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恤:恤寡怜贫
20082300000021

第21章 恤寡怜贫(6)

晨兴慈善助学基金是著名民营实业家杨文瑛、王祖同夫妇创办的上海晨兴电子有限公司。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杨女士决意把钱捐献给慈善事业,帮助那些需要的人。杨女士首次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设立晨兴慈善助学基金,用于资助本市家庭困难的大学生、高中生以及本市中小学生的营养午餐,同时适当资助外地希望工程和贫困学生。几年来,杨女士累计捐赠了三千多万元。晨兴慈善助学基金共出资近一千五百万元,资助了八千三百多名困难学生,并向江西省万载县捐助200万元,修建了一所“晨兴希望小学”。凡需申请“晨兴慈善助学基金”的困难学生,可按“一口上下”的原则办理申报手续。

等待,二十万分之一的机会

◎金子可贵在于纯,品德高尚看德行。——朱瑜

她叫刘敏,是一位普通的销售人员。

刘敏从事过医务工作,遇到过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一个身患白血病的年轻人,一直在焦急等待合适的骨髓捐献者,非常幸运,他找到了合适的配型,这在当时算是一个奇迹,当时中华骨髓库的数量只有几万。但是在手术前夕捐助者却突然改变了主意,因为他的父母不同意,认为捐献骨髓干细胞会对捐献者的身体造成伤害。年轻人最终在失望中离开了人世,这种从失望、希望再到绝望的煎熬,对于病人和家属来说是撕心裂肺的。从那时起,刘敏就希望有机会能捐献骨髓干细胞,她说,要用自己的例子来向大家证明:捐献骨髓干细胞对身体没有伤害。

“我有一个心愿,虽然实现这个心愿的机会只有二十万分之一,但是,我愿意等待。”

二十万分之一的机会是白血病患者异体配型的成功率,也就是说一个患有白血病的病人,理论上只有二十万分之一的配型成功机会。在上海,骨髓库的样本数量只有3万,中华骨髓库的骨髓样本也只有10万。白血病患者获得新生的机会因此更加渺茫。

白血病患者都在等待这二十万分之一的机会,在上海,有一个健康人,也在等待这二十万分之一的机会,她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够通过捐献骨髓干细胞的方式来挽救一个生命。

1999年,刘敏来到上海红十字会上海血站,成为骨髓库的一员。那时上海的骨髓库数量还不到1万,从那之后,刘敏一直在等待那二十万分之一的机会。

等待的同时,刘敏也不忘向其他同事介绍骨髓干细胞捐献的情况,很多人在她的影响下都去献血中心做了登记。

加入骨髓库不久,刘敏就接到了上海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一个病人跟她配型成功,要刘敏注意休息等待手术的时间。刘敏接到电话以后开心得像个孩子,她终于可以让一个人获得新生了。但是这次刘敏没有实现她的心愿,在经过漫长的等待后,病人已经做不了骨髓移植手术了,留给刘敏的是深深的遗憾。

“我以为再也没有机会了”,但不久她再次等到了一个二十万分之一的机会。2002年8月,刘敏接到电话,又有一名白血病患者跟她配型成功,移植手术做得非常成功,刘敏当时觉得自己终于完成了多年的心愿,但骨髓干细胞接受者因为排异征和其他并发症很快去世了,刘敏的心愿仍然空悬。

医学上对于骨髓干细胞捐献者年龄的要求是45周岁以下,刘敏说她完成心愿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尽管机会不大,但是她还会等待。

文汇新民报业大厦曾经举办了为患白血病的留美同胞余健进行骨髓捐献的活动,刘敏和二十多位同事一起赶去了。刘敏说,她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捐献骨髓干细胞是安全的,希望大家都能伸出援助之手。

刘敏的女儿说要向妈妈学习,在生日那天用献血来庆祝自己的成年,并表示,如果妈妈过了捐献的年龄,她会接替妈妈完成心愿。她说,每加上一个人,成功的概率就多一分,总有一天会从二十万分之一变成百分之百。

◎故事感悟

人生不过就是生老病死组成的片段,我们每天都在自己的轨道上周而复始运转着,与其庸碌一生,不如像刘敏那样奉献出自己的一点力量,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暖!

◎史海撷英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建立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注册标志是由四颗红心围绕红十字组成。象征着由中国红十字会领导的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工作,充分体现红十字会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人道宗旨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博爱特征。动员和呼唤全社会人们奉献爱心,拯救患者的生命。

2003—2005年,中华骨髓库的建设得到了国家彩票公益金的支持。截至2005年7月底,全国建立了30个省级分库、认定了一批HLA定点组织配型实验室和1个质量控制实验室;可用于为患者检索服务的HLA分型资料29万多人份;与国内外60多家医院建立了业务联系,共提供检索服务6000多人次,2000多位患者配型成功,280位志愿者为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已初步显现在临床使用上的意义。此外,资料库的建设还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资料库已为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挪威、日本等国家的患者提供了检索查询服务,其中4名捐献者为美国和香港的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已接待国内外访问团参观20多次。中华骨髓库的建设和发展为拯救患者的生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人口众多,数以百万计需要移植造血干细胞拯救生命的患者正在翘首盼望。中国力争在2010年前建成一个100万人份数据的资料库,造福于国家和人民,造福于全球华人。

◎文苑拾萃

国际友人捐资助学

随着上海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来沪投资、经商、学习、生活的国际友人不断增加,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于1996年初就发动、组织在沪的外国企业家、专家以及他们的亲属、朋友参与慈善活动,开展国际友人捐资助学。10年中,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瑞士、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国际友人和团体参与了这一慈善助学活动。尽管其中许多人在沪居住时间不长,流动性很大,但捐资助学的热情不减,爱心接力棒不断传递,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助学规模不断扩大,每年两次相对固定的助学活动,已成为本市慈善助学的品牌项目,充分体现了慈善是不分国界、不分肤色、不分民族的全人类的共同事业。迄今为止,国际友人捐资助学项目累计捐款达1000余万元,使4300余人次困难学生得到资助。

爱心午餐(原名“免费营养午餐”)

为使本市家境贫困的中小学生能够享用学校的营养午餐,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于1995年推出了“免费营养午餐”的慈善项目,这是基金会实施的又一深得人心的品牌助学项目。截至2004年底,市慈善基金会共出资925万元,让近13672人次的困难学生享用了免费午餐。2005年起,基金会又加大了对这一项目的投入力度,将每年享用爱心午餐的人数增至1万人,每人每年800元。凡本市家庭贫困的中小学生,均可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经学生户籍所在地的街道(乡镇)社会救助事务所审核,送慈善基金会区县分会综合平衡,最后报市慈善基金会审批后实施。当政府救助覆盖到低保家庭的贫困学生后,市慈善基金会的爱心午餐项目即向低收入家庭的贫困学生倾斜。

临终陪伴

◎积谷防饥,积善修德。——张浪

在一家地段医院的临终病房里,7位老姐妹自发地组织起来,陪伴素不相识的老人们走过人生的最后日子。

“走进安宁病区,你经常会看到老人们在死亡线边缘挣扎,孤零零地躺在病床上等待着,他们太可怜了……”说起主动陪伴临终老人的初衷,老姐妹们回忆起几年前第一次看到同龄人的这种境遇后内心的感叹。就是从那一天起,来自邮局、街道、学校、工厂等不同工作岗位的7位老姐妹走到一起,自发组成了一个义工小组,她们中年龄最小的也有五十多岁了,而七十多岁的徐根娣是老大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