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达:通达明理
20081600000003

第3章 为人处世通达明理(1)

“绝缨会”楚庄王得士

◎欲温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晋书》

楚庄王(?—前591),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又称荆庄王,芈姓,熊氏,名旅,一名侣。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年在位。在位期间非常重视选择人才,先后得到伍举、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的辅佐。群臣和睦,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为完成霸业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攻灭庸国。公元前606年,庄王伐陆浑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带),陈兵问鼎于周郊,以示有吞周之意。接着又破陈围郑。晋出兵救郑时,两军大战于邲(今河南郑州北),晋军败绩。此后鲁、郑、陈、宋等中原国家先后归附楚国,楚庄王遂称霸中原。

周定王二年(前605),楚庄王经过艰苦作战,平定了令尹斗越椒发动的叛乱。他大摆酒宴,招待群臣,欢庆胜利,名曰“太平宴”。酒宴开始,庄王兴致很高,说:“我已六年没有击鼓欢乐了,今日平定奸臣作乱,破例请大家欢乐一天,朝中文武官员均要畅饮。”

夜深之后,庄王仍然兴致不减,令人点起蜡烛,继续饮酒,并让宠妾许姬前来祝酒助兴。忽然一阵大风将灯烛吹灭,这时有一人见许姬长得貌美,加之饮酒过度,难于自控,便乘黑灯瞎火之际拉住了许姬的衣袖。

许姬大惊,奋力挣脱时顺势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系缨。许姬取缨在手,连忙告诉庄王说:“刚才敬酒时,有人乘烛灭欲有不轨,我把他帽子上的系缨抓了下来。大王快命人点上蜡烛,看看是哪个胆大包天的家伙?”

谁知庄王听后却对许姬说:“赏赐大家喝酒,以致他们过量失礼,这是我的过错,怎么能为显示女人的贞节而辱没人呢?”他不但不追究欲行不轨的那个人,反而命令正准备掌灯的人说:“切莫点烛,寡人今日要与众卿尽情欢乐,开怀畅饮。如果谁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兴,那我就要处罚他!”

众人一听,齐声称好。等百多人全都扯掉了系缨之后,庄王才命令点燃蜡烛。

散席之后,许姬仍然愤愤不平,问庄王:“男女之间应该有严格的界限,况且我是大王您的人。您让我给诸臣敬酒,是对他们的恩典。有人竟敢当着您的面调戏我,就是对大王您的侮辱。您不但不察不问,反而替他打掩护,这怎么能肃上下之礼、正男女之别呢?”庄王笑着说:“这你就不懂了。你想想看,今天是我请百官来饮酒,大家从白天喝到晚上,大多带有几分醉意,酒醉出现狂态,不足为怪。我如果按照你说的把那个人查出来,一会损害你的名节,二会破坏酒宴的欢乐气氛,三也会损我一位大臣。现在我对他宽大为怀,他必知恩图报,于国于我于他都是有利的事情啊。”许姬听了庄王的一番话,十分佩服。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宴会叫做“绝缨会”。

八年之后,周定王十年(前597),楚庄王兴兵伐郑,前部主帅襄老的副将唐狡,自告奋勇带百余名士卒做开路先锋。唐狡与众士卒奋力作战,以死相拼,终于杀出一条血路,使后续部队兵不血刃杀到郑都。庄王非常高兴,称赞襄老说:“老将军老当益壮,进军如此迅猛,为楚国立下了大功,大长我军威风啊!”

襄老诚实地答道:“这哪里是老臣的功劳?都是老臣副将唐狡的战功啊!”

于是,庄王下令召来唐狡,准备给他重赏,谁知唐狡却答道:“臣受大王恩赏已很多,战死亦不足回报,哪里还敢受赏呢?”

庄王很奇怪,以前并没赏赐他,他何以如此说呢?唐狡接着说道:“我就是‘绝缨会’上扯了许姬袖子的人,大王不处置小臣,小臣不敢不以死相报。”楚庄王感叹地说:“如果当初明烛治他的罪,怎么会有今天效力杀敌的猛士啊!”

◎故事感悟

一个臣子调戏君主爱妾,在当时绝对属于大逆不道的犯上之举。可是楚庄王却能通达地假装糊涂,不追究属下的过错,并且还设法掩护他,这的确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他才能得到部下的拼死效力,最终成就霸业。

◎史海撷英

春秋五霸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一说为前770年至前403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云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春秋初期诸侯列国有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下较大的几个。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的说法不一,《史记》认为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荀子·王霸》认为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文苑拾萃

问鼎中原

鼎是古代烹煮东西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后来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中原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被视为天下中心。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企图夺取天下。

这个典故出自《左传》,楚王借攻打陆浑戎人之机,将大军驻扎在雒水,在周朝边境上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王。楚王借机询问周王室的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统治天下在于道德,不在于鼎。从前夏朝实行德政,天下诸侯拥护,九州贡献出金属,铸成九鼎。鼎上面有各种奇异东西的图像,教人民知道神物和怪异。所以人民进入川泽山林,不会碰到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包括魑魅魍魉这些妖怪。因此能够上下和谐,受到上天的保佑。夏桀昏乱,鼎迁到商朝,前后六百年。商纣暴虐,鼎又迁到周朝。天子德行美善光明,鼎虽然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虽然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有美德的人,是有一定极限的。成王把九鼎放在郏鄏,曾经占卜过,可以传世30代,享国700年,这是上天所命令的。今天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了,可天命还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能问的。”王孙满的回答顶住了楚庄王的压力,维护了周天子的权威。

秦穆公失马赐酒

◎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格言

秦穆公(?—前621),一作秦缪公,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赵嘉之少子,秦宣公赵恬、秦成公赵载之弟。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公元前645年,在韩原击败晋国,俘晋惠公,又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之战中败于晋军,转而向西发展。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他对秦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贡献,是颇有作为的政治家。

春秋时期,秦穆公在位期间,有一匹心爱的千里马走失了。他亲自出去找,发现岐山脚下的三百多个乡民已经把自己的那匹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肉。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这些人都惊恐地站起来,穆公左右的人要将他们抓起来绳之以法。穆公却说:“一个仁义之君,哪能因为一个畜生而杀害自己的子民呢?我听说吃过千里马的肉以后,必须要喝些酒,否则会伤身体的。”于是,他下令赦免那些乡民,而且赐给他们酒,让他们畅饮。这些乡民既惭愧又非常感激穆公的恩德。

不久,晋国乘秦国闹旱灾之机出兵攻打秦国。两军在韩原(今山西河津)会战,因势单力薄,秦军处境危急,秦穆公也身负重伤。此时,曾蒙受秦穆公恩惠的乡民突然杀了出来,他们拿着锐利的武器以死相搏,奋力作战,保护穆公突破重围,并且活捉了晋惠公。

◎故事感悟

在先秦时期,秦穆公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杰出的君主。他深知民心的重要,在自己的财产乃至权威受到乡民侵犯后,首先想到的是要爱民,而不是惩罚他们以显示权威。正因为他有如此宽容的心胸、明达的举措,所以深得人心,在关键时刻能反败为胜。

◎史海撷英

秦穆公霸西戎

在秦国西部,今陕甘宁一带,生活着许多戎狄部落和小国。他们常常突袭秦的边地,抢掠粮食、牲畜,掳夺子女,给秦人造成很大的灾难。秦穆公向西发展,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策略,先强后弱,次第征服。当时,西戎诸部落中较强的是绵诸(今甘肃天水市东)、义渠(今甘肃宁县北)和大荔(今陕西大荔东)。公元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绵诸王。秦穆公乘胜前进,二十多个戎狄小国先后归顺了秦国。秦国辟地千里,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史称“秦穆公霸西戎”。

◎文苑拾萃

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对伯乐说:“你的年纪大了,你的子孙中有可以派遣出去寻找千里马的人吗?”伯乐说:“良马可以从它的形体、状貌和筋骨上看出来。天下最好的马,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奔驰起来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马蹄的痕迹。我的儿子都是普通人,可以把良马告诉你,但不能把千里马告诉你。我有个一起扛东西打柴草的朋友九方皋,对马的识别能力不在我之下,请您召见他。”

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寻找千里马。三个月以后九方皋返回,报告说:“已经找到了,在沙丘那个地方。”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九方皋回答说:“是黄色的母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却是纯黑色的公马。穆公很不高兴,召见伯乐,对他说:“坏了!你推荐的找马的人,连马的颜色和雌雄都尚且不能识别,又怎么能识别千里马呢?”

伯乐长叹道:“九方皋相马竟达到了这种境界,这就是千万个我加起来也无法及他的原因。九方皋看见的是内在的素质,发现马的精髓而忽略其他方面,注意马的内在而忽略它的外表,关注他所应该关注的,不去注意他所不该注意的。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方法,是比千里马还要珍贵的。”马到了,果然是千里马。

秦穆公善待败将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格言

孟明视,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虞国(今山西平陆县)人,姓百里,字孟明,名视,是百里奚的儿子,秦穆公的主要将领。

春秋时期,秦晋两国都是诸侯中的强国,为称霸天下明争暗斗。秦穆公听说晋文公病死,乘机攻打晋的盟国郑国。

但是,当时秦国的智囊人物都坚决反对。他们认为郑国离秦千里之遥,奔袭郑国付出的代价太大。而且兴师动众,必然走漏风声,结果不会理想。但秦穆公认为,是他几次帮晋国平定了内乱,连其国君都是他立的。按理说,他应是诸侯之首领,但晋国并不认可。既然如此,何不以武力慑服呢?于是他固执己见,派孟明视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领大军,直奔郑国。

当大军行至半路,郑国的牛贩子弦高听说是去打自己国家,急中生智,牵来二十头肥牛迎上前去,并声称郑国国君得知秦军出师,特派他前来慰问。

孟明视误以为郑国已有准备,就对弦高说:“我们此次出师,是进攻滑国的,与郑国无关。”随即改变计划,攻下滑城,灭了滑国。

与此同时,秦军出师的真实意图被晋国获悉。晋国新任国君晋襄公为提高自己的威信,消除大臣们的惧秦心理,亲率大军埋伏在崤山。待灭滑的秦军满载而归路经崤山时,晋军如从天降,迅猛冲来,秦军顿时大乱。晋军又乘胜追杀,秦军全军覆没,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也都做了俘虏。晋襄公本想杀掉孟明视等三员大将,但其后母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儿,她诱劝襄公把他们放回了秦国。

晋襄公乃至孟明视等人都满以为秦穆公会杀掉他们这些败将,万没想到穆公不但不怪罪他们,还亲自到郊外迎接。孟明视等一见秦穆公,马上跪下请罪。而穆公赶忙把他们扶起来,还流着眼泪说:“这都怪我当初不听大臣们的话,执意派兵,害得你们受委屈。”并表示:“胜败乃兵家常事,望你们不忘国耻、发奋图强,以报仇雪恨!”而且,继续让他们掌握兵权。孟明视等感动得热泪盈眶,发誓效忠君王,为国报仇。

此后,孟明视等三人在秦穆公的大力支持下,振武强兵,训练士卒,很快又组建起一支新的队伍。一年后,孟明视认为可以对外作战了,就征得秦穆公同意,去报崤山之仇。结果,刚刚交战,就被晋军打得七零八散。孟明视异常悔恨,觉得无脸再见穆公,穆公也不会再饶恕他。但当他灰溜溜返回秦国时,秦穆公依旧迎接他,仍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并让他一如既既往地掌握军权。

两次的惨败,两次的施恩,极大地感动了孟明视。为了东山再起。他变卖了家产,抚恤阵亡将士家属,亲自招募兵将,与士兵同甘共苦,不久便又训练成了一支纪律严明、士气旺盛、兵精将广的军队。两年后,他再次挥师东进,攻打晋国,结果大获全胜,报了仇,雪了耻。

◎故事感悟

在激烈的诸侯斗争中,胜败乃兵家常事。秦穆公通达明理,知道不能“以一眚掩大德”,原谅了下属的失败。秦穆公异乎寻常的举动,深深感动了孟明视等败将,他们怎能不奋勇杀敌、竭诚相报知遇之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