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达:通达明理
20081600000011

第11章 淡泊名利,达人之性(2)

《韩诗外传》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闵子骞是孔子的学生,刚到孔子门下时,他面黄肌瘦,面色苍白、黯淡,神情萎靡,没有给别人留下什么好印象。可是没过多长时间,别人再见到他时几乎认不出他了。只见他脸色红润,容光焕发,气宇轩昂,成了一个仪表堂堂的男子汉。

子贡很奇怪,问是什么缘故。闵子骞毫不保留地回答说:“我出身贫贱,是个乡里人,刚到老师门下,老师教导我,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学好礼仪,我听了以后内心非常向往这种精神境界。但出门看见王公贵族装饰华丽的车子,威武严整的仪仗队,对他们的富豪生活又非常向往。这样,两种思想在内心斗争,心情一直很不平静,吃不好,睡不着,所以面黄肌瘦。现在经过老师高尚道德的熏陶,再加上兄长们的耐心帮助,我专注诗书,学习做人之道,懂得了应该追求什么,抛弃什么。现在我外出,再看见达官贵人装饰华丽的车子,威武严整的仪仗队,就如同看见粪土一样了。我心境平和,觉出了人生的快乐,再也没什么烦恼忧愁了,所以自然就容光焕发了。”

◎故事感悟

闵子骞面对道义与享乐时内心的矛盾、痛苦,战胜享乐诱惑的过程,是一个在外力的帮助下通过自我修养、提高自我道德境界的过程。他面对考验时真实的内心感受,也是对后学有所裨益的宝贵经验。一旦战胜享乐诱惑,明白去就之理,道义便如同营养丰富的物质,滋养着人的身心,使人焕发出生命活力。他用亲身的体验阐明了不断战胜外在诱惑、提高自身道德境界的重要性。

◎史海撷英

闵子骞感后母

闵子骞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丝绵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冬衣。一天,父亲出门,闵子骞牵车时因寒冷打战,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子骞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子骞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文苑拾萃

读书佐酒

(元)陆友仁

苏子美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庄子超然物外

◎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王符

庄子(约前3—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为《庄子》,道家尊称为《南华经》,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当时的社会名流,但生活却极为朴素。

有一次,他穿着一身打着补丁的粗布衣裳和一双用麻绳拴在脚上的草鞋去见魏王。魏王很奇怪地问:“先生,您怎么这样狼狈?”庄周说:“我只是穷,并不是狼狈。一个人的道德不行,才叫狼狈;而破衣草鞋,只是穷而已。我是生不逢时啊!”

庄周可以不穷,但他不想自命高洁,更不想混迹于那帮势利小人之中,依靠阿谀奉迎、为虎作伥来换取荣华富贵。

有一次,一位叫曹商的人,因为替宋王跑腿去了一趟秦国,得到了100辆车的犒赏。他得意洋洋地来找庄子,嘲笑道:“我曹商缺的,是像您一样在陋巷危房之中,困窘不堪,面有菜色;我擅长的,是开悟君王,一下子就得到了100辆车。您呢?”

庄子看了看这位昔日的学友今日的显贵,说:“秦王有病,招医生来治,能使毒疮溃散的奖一辆车;愿意为他舔痔疮的,奖五辆。治的方法越卑下,得到的车就越多。你就是舔痔疮的那位吗?怎么得到这么多的车呢?赶紧出去,不要污染了我的房子!”

不久楚王的使者来了。这次他们不是来嘲笑庄子,而是拿了重礼来聘他为楚相。这时庄子正在濮水边钓鱼,但不是像姜太公那样垂而不钓,专等君王来请他。

听完了使者们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诱,庄子依然持竿凭钓,根本没有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死时已有三千多岁了,被盛在竹篮里,盖着麻巾,当做珍贵的物品安放在宗庙的大堂之上。你们说,这只龟是想死而留骨,为人珍藏呢,还是愿意活着,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曳尾而游呢?”

“当然愿意在水里活着了。”使者们说。

“好,你们走吧!我宁愿在混水中生活一生,也不愿被名利尊荣所羁绊,损害生命。你们不要玷污我了,我以终身不仕为快乐。”

自甘贫穷,逍遥一生,是庄子对生存方式的郑重选择。

在《庄子·秋水》篇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相而吓我邪?’”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惠子在梁国(魏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它吗?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它,发出“吓”的怒斥声。难道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相来吓我吗?”

在故事里,庄子用鹓雏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做鹓雏,将惠子比做鸱,把功名利禄比做腐鼠,既表明了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故事感悟

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追求师法自然,不违自然规律,完善心性,达到无功、无名、无己的境界。对于世俗的功名利禄,他不屑一顾,极为蔑视,达到了心性的自由洒脱。他对汲汲于富贵的人的尖酸讽刺入木三分,令人捧腹,更显示了他的达者之性。

◎史海撷英

庄子的思想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学风文风。他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进行抨击,他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主张返璞归真,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庄子这些思想和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苑拾萃

安定城楼

(唐)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忌鹓雏竟未休。

鲁仲连功成身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鲁仲连(约前305—前245),又名鲁仲连子、鲁连子、鲁仲子和鲁连,战国时名士,齐国稷下学派后期代表人物,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辩论家和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善于出谋划策,常周游各国,为其排难解纷。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他一一推辞,退而隐居。

战国时期,赵孝成王在位时,秦昭王拜白起为将,大破赵国的部队,坑杀赵国士兵40多万,并乘势长驱直入,包围了赵都邯郸。

秦军的威势震撼了各诸侯国,尽管赵国危在旦夕,但各诸侯国都不敢去解围。这时,魏王命援军驻扎在赵魏边界,不敢前进,又派新垣衍去游说赵王,希望赵王拥戴秦昭王称帝。

在赵王和平原君犹豫不决的时候,鲁仲连挺身而出,一方面表示自己伸张正义、反抗暴政的志向,他说:“秦国是个抛弃礼仪而只崇尚战功的国家,用权诈之术对待士卒,像对待奴隶一样役使百姓。如果让它无所忌惮地恣意称帝,进而统治天下,那么我只有跳进东海去死,我不忍心做它的顺民。”另一方面,他纵论古今,阐述拥戴秦昭王为帝的严重后果,他对新垣衍说:“秦国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魏国也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都是万乘大国,又各有称王的名分,只看它打了一次胜仗,就要顺从地拥护它称帝,这就使得自己的国家比不上奴仆、卑妾了。如果秦国贪心不足,终于称帝,那么,就会更换诸侯的大臣。他将要罢免他认为不肖的,换上他认为贤能的人,罢免他憎恶的,换上他所喜爱的人。还要让他的女儿嫁给诸侯,住在魏国的宫廷里,魏王怎么能够安安定定地生活呢?而将军您又怎么能够得到原先的宠信呢?”

鲁仲连雄辩的论证说服了新垣衍,他表示从今以后再也不敢倡导尊秦为帝的事了。围攻邯郸的秦将听到这个消息,立即退兵五十里。恰巧,魏公子无忌也夺了魏将晋鄙的兵权,率大军救赵,于是秦国的军队撤围而去。

鲁仲连助赵抗秦的计谋成功了,平原君非常感激,便想分封一块土地来酬谢他。可是鲁仲连辞谢再三,始终不肯接受。于是,平原君又设酒宴款待他,当酒正喝得畅快的时候,平原君起身走到鲁仲连面前,送上千金,作为谢礼。鲁仲连笑着说:“一个被天下人所看重的士人,他的可贵之处是为人排忧解难,而又不去向人索取任何报酬。不然的话,那就是做买卖的行径了,我鲁仲连是不忍心干那种事的。”酒宴结束后,就辞别平原君而去。

◎故事感悟

鲁仲连作为一代高士,急公好义,一生好帮助别人,常替人出谋划策,可等到事成之后,他却不受酬谢,不肯居官任职,终生保持正直、淡泊的品德。他的超然气节令人赞叹,永垂青史。

◎史海撷英

窃符救赵

公元前260年,秦军击破赵国的长平军后又进兵包围赵首都邯郸。魏国信陵君的姐姐是赵国平原君的夫人,多次写书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晋鄙带领十万部众援救赵国,却怕秦国报复而让军队停留在邺城安营。侯嬴向信陵君献计:“我听说调兵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内,而如姬最受魏王的宠幸,能把兵符偷出来。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您派门客斩了她仇人的头,献给如姬。您只要一开口求她,她一定会答应。拿到虎符,夺过晋鄙的军权,可以向北援救赵国,向西打退秦军,这是王霸的功业啊!”公子听从了他的计策,求如姬,如姬果然盗得兵符给了信陵君。信陵君又听从侯生的计策,带隐居在屠市中的朱亥一起去。到了邺城,信陵君假传魏王的命令取代晋鄙。晋鄙合上兵符,仍怀疑这件事,不听从。朱亥袖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锥,打死了晋鄙。信陵君于是掌管了晋鄙的军队,然后挑选得精兵八万人,进兵攻击秦军。秦军解围而去,赵国得以保全。

◎文苑拾萃

高士咏·鲁仲连

(唐)吴筠

仲连秉奇节,释难含道情。

一言却秦围,片札降聊城。

辞金义何远,让禄心益清。

处世功已立,拂衣蹈沧溟。

严光淡泊寡欲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

严光(生卒年不详),本姓庄,后人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其姓。一名遵,字子陵,余姚人。少有高名,后多次拒绝光武帝征召,归隐富春山(今桐庐县境内)耕读垂钓,以“高风亮节”名闻后世。

严光是两汉之交著名的贤士。他从小就有志行高尚的美名,与光武帝刘秀是同学。刘秀当了皇帝,严光就更名改姓,隐居起来,不与光武帝相见。

光武帝知道他很贤德,就下令四处寻访。后来,有人上报说,有一个男子披着羊皮袄在湖边垂钓。光武帝知道那就是严光,于是叫人准备了车、钱、丝织品,专门派使者去聘他。一连请了三次,严光才来。他被安置在北军住下,每天由掌管皇帝饮食宴会的官吏按时送上饭食。

司徒侯霸跟严光一向很要好,侯霸知道严光来了,就派使者送信给他。使者对严光说:“侯公听说先生来了,本想前来拜访,因有职守,不能亲自来,希望你日暮闲暇时,来家里谈谈。”严光听了没有说什么,他把信札投给来使,让他记录下来作为回信。严光口授说:“侯霸先生:你居于三公之位,很好。心怀仁德辅佐皇帝行仁义,天下的人喜悦;而一味阿谀随顺皇帝的意旨,就应斩你的头。”侯霸收到严光的信,心中十分不满,于是上奏光武帝,光武帝一看,笑着说:“还是原来的狂奴态度!”当天便驾临严光的馆舍。

光武帝来到严光面前,严光还没有起。光武帝摸着他的肚子说:“子陵(严光的字)啊!你就不可以帮助我治理国家吗?”严光还是睡他的觉,没有反应。过了很长时间,他才睁开眼,仔细地看着光武帝说:“古代唐尧以德高著称,巢父仍然不肯为官。士子自有大志,你何必逼迫我呢?”光武帝说:“子陵,我到底不能使你退让啊!”于是长叹一声登车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