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教:兴学崇教
20082400000012

第12章 兴学崇教(6)

朱夫子主讲白鹿洞

◎教者必以正。——《孟子》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朱熹是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汉族。他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他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南唐升元四年(940年),南唐政权在李渤隐居的地方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这是一所与金陵(今南京)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北宋初年,江州的乡贤明起等在白鹿洞办起了书院,“白鹿洞书院”之名从此始,但不久即废。直到著名理学家朱熹重修书院之后,白鹿洞书院才扬名国内。朱熹不仅重修了白鹿洞书院,而且还建立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

《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自朱熹之后,白鹿洞书院“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在中国思想史上,朱熹无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蔡元培曾以之上比孔子,说“宋之有晦庵(朱熹号晦庵),犹周之有孔子”,日本三浦藤作说他“极以欧洲近世代表的哲学者康德”。的确,朱熹治学勤奋、精谨,学识广博,著述宏富,创见颇多,是一位成就卓越、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的成就得益于他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他的学生张洪、齐熙非常注意总结朱熹的读书方法,把朱熹论读书方法的话摘编成《朱子读书法》一书,后被程端礼辑入《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而广为流传,产生了很大影响。

《朱子读书法》将朱熹关于读书方法的论述概括、归纳为六条,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居敬持志。所谓“居敬”,就是精神专一,注意力高度集中。朱熹说:“读书者当将此身葬在书中,行住坐卧,念念在此,誓必以晓彻为期,看外面有甚事,我也不管,只凭一心在书上,方谓之善读书。”他认为,只有如此专注才能增进阅读的兴趣、记忆力与理解力。所谓“持志”,就是树立一个具体目标,或根据一个特殊问题,去书本中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在此,朱熹特别推崇苏轼的做法,苏轼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这样以问题为中心读书,目标明确,易得实效,读数遍后全书内容即可了然于胸。

二、循序渐进。所谓“循序”,就是遵循教材的客观顺序与学生的主观能力规定学习的课程或进度。在教材方面,朱熹认为,读“四书”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在能力方面,朱熹说:“量力所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读书不可贪多,使自家力量有余……如射弓有五斗力,且用四斗弓,便可拽满,己力欺得他过。今学者不忖自己力量去观书,恐自家照管他不过”。所谓“渐进”,就是不能一味求快,而应按照课程逐字逐句逐篇逐章去领会。朱熹说:“读书如园夫灌园。善灌者随其蔬果根株而灌之。灌溉既足,则泥水相和而物得其润,自然生长。不善灌者忙急而治之,担一担之水,浇满园之蔬,人见其治园矣,而物未尝沾足也。”他还以人吃饭为例说明读书宜渐进,他说:“如人一日只吃得三碗饭,不可将十数日饭都一起吃了。一日只看得几段,做得多少工夫,亦有限,不可衮去都要了。”概括起来,循序渐进就是要求“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三、熟读精思。所谓“熟读”,就是要把书本反复诵读,至滚瓜烂熟。朱熹称颂张载关于熟读的要求,说:“横渠(张载人称“横渠先生”)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朱熹不仅要求读书成诵,而且要求读书遍数,认为“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时”。为了增进读书效果,朱熹认为读书要有“三到”,他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朱熹曾自述其熟读的例子说:“某少时为学,16岁便好理学,17岁便有如今学者见识。后得谢显道《论语》甚喜,乃熟读,先将朱笔抹出语意好处。又熟读得趣,觉得朱抹处太烦,再用墨笔抹出。又熟读得趣,别用青笔抹出。又熟读得其要领,乃用黄笔抹出。至此自见所得处甚约,只是一两句上,却日夜就此一两句上用意玩味,胸中自是洒落。”用不同的色笔圈点可增进记忆、加深理解,为熟读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所谓“精思”,就是反复寻绎文义,使书中意若出己之心。朱熹认为熟读、精思是密不可分的,只要读得熟,自然思得精。认为精思“这功夫须用行思坐想,或将已晓得者再三思省,却自有一个晓悟处出,不容安排也”。他的学生黄干曾描述朱熹注《四书》时精思的情形,他写道:“先师之用意于《集注》一书,愚尝亲见之。一字未安,一语未须,覃思静虑,更易不置,或一二日而未已,夜坐或至三四更,如此章乃亲见其更改之劳。对坐至四鼓,先生曰:‘此心已孤,且休矣!’退而就寝,目未交睫,复见遣小吏持版牌改数字以见示,则是退而未寐也。未几而天明矣。用心之苦如此。”朱熹自己可称得上是熟读精思的典范。

四、虚心涵泳。其义有四:(一)客观的态度,即“以书观书,以物观物,不可先立己见”。读者应站在著者的立场解释书意,而不应根据主观的意愿去揣测古人的本义。(二)不执著己见。朱熹说:“读书若有所见,未必便是,不可便执著,且放在一边,益更读书以来新见,若执著一见,则此心便被此遮蔽了。譬如一片净洁田地,若上面才安一物,便须有遮蔽了处。”(三)公正的态度。朱熹认为:“读书正如听讼,心先有主张乙的意思,便只寻甲的不是;先有主张甲的意思,便只见乙的不是。不若姑置甲乙之说,徐徐观之,方能辨其曲直。”也就是说,读书时遇到不同的解说,应持公正态度,细心分析比较,以求最适切的解释。(四)接受平正简明的解说,而不好高务奇、穿凿立异。他说:“文字且虚心平看,自有意味,勿苦寻支蔓,旁穿孔穴,以汨乱义礼之正脉。”

五、切己体察。就是要求读书时,使书中道理与自己经验或生活结合起来,并以书中道理指导自己的实践。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如克己复礼,如出门如见大宾等事,须就自家身上体着,我实能克己复礼、主敬礼恕否?件件如此方有益。”并说:“读书便是做事。凡做事有是有非,有得有失,善处事者不过称量其轻重耳。读书讲究其义理,判别其是非,临事即此理。”

六、着紧用力。就是要以刚毅勇猛的精神去读书,并且坚持到底而不懈怠。朱熹说:“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又说:“读书如战阵厮杀,擂着鼓,只是向前去,有死无二,莫更回头是得。”他还说:“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竿不可放缓。”他继续打比方说:“看文字须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做工夫一似穿井相似,穿到水处,自然流出来不住”。

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恩、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是朱熹的六种读书方法,朱熹运用这些方法取得了治学的巨大成绩。朱熹曾作有《观书偶感》诗,表现了读书有得的欣喜之情。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故事感悟

朱熹兴学崇教,主讲白鹿洞,是千古流传的一段佳话。朱熹的读书法虽然仍有忽视社会实践、缺乏质疑问难精神等不足,但作为我国古代学者关于读书最充分、最系统的论述,它具有经验总结的意义,因此在今天仍有研究、参考、借鉴的价值,值得重视。

◎史海撷英

朱熹的哲学思想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一、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二、理是事物的规律。三、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文苑拾萃

菩萨蛮

(宋)朱熹

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

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

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

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康熙师夷重科学

◎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远者大者。——《朱子语类》

康熙(1654—1722年),名爱新觉罗·玄烨。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清朝入关以来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的成功帝王之一。

康熙皇帝玄烨,在清代诸帝中是很有作为的。他的文治武功得力于勤奋好学,故史学家们誉之为好学皇帝。

康熙8岁登基,作为清入关的第二代皇帝,他深知年幼无知,必须把读书学习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头等要事。据《康熙政要》载,康熙的学习十分勤奋且认真,“日所读书,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并努力从书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法之意”。康熙七年(1268年),他采纳了大臣熊赐履的建议,讲学勤政并举,实行经筵与日讲两种讲学制度。经筵在文华殿举行,日讲则设在乾清宫,或弘德殿与懋勤殿。

在听课时,康熙不仅认真听讲,而且主张“互相阐发”,因为只有这样,“方解融会义理,有裨身心”,“有裨实学”。听完课后,他总是将讲授的内容反复琢磨,一定要求得道理明彻才罢休。在繁忙的政务中,他也是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研读典籍,常常天未放亮就起床苦读,晚上也常读至深夜,寒暑不辍,风雨无间。十三年(1274年),康熙镇压三藩叛乱,军务倥偬,大臣提出隔日进讲,但他驳回了大臣的请求,“仍为日进讲”。在八年的平乱战争中,无论春夏秋冬,经筵与日讲都坚持不懈。由于他勤奋学习,所以他对中国古典文化有较深广的了解。加上教他的讲官如熊赐履、李光地、叶方蔼、韩英、高士奇、张伯行等人都是当时的大学者,所以他所学习的知识十分丰富,对传统的四书五经、历朝典章、《二十四史》以及诸子百家之书,都有较深的理解。

康熙有了经史之学的基础,开始把学习范围扩大到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方自然科学,如数学、天文学、地理学、药理学、解剖学、拉丁文、音乐理论、欧洲哲学等等。他学习自然科学,其动因在于政治需要。康熙初年,出现了一场历法之争,学者之间互相讦告,至死者不知其数。这场历法之争实际上是一场政治斗争。当时因举朝无有知历法者,这使康熙感到问题严重。于是,“凡万几余暇,即专制于天文历法二十余年”。为了弄清历法,他把传教士南怀仁召至宫中,让他做一名有别于熊赐履、叶方蔼等人的“讲官”。以后,又陆续聘用葡萄牙的徐日升,法国的白晋、张诚,意大利的闵明我、德理格等人到宫中充任内廷行走,为他进讲西方科学。

据法国传教士白晋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报告中讲:康熙每天都召见他们进宫讲授西方科学。康熙听讲十分认真,重复所讲内容,自己动手画几何图,并向他们提出感到有困惑的任何问题。为了记住几何定理的推理步骤,康熙经常温习几何定理。在半年的时间里,康熙就掌握了几何学,能够立刻说出他所画的几何图形的定理及其证明过程。康熙对传教士说,《几何原本》他至少读了20遍。他以极大的兴趣学习西方科学,每天除听讲课外,晚上还要自学,起早贪黑,往往在传教士到达讲课地点之前就做好了听课的准备,一见到传教士就向他们求教,让他们帮助教正他做过的习题,问一些新问题。传教士张诚在其日记中记述康熙学医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