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教:兴学崇教
20082400000002

第2章 导言

“崇教兴学”,即积极振兴教育,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中国,重视教育已经成为普遍的民族心理,上至官员,下至百姓,都把教育视为要务,以各种形式兴教办学。不少古代贤哲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把兴学施教看做是自己的天职。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兴办学校,殚心竭力地探索教育规律,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表现出了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对文明进步、社会完善的深刻责任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正是因为他们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古代教育事业有了极大的发展,曾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遥遥领先于世界,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崇教兴学是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本书所选的材料,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古人献身教育的德行。

第一,开创学说,矢志弘道,即艰苦探索,为中国传统文化确立基本的理论范式和价值体系。“创‘私学’孔子传‘六艺’”、“美教化朱夫子主讲白鹿洞”和“谪龙场阳明倡‘心学’”等事例就是如此。孔子厄于陈、困于蔡、畏于匡,弦歌依旧;朱熹为官一方,谆谆以兴学为事;王守仁贬谪荒蛮之地,潜心思学,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古代贤哲执著于真理与道义的追求而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品德。

第二,提倡教育,身体力行。兴学就是开智育德、教书育人。“邓先生巧教贫家儿”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古人云,教者效也。皇帝执教、大臣倡导就是一种表率作用,可以促进重教风尚的形成。贤儒邓先生的行为更是巧化童蒙,贡献于民众智力的提高、人才的造就。

第三,广修学校,普及教育。崇教兴学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利国利民。“兴学校文翁身为天下先”、“重教育苻坚修学宫”、“尊儒教姚枢兴道学”、“重教化张埙治登封”等,表现了先贤们积极推广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美德。

中国古代的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中心,从根本上说,这种教育是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教育的目的、内容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局限,不能适应当代的需求。但同样明显的是,传统教育在长期实践中也形成了许多富有价值的东西,崇教兴学、尊师重道等精神和德行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和发展重视教育的优秀民族精神,以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