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达:通达明理
20081600000016

第16章 淡泊名利,达人之性(7)

中国古代人读书基本上是为了将学问“货与帝王家”,以求名求利。汪中早年也有过这种念头,每次科举开试,他都参考。有一回,有个姓孟的督学主持江苏科考,踱步到汪中考桌旁,汪中为逞其才,三下五除二答完了交卷,并且大力拍桌子:“今日当吓死小孟矣!”他称主考官为“小孟”,自有科举以来,谁有如此壮举?出榜那天,墙上贴着全部中举者的姓名,从上到下,就是没有汪中。次日,“炮再九鸣,又四人扛一案出”,众人一瞧,上面写着:“超超等第一汪中”。主考官对汪中说:“前日小孟没吓死,昨日当吓死小汪矣。”汪中有才,而且考试也比较顺利,但他却渐渐地对科举失去了兴趣。

乾隆五十一年(1786),吏部侍郎朱珪典试江南,行前放出话来:“吾此行必得汪中为首选。”可汪中听到这话后,却学习古代贤士许由,赶紧“洗耳”去了,连名都不去报。这“首选”之事,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汪中也就这样终身不仕。

汪中做了闲云野鹤,对那些权贵还是不屑一顾。有一个富有的商人,以钱捐官,买了一顶红翎子顶戴,招摇过市。汪中一见,就买了一顶草帽,将红萝卜安在草帽上,到山上摘了松树枝做孔雀翎,脖子上挂了冥镪一串,总之是一副清朝一品大人打扮。看到那官员出门,他就不声不响,骑着一头驴子,跟在商人后面,“商行亦行,商止亦止”,让这位由豪商变身的官员特别难堪。汪中的狂放、旷达性情由此可见一斑。

◎故事感悟

汪中学问渊博、才华极高,但却不走出仕之路,连必得的“首选”也放弃了,这样的旷达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他恃才傲物,蔑视一切权威,更蔑视达官权贵,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史海撷英

清代骈体文

在桐城派古文风靡的同时,清代的骈文也很流行。作品之多,作者之众,远远超过元明,形成骈文中兴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与清代文坛上总的复古主义思潮有关。一方面,从骈文本身的特点来看,它既有徒具浮华、束缚思想的一面,也具有匀整错综、符合汉语审美要求的一面。

骈文作家中汪中成就最高。他的骈文学习六朝骈文而具有独特风格,精致婉转,流丽生动,真切感人。王引之赞其文“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汪中行状》)。汪中骈文的代表作是《广陵对》、《哀盐船文》、《经旧苑吊马守真文》、《自序》、《吊黄祖文》等。其《哀盐船文》一问世,就被誉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文苑拾萃

哀盐船文(节选)

(清)汪中

于斯时也,有火作焉。摩木自生,星星如血。炎火一灼,百舫尽赤。青烟睒睒,熛若沃雪。蒸云气以为霞,炙阴崖而焦爇。始连檝以下碇,乃焚如以俱没。跳踯火中,明见毛发。痛謈田田,狂呼气竭。转侧张皇,生涂未绝。倏阳焰之腾高,鼓腥风而一吷。洎埃雾之重开,遂声销而形灭。齐千命于一瞬,指人世以长诀。发冤气之焄蒿,合游氛而障日。行当午而迷方,扬沙砾之嫖疾。衣缯败絮,墨查炭屑,浮江而下,至于海不绝。

亦有没者善游,操舟若神。死丧之威,从井有仁。旋入雷渊,并为波臣。又或择音无门,投身急濑。知蹈水之必濡,犹入险而思济。挟惊浪以雷奔,势若隮而终坠。逃灼烂之须臾,乃同归乎死地。积哀怨于灵台,乘精爽而为厉。出寒流以浃辰,目睊睊而犹视。知天属之来抚,憖流血以盈眦;诉强死之悲心,口不言而以意。

淡泊名利献身科学

◎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邓稼先

王选(1937—2006),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54年至1958年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1958年至1959年任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师,1959年至1978年任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1978年至1995年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1995年至1996年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陈堃銶(1936—?),上海市人,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1975年起承担了国产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华光系统和方正系统)大型软件的全部设计并负责实现。1985年该系统通过国家鉴定并迅速得到推广应用,目前已占据了国内99%的市场,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20余年来,她为我国的印刷出版业技术进步以及以计算机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1967年,北京大学数学系的青年女教师陈堃銶宣布自己即将结婚的喜讯时,得到的却是许多老同学直言不讳的发问:“你怎么会找那么一个半死不活的人?”

这个幸运的“病鬼”便是王选。当他荣任准新郎之际,也正是他“岌岌可危”之日,“动一动都要大口喘气”。陈堃銶对他说:“结婚,就是为了名正言顺地照顾你!”

1958年,北京大学正在研制中型计算机——红旗机。年轻的王选热情地投入到了计算机的设计、调试工作之中。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他坦言:“当时都玩命了,经常是连续工作一天一夜,最紧张的时候四十个小时都不睡觉。熬完通宵回到宿舍,还没解开衣扣就睡着了。”高负荷的紧张工作,长时间的体力透支,再加上随后而至的三年自然灾害,王选又饱尝了饥饿的滋味。很快,王选全身浮肿,得了一场大病:低烧不退,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并长久没有治愈。

1975年春天,北大有了一台计算机。陈堃銶在计算机应用情况的调研中了解到,国家有个关于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重点科研项目,代号为“748工程”。她凭着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和对国内外计算机行业信息的掌握,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件值得做的大事。

她把这一消息告诉了王选。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出版印刷行业,是王选在病榻上做过多次的美梦。这一消息使王选美妙的构想有了一个可以实施的机会,他被汉字精密照排的难度和光明的应用前景所吸引,激发起了挑战困难的天性和创造的欲望。

王选夫妇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选择,从此与汉字精密照排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共同走上的这条充满了荆棘的漫长的科学之路,也使他们牺牲了家庭生活的乐趣,几乎过着清教徒一般的生活。二十多年来,他们没有寒暑假,没有礼拜天。每年春节放假,正是他们避开干扰、效率最高的工作日。作为个人爱好,王选喜欢听京剧,陈堃銶喜欢音乐,他们都热衷饱览大自然美丽的风光,但他们没有时间去戏院、音乐厅,更没时间去旅游。王选说:“一个献身于学术的人,是无权过普通人的生活的。他要失去许多常人拥有的乐趣,也能得到常人得不到的幸福。”

王选何其有幸,他同时有了两个聪慧的、高速运转的大脑;中国的激光照排事业何其有幸,有这样两个为之忘我奉献的人!他们的家几乎成了汉字精密照排项目的工作间。没有白天和夜晚,没有上班和下班的界限,调研、查阅资料、论证方案,一切都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夫妻二人朝朝暮暮,殚精竭虑,全部生活的中心就是项目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一切喜怒哀乐,无不与这些困难、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作为科学家,他们勇于向困难挑战,而从攻克难关中所获得的乐趣也是常人所体会不到的。

那些日子,夫妻俩常常是早上一睁开眼就开始讨论科研方案,时而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时而又不谋而合,夫唱妇随。大部分技术上的难题,不是在办公室,而恰恰是在清晨的讨论或半夜的突发奇想中得到解决的。就这样,不知经过了多少个节假日和不眠之夜的奋力拼搏,他们终于在1976年年初设计出了一个两人都比较满意的“轮廓加参数”汉字高倍压缩方案。

1981年10月,陈堃銶得了直肠癌,手术后仅休息了一年,就又回到了科研第一线。一些技术难题,还等着她挑大梁去解决呢!王选作为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所长,他又被没完没了的技术攻关所淹没,关照妻子的承诺,成了一句甜蜜的空话。

1987年5月22日,《经济日报》出版了第一张完全采用计算机屏幕组版、整版激光输出的中文报纸。同年10月,王选荣获中国首届毕昇奖和森泽信夫印刷奖,所发明的照排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选所在的北大方正集团如日中天,发出越来越耀眼的光辉。而陈堃銶却二十多年来隐藏在光环的背后。这位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工作和奉献着的女性,岂止是淡泊名利,简直是躲开了名利,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