生产机构,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也是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为后来江南造船厂的前身。

纯碱工业的创始人范旭东

◎事业的真正基础是人才。──范旭东

范旭东(1883—1945),杰出的化工实业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他创办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永利化学公司碱厂,突破了外国公司的垄断,与侯德榜等成功地解决了制碱过程中一系列化学工艺与工程技术问题。20世纪30年代,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座生产合成氨的联合企业──永利化学公司錏厂。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范旭东幼年丧父,随母谢氏和兄长范源濂到长沙定居,生活十分贫困。曾一度投身保节堂,靠这个“慈善事业”机构供养度日,这在范旭东幼小心灵中种下了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思想根苗。范源濂曾与蔡锷同时就学于梁启超主讲的时务学堂。因学习勤奋,深受梁启超爱护,得以兼理学堂事务,半工半读,以赡养老母和培育幼弟读书。

范旭东在兄长帮助下,东渡日本留学,191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理科化学系。他潜心学习,与日本同学同住、同食、同学习,对日本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感受很深,也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和勤奋学习的精神。他看到日本发展快,以强凌弱,先后战胜中国和帝俄后,更加痛恨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向往祖国富强,常以艰苦卓绝、勤劳勇敢的作风要求自己,身体力行。

范旭东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专科助教。1911年回国,在北洋政府北京铸币厂负责化验分析,但由于不满当时官场的腐败,两个月后辞去了工作。不久,被派赴西欧考察英、法、德、比等国的制盐及制碱工业,收获很大。

回国后,范旭东历尽艰辛,于1914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在此基础上,范旭东为实现实业救国和发展化学工业的愿望,又着手制碱工业,于1917年开始创建永利碱厂。碱厂开工之初,生产很不正常,在侯德榜等一批技术骨干的努力下,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于1926年实现了正常运转,生产出优质纯碱。

为了进一步发展盐业,范旭东于1926年至1927年,又先后在青岛开办永裕盐业公司,在汉口开办信孚盐业运销公司。在永利碱厂略有盈余后,范旭东于1933年12月着手创办永利南京硫酸厂。该厂于1934年7月在南京长江北岸六合县境内的卸甲甸动工,1937年2月5日生产出我国第一批硫酸铵产品。抗战期间,范旭东继续在大后方创办实业。1938年7月,在四川自流井开办了久大自流井盐厂。同时,又在四川犍为县五通桥开办永利川厂。在办厂过程中,范旭东积极支持侯德榜等人革新苏尔维制碱工艺,于1943年成功研究开发了联合制碱新工艺。

范旭东在创办实业的同时,积极提倡科学救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积极参与和支持科学研究工作。

早在1922年,他就创办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把久大、永利两公司给他的酬金用作该社的科研经费。这是我国第一家专门的化工科研机构,也是他自喻为毕生创办的第三件大事业。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前身为久大塘沽盐厂的化验室,开始主要利用精制食盐余下的卤水制取硫代硫酸钠,以及生产咸味刷牙水和漱口水等,后来又利用永利碱厂的副产品生产碳酸钙、碳酸镁。它出产的明星牌牙膏(也带有盐分),在抗战前后一个时期内独步市场,风行一时。

范旭东创设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宗旨和目的,不仅为本企业的生产服务,解决制盐和制碱中的一些科研问题,而且培养造就了一批化工科技人才,为振兴我国的化学工业服务。他曾提出:“黄海应该是我们的神经中枢。它不属于永、久两公司,而是与永、久两公司平行独立的化工研究机关。”他聘请并全力支持获美国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的孙学悟主持社务。范旭东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孙学悟和全社员工的不懈努力,黄海开创了我国无机应用化学、有机应用化学及细菌化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写下了化工科研史上光辉的一页。

抗日战争胜利后,范旭东正准备派员分赴久大、永利、永裕等厂接收原有财产之时,突然身患急性肝炎,经医治无效,于1945年10月4日与世长辞。

◎故事感悟

范旭东始终本着“以能为社会服务为最大光荣”的信条,开办实业,填补中国产业空白,努力研发,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是近代中国制碱工业的第一人。

◎史海撷英

陪都重庆

1937年10月29日,在淞沪会战失利、南京喋血之际,蒋介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发表《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讲话,明确强调,迁都重庆,首先粉碎了日军胁迫中国在南京订城下之盟的图谋,粉碎其速战速决以屈服中国的迷梦,同时表明中国移都抗战到底,建立抗战大后方,坚持持久抗战的大战略立场。

1937年11月17日凌晨,在严密的保安措施和新闻封锁下,年逾古稀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一千余名官员,携带中华民国印信旗幡,穿过挹江门,撤离南京,首途重庆。三日后,林森一行抵达武汉,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

中国共产党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和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的机关报《新华日报》移驻重庆。

根据国民政府行政院“厂矿内迁”决议,来自华北、上海、济南、南京、长沙、武汉等地的钢铁、机械等关乎战时军需民用的一千三百余家工业企业辗转迁渝,拉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史上规模空前、意义深远的“工业西迁”的序幕,重庆因之被誉为“中国战时工业之家”。

南京中央大学、中央广播电台、中央日报等中国著名高等学校、新闻出版机构和文化艺术团体相继移设重庆,成千上万名教授、学者、专家、诗人、记者、科学家、艺术家和几十万流亡学生转移重庆。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美、苏、英、法、加、新、澳等三十余国驻华使领馆移驻重庆,塔斯社、路透社、合众社、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世界著名通讯社、报社以及几十个反法西斯反战国际机构、团体也先后在重庆派驻机构。重庆成为独撑东亚战局的国际外交舞台。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八年半期间,重庆同美国的华盛顿、英国的伦敦、苏联的莫斯科一起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一直持续到光复。

◎文苑拾萃

食用碱

食用碱是指有别于工业用碱的纯碱(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和小苏打(碳酸氢钠,化学式为NaHCO3),小苏打是由纯碱的溶液或结晶吸收二氧化碳之后的制成品,二者本质上没有区别。所以,食用碱在有些地方也被称作小苏打(粉末状)。食用碱呈固体状态,圆形,色洁白,易溶于水。食碱并不是一种常用调味品,它只是一种食品疏松剂和肉类嫩化剂,能使干货原料迅速涨发,软化纤维,去除发面团的酸味,适当使用可为食品带来极佳的色、香、味、形,以增进人们的食欲。食碱大量应用于食品加工上,如面条、面包、馒头等。

从洋买办到洋务派买办

◎不求当大官,只求办大事。——唐廷枢

唐廷枢(1832—1892),号景星,亦作镜心,出生于广东省珠海市唐家镇唐家村。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洋行买办,又是清末洋务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的一生,对创办近代民族实业、推动民族经济发展,做过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