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江以后,他在淮阴屯驻,一面打造兵器,一面招兵买马。淮河流域的农民纷纷参加,很快就组成了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并得到了各地人民的积极响应。祖逖收复部分国土后,还在当地发展农业生产,招收从匈奴和羯族统治地区逃亡出来的人民,改善军民生活,受到了人民的称赞。
◎故事感悟
祖逖每天早起晚睡,刻苦练剑,只为报效祖国。他坚持体育锻炼,以身作则,在军队中要求战士们也是如此。事实证明,祖逖的决策是正确的。可以说,我们既要需要学习祖逖的雄心壮志,更应该学习他为做大事先从身边小事做起的精神。
◎史海撷英
匈 奴
匈奴是一个生活在欧亚大陆的古老的游牧民族。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夏桀无道,汤放逐之鸣条,一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迁徙,秦时族人渐众,中原谓之匈奴。”译成白话则是,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的苗裔,曰淳维。夏朝的最后一个王,就是桀,亡国以后,他的儿子獯粥娶了他老爸桀的几个妃子,然后带着她们和一些人往北方逃跑,随畜而迁徙。那时就称他们这些逃亡的夏朝后人和桀的儿子为“獯粥”,也称“荤粥”、“淳维”,其实指的就是桀的儿子和他带往北方的那些人。经历千年之后,就形成了独立的民族——匈奴。后来,内迁中原的匈奴人在十六国时期成立地方政权,如汉赵、北凉、胡夏等。
◎文苑拾萃
祖 逖
(南宋)文天祥
平生祖豫州,白首起大事。
东门长啸儿,为逊一头地。
何哉戴若思,中道奋螳臂。
豪杰事垂成,今古为短气。
岳飞练武强兵
◎经常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的美和动作的和谐,而且能形成人的性格,锻炼意志力。——(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据传,岳飞留有《岳武穆集》(又称《武穆遗书》)。
岳家世代务农,岳飞出生那年,黄河决口,家乡闹了一场水灾,生活十分艰苦。岳飞从小刻苦读书,尤其爱读兵法,酷爱习文练武。当时宋朝时常遭到北方女真族的侵扰,岳飞便立志要练好身体,学好武艺,赶走金兵,平定天下。他力气很大,十几岁的时候就能拉300斤的大弓。后来,他听说同乡人周侗武艺高强,是著名的武术大师,就拜他为师,刻苦学艺。
岳飞在学艺期间,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树林中去练武。他舞剑弄枪,举石锁(我国民间体育锻炼用的器械。用石料制成,锁形。重量大小不同,练习方法有抓举和摆举,还有用正掷、反掷、跨掷、背掷等掷法和手接、指接、肘接、肩接、头接等接法组成的花式练法。练习石锁能发展体力,训练动作的准确性和灵敏性)练臂力,拉弓射箭,每次都要练得满身大汗方才罢休。无论严冬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由于岳飞勤学苦练,所以他身强体健,武艺超群,并独创了后来名震天下的岳家枪法。他学得一手好箭法,射箭能左右开弓,百步穿杨,百发百中。周侗十分欣赏岳飞的才能,把自己的武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岳飞。
后来,金兵大举入侵,岳飞投军参加抗金队伍,作战十分英勇,多次立功,被升为八品秉义郎。他在宗泽帐下时,一直保持着“每出必捷”的纪录,所以又被宗泽提升为统领。1129年,金兵渡江南犯,宋兵闻风而逃,只有岳飞率部英勇抗击。在1130年4月的一次大战中,岳飞率兵奋勇拼杀,杀得金兵大败。金兵被歼3000余人,横尸15里,宋军一举收复了建康。由于他战功赫赫,又被提升为镇抚使。
1134年,岳飞率兵北伐。在他渡江时,发誓说:“飞不擒贼帅,复旧境,不涉此江!”经过两个多月的战斗,宋军歼敌数十万,取得了北伐的胜利。到32岁的时候,岳飞已经从一个普通将领提升到节度使的地位,跟当时的名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并驾齐驱了。
就在这个时期,他写下了传诵千古《满江红》,抒发了抗金的壮志豪情。
岳飞对自己要求也十分严格。宋高宗曾经为他建一座府第,岳飞推辞了,他说:“敌人还没消灭,哪里顾得上家呢?”有人问他说天下什么时候能够太平,岳飞回答说:“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天下才有太平的希望。”
岳飞平时十分注意练兵,部队休整的时候,他也带领将士们穿着铁甲冲山坡,跳壕沟,要求像打仗时一样严格。有一次,岳云在骑马冲山坡的时候,因为战马失足,摔倒在地。岳飞知道后,狠狠责打了岳云。别的士兵看到主将对自己的儿子也这样严格,就格外认真操练了。
岳飞带兵纪律严明。一次,有个兵士擅自用百姓一束麻来缚柴草,被岳飞发现,立刻按军法严办。岳家军行军经过村子,夜里都露宿在路旁。老百姓请他们进屋,没有人肯进去。岳家军中有一个口号,叫做:“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经过严格训练,岳家军将士士气旺盛,作战勇猛。岳飞在作战之前,总是先召集将领,共同商量作战方案,然后才出战。所以打起仗来每战必胜,从没有打过败仗。
◎故事感悟
岳飞十分注重军队的锻炼,使得将士们的体质有了很大提高,从而为保卫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岳飞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壮志未酬的情怀,也有对康体健身的明确认识和实践精神。
◎史海撷英
郾城大捷
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金朝撕毁和约,再次以兀术为统帅,兵分四路大举侵宋,岳飞奉命坐镇郾城,指挥抗金。
兀术得到郾城兵少的消息,亲率龙虎大王、盖天大王、昭武大将军等将,及1。5万精锐骑兵突袭郾城,企图一举摧毁岳飞的指挥部。当时岳飞手下只有背嵬军和部分游奕军,其余兵力来不及集结。这是场前所未有的恶战。当日下午开始交战,岳飞命令岳云率领背嵬军和游奕马军首先出城应战,他对岳云说:“必胜而后返,如不用命,吾先斩汝矣。”岳云挥动两杆铁槌枪率背嵬军直贯敌阵。在岳云的骑兵打败金军的第一批骑兵后,金军后续的10万步兵也全部开入战场,岳家军与金军开始全面接战。杨再兴要活捉兀术,单骑冲阵,杀金军百余人,自己受伤几十处仍然战斗不止。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岳飞亲率40名骑兵突出阵前,都训练霍坚急忙上前挽住战马,说:“相公为国重臣,安危所系,奈何轻敌。”岳飞用马鞭抽在霍坚的手上说:“非尔所知。”岳飞跃马驰突于敌阵之前,左右开弓,箭无虚发。全军士气大振。连担任参谋的文官幕僚都参加战斗,并立有战功。最终宋军取得全胜。
戚继光强调体质全面训练
◎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陶行知
戚继光(1528—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人。明朝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10余年,大小80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戚继光平生著述甚丰富,除了诗文集《止止堂集》之外,其他多为兵书,其中以《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影响最大,一直被兵家奉为必读之书。他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
戚继光出身将门,曾祖父谏,膂力过人,曾和猛虎斗。父景通,曾任都指挥使,武艺精熟。戚继光武举出身,17岁以世萌袭职登州卫指挥佥事,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浙江,任参将,抵御倭寇。
此时,他见旧军素质不强,至义乌招募农民、矿工,编练了一支“戚家军”作为抗倭主力。他练兵有方,士兵身体素质好,武艺高,先后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连战连捷,屡破倭寇,从而解除了东南倭患。隆庆元年(1567年)被调至北方,镇守北方要塞蓟州,在镇16年。他严格训练士卒,并制定了一套守边方略,修筑和改建了部分长城。
戚继光治军30多年,重视军事体育,善以武艺强兵,并总结了一套武艺训练的经验。他的军事体育理论和实践,对后世军事训练和武术运动有重要影响。他在武术训练方面的思想与名将俞大猷有共同之处,主张武艺训练重实战,讲实效,反对“花法”、“虚套”,提倡“对打”、“对练”,反对脱离攻防的“单练”。尤其强调体质全面训练,主张“练心之力”、“练手力”、“练足力”、“练身力”。在此基础上提出“因材授器”等原则。这种既强调体质“全面训练”,又主张“因材授器”,因人而宜,把古代武艺训练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这是他对中国武术理论发展的重要贡献。
戚继光所说的“因材授器”,就是因其材力授习武艺。他说:“藤牌宜于少年便捷;狼筅、长牌宜于健大雄伟;长枪、短兵宜于精敏有杀气之人,皆因其材力而授习不同。苟一概给之,则年迈四旬筋力已成,岂能以圆径二尺之牌,而跪伏委曲,蛇行龟息,以避堂堂七尺之躯,伸缩进退、神出鬼没,以纵横于锋镝耶?即若狼筅、长牌授之以少年健儿,筋力未成,岂能负大执重、老老成成,立于前行,以为三军之领袖翼蔽也载!”基于上述原因,戚继光主张择年老力大一人付以长牌,年少便捷一人付以藤牌,将年力健大老成二人为狼筅,将有杀气、有精神30岁上下的身强力壮好汉为长枪手,又长枪之次者二人为短兵,将老实有力者一人为火兵。这样用长牌一面,藤牌一面,狼筅两把,长枪四支,短兵两件,火兵一名为一队,结成一个作战小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组织严密。长短兵器选用、刺卫结合的战斗小组。经过严格训练,战士各有专长,又能紧密配合,就是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了。
当每个人的训练项目确定之后,戚继光又对训练提出“从严从难,赏罚分明”的要求。他说:“凡人之血气,用则坚,怠惰则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君相亦然,况于兵乎。但不宜过于太苦,是谓练兵之力。凡兵平时所用器械,轻重分两,当重于交锋所用之器。重者既熟,则临阵用轻者,自然手捷,不为器械所欺矣!是谓练手之力凡平兵时各兵须学趋跑,一气跑得一里不喘气才好。如古人足囊以砂,渐渐加之,临阵去砂,自然轻便,是谓练足之力。凡平时习战,人必重甲,何以重物,勉强加之。庶临战身轻,进退自速,是谓练身之力。”这些只是一般的身体训练。此外还对各种军事武术训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检验。初试定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则。再试时“如原等者不赏,进一则者赏银一分,进二则者赏银二分,趋进一等赏银五分。一次原等免责,二次原等打五棍,三次原等打十棍,五次以上原等不进者,打四十棍革退。”这样严格要求,又配以赏罚,将士的军事武艺日渐精进。
戚继光不仅在军事训练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改进,培养了一批武术人才,而且在武术研究上也卓有创见。他在《纪效新书》的“长兵短用篇”、“比较武艺赏罚篇”和“拳经捷要篇”中,对中国武术提出了许多精辟论述,详细记述和分析了当时的武术状况,提出了枪、棍、拳、刀的各种诀要,对总结和发展古代武术作出了贡献。
“拳经捷要篇”记载有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六步拳、猴拳、囵拳、温家72行拳等。他提出练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的技术要则。同时,他根据当时流传的拳种,博采16家之长,编制了“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的三十二势。他认为“大抵拳、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有拳法活动身手”。他提出了“其拳也,为武艺之源”的论断,并大力提倡各种拳法“兼而习之”,以达到“上下周全”、“首尾相应”的全面技能。戚继光所有这些武术思想,对中国武术和军事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故事感悟
戚继光,中国历史上的抗倭名将。为了将兵士锻炼成一支有强壮体魄、军事素养良好的部队,他自行创造了一套理论,坚持从严从难训练队伍,为取得抗倭的斗争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史海撷英
戚家军
“戚家军”成军于治世,所面对的敌人以倭寇中的萨摩人为主。“戚家军”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
“戚家军”纪律严明闻名天下,但凡出征时有扰民行为的一律斩首示众,所以“戚家军”无论在哪里作战都能够获得当地百姓的支持,就连少数民族都愿意为之誓死效命。这样的军队在封建王朝是独一无二的。
明朝为加强北方防线,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分别驻有重兵,称之为九边或九镇,每镇均设有总兵官管辖。蓟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拱卫京师,是九镇中最重要的一镇。戚继光就曾长期担任蓟镇总兵官。
◎文苑拾萃
登石门驿新城眺望
(明)戚继光
万壑千山到此宽,边城极目望长安。
平生自许捐躯易,遥制从来报国难。
尚有二毛惊岁变,偶闻百舌送春寒。
庙堂只恐开边衅,疏草空教午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