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教:兴学崇教
20082400000018

第18章 兴学崇教(12)

河间献王把古代经典整理好以后,就用儒家的六经——《诗经》、《书经》、《易经》、《礼经》、《乐经》、《春秋》作为教材,选拔人才,设立毛氏诗博士和左氏春秋博士两个高级职称,在河间国发展起儒学教育事业。儒家讲求身体力行,河间献王依照古代礼乐制度进行实际操演,他要求群臣的举止动作语言都合乎六经的规范。这样,各地的儒者都纷纷来到河间国学习。

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到咸阳朝见皇帝,带来一支演奏雅乐的歌舞队,给汉武帝表演以后,大受赏识。汉武帝在辟雍、明堂、灵台三处宫殿里召见了河间献王,向他征询对整理古代文化遗产的意见。河间献王发表了简明扼要而又中肯的看法。后来,汉武帝采纳了河间献王的建议,建立了收藏古书的国家图书馆,设置了抄写古书的政府机构。

◎故事感悟

河间献王为保存和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开创的实事求是的治学风气也体现了儒学诚意的真谛。

◎史海撷英

轻徭薄赋,约法省禁

汉景帝时期,对农民的剥削(赋役)、压迫(法律)较以前有所减轻。所谓约法省禁,就是法令要西汉帛书简约,刑网要宽疏。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景帝即位伊始就颁布了诏令:“令田半租。”即收取文帝时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从此,这一新的田租税率成为西汉定制。在降低田租的第二年(公元前155年),景帝又下令推迟男子开始服徭役的年龄三年,缩短服役的时间。这一规定一直沿用至西汉昭帝时代。

景帝在法律上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其一,继续减轻刑罚,如前所述,对文帝废肉刑改革中一些不当之处的修正。其二,强调用法谨慎,增强司法过程中的公平性。其三,对特殊罪犯给予某些照顾。

◎文苑拾萃

汉阳陵

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高陵县三县区,是咸阳原上西汉帝陵中最东边的一座。汉景帝于公元前141年驾崩后葬于阳陵,15年后(公元前126年)王皇后薨,合葬陵内。自景帝始修陵墓到王皇后入葬,阳陵修筑达28年。在新朝灭亡后,绿林军攻入长安,杀王莽后挖掘西汉诸帝陵墓,估计此时阳陵已经被盗。

杨斯盛办学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才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

杨斯盛(1851—1908年),号锦春,青墩人。杨斯盛幼丧父母,家贫习泥工,年十三往沪。光绪年间,上海江海北关建榷署,因款式新颖,群匠愕却,无人敢承担,斯盛独应之。工成后,大为西人叹赏,于是业务日盛,家渐富裕。杨斯盛自憾失学,先在宗祠设义塾,并捐助至元堂义塾经费,及川沙小学开办费。

杨斯盛小名阿毛,是上海川沙八团乡青墩(现蔡路乡)杨家宅人。杨阿毛自幼穷苦,懂得谋生之难,只有学好手艺才是立足之本。杨阿毛学徒满师,不仅会砌墙造屋,还会砌灶,成为一名高手。当年的泥水匠大多在茶馆店承揽活计,杨阿毛为常去的这家茶馆砌的灶,老板使用后赞不绝口。海关里有一名厨师,看到杨砌的灶式样新、发火旺,就请他去海关砌灶,灶砌好,被留在海关做房屋修理工。他手艺好,经手修理的工程,洋人都称心满意。他在同洋人交往中学会了英文口语,还结识了不少洋人朋友,尤其得到英商公平洋行大班阿摩尔思的赏识,称赞他是“最诚实的人,最好的中国人”。

当时外国洋行在沪、宁等地抢购生丝,刺激了中国生丝业的发展。杨阿毛受公平洋行之托,为缫丝厂建造厂房和砌灶,从蓝领成为白领。1880年,在阿摩尔思的扶持下,他开设了杨端泰营造厂。这是上海建筑史上第一家由中国人开设的营造厂,杨阿毛从此改名为杨斯盛。为了不忘自己泥刀起家,他捐产造了浦东中学后,把泥水匠粉刷墙壁的工具“铁板”图案作为浦东中学校徽的标志。

1891年,海关税务司悬榜招标,建造江海关关署(今上海海关大楼的前身)。这项工程由英国建筑师设计,款式新颖,结构复杂,建造难度大,建筑界同行望而却步。杨斯盛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和德、意两家外商争标。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凭杨端泰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一支他亲自带教的施工队伍,外国人能造的,中国人一定能造,而且还要比外国人造得更好。他对同仁和工友说:“代表中国主权的海关岂能让外国人造?我不惜倾家荡产,也要和外国人比个高低。”

中标后,同业都为他担心,认为杨斯盛这次必败无疑。杨斯盛也深知工程的艰难,他立志要在艰难中取胜,以显示上海营造工人的智慧和力量。他把工程当做自己的生命,每天清晨必到工地,严格把关,精心施工。1893年,工程完工,同行赞誉,洋人折服,他被公认为营造业的泰斗。英商爱尔德洋行慕名聘其为打样间(设计室)负责人。

杨斯盛建造海关的事迹,传遍了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许多穷人家的孩子效法杨斯盛,从少年时代就走进了上海滩的建筑队伍,他们的理想也是泥刀起家。其中的一些佼佼者,后来确实成为营造业的老板。经杨斯盛带教后,独立开设营造厂的有顾兰记、赵新记、陶桂记、李顺记、新升记及创新、新泰等。20世纪初,上海注册的近百家营造厂大部分由浦东人开设。

杨斯盛还有个绝招,就是把发生倾斜的建筑“改斜归正”。1903年,由王发记营造厂承建的外滩汇中饭店(今和平饭店南楼)造到三层一切正常,造到第四层的当天傍晚,整幢楼开始向东南方向倾斜。王老板围着地基走了几十圈,还是找不到原因,急得昏天黑地。有助手提醒他:“请教杨斯盛,或许有办法。”天色还未大亮,王老板赶到杨斯盛家里。听了介绍,他早饭未吃,一起来到工地,吩咐暂停施工,紧闭工地篱笆大门,除看守人员外,不许任何人进入工地。早上,洋“看工”(今称监理)来了,被挡在门外,于是“看工”把洋老板叫来,王老板还是不让进,只是婉言相告,请杨斯盛来看工程质量,并说杨要他停工数天,不要有人干扰。凭杨斯盛的鼎鼎大名,把洋老板和洋“看工”打发了回去。

两周后,洋老板来到工地,看到四角垂直的楼层继续开始施工,吃惊不小。杨斯盛是如何使倾斜的建筑“改斜归正”的?他和王老板都讳莫如深,档案上只有“技术处理”四个字。由此,他的声名远播,1908年春被推举为上海水木业公所领袖董事。

1903年6月,黄炎培和张伯初等应邀赴南汇新场镇演说,被地方痞棍诬告为毁谤皇太后和皇上。那时清朝因上海章太炎、邹容案,通令各县查拿革命党。23日,南汇知县将黄炎培等四人拘捕,并贴出告示:“照得革命一党,本县已有拿获,起获军火无数……”并致电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