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温:温文尔雅
20082600000006

第6章 文人雅事(1)

“看门太守”的故事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朓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时,累官中书郎、尚书吏部郎,又曾做过宣城太守,所以人称“谢宣城”。他和谢灵运(385—433)是同族,因而又有“小谢”之称。东昏侯元年,由于受人诬陷,下狱死。他是“永明体”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写了很多山水诗,比较彻底地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使山水诗在谢灵运之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著有《谢宣城集》。

宣城南门城门楼子,叫“谢公楼”。为什么呢?这里有段“看门太守”的故事。

南北朝时期,诗人谢朓在宣城担任太守。他热爱宣城的山水美丽,便把城门楼子加以扩大,来此观景、写诗,有时时间长了还舍不得离开,就在城门楼子开堂理事。于是,大家给他起个诨号叫“看门太守”。

谢朓是个看景不厌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瘼的太守,他一听这个绰号,便乐滋滋地点头说:“看门太守就看门太守呗!”

那时,宣州是露水集,每日清早,四镇八村的人纷纷前来赶集,有推车的,有肩挑的,有提篮的。谢朓在城门楼上,仰观敬亭山,遥看水阳江,俯视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切都看得一清二楚。

有一天,也正是赶集时光,城门大道口上有一位老汉,年纪六十开外,花白胡须,脚上穿一双草鞋,担了一担青菜,急匆匆地向城里赶。他的身后,有一个骑驴的白面佬,也往城里赶。

当然,两条腿跑不过四条腿,一眨眼工夫骑驴的人就赶上了前面的老汉。那驴一见青嫩的菜,便把嘴伸到老汉的后挑贪婪地吃了一口。老汉忙于赶路,也未觉察,仍旧一个劲地往前走。

可是,那骑驴的好像没看见驴子吃老汉的菜一样。驴子放慢了脚步,他也不管;驴子吃了一口又一口,老汉换肩时才发觉,他没有吭声,就停下担子,想让驴儿先走。

哪知那驴吃得性起,竟把嘴伸进菜挑子吃,而且还净捡鲜嫩的吃,嘴在菜挑里乱拱,一拱,便把菜拱撒了一地。

老汉看骑驴的不管,就不愿意了,提着扁担挡住驴头说:

“先生,你这样做可太不厚道了,这不是拿穷人衣食饭碗开心嘛!”

那人还很蛮横,竖着眉,斜着眼,大言不惭地说:

“嘿嘿,这关我什么事?是驴子要吃的!你快闪开,别耽误了我进城。”

说罢,这人用手在驴屁股上一拍,驴子一迈步,往上一撞,老汉没防这一手,竟“扑通”一声被驴子撞了个仰脸朝天。

赶集的人见状,都很生气,拦住驴,拉起卖菜的老汉,说:

“我们上衙门去讲讲理,哪有这样霸道的人?!”

那骑驴的人跳下驴子,阴阳怪气地说:

“上衙门就上衙门,我还能怕你们不成?我现在就写状子!”

他欺负赶集的乡下老人大字不识一个,哪能立时就拿出状子呢?众人一听,都冷在一旁,不知如何是好了。

这时,忽听从城楼上传下话来:

“谢太守就在这里坐衙,不需要状纸。”

话音刚落,一声锣响,几个衙役拿着水火棍从城门洞里走出来,站立两旁。

这时,审案的桌子也推了过来。楼下的人都仰面向楼上看,只见谢朓正经八百地坐着,桌上放着州官大印。大家觉得很奇怪:太守在城门楼上升堂,还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咧!

顿时,看热闹的人把城门都堵塞了。

骑驴的人十分狡猾,他一看州官在楼上,便扑通一下跪倒,连连叩头说:

“太守,这刁民……”

“住嘴!”谢朓冷笑一声说:“我在楼上已看了多时,现在案件已经是‘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的了。”

骑驴的人这时才晓得太守早就在楼上,既看了风景,又访察了民情,晓得抵赖不过去。可他眼一眨,又生了一个点子,说:

“既然大人都看得明明白白了,这全怪没有心数的畜生——驴——嘴馋,坏了乡下人的菜……”

“是嘛,把驴送到集上卖了,得的钱赔给卖菜的!”

“喳——”

一个衙役从那人手里夺过缰绳,牵着驴走了。

那人还哆嗦说:

“大人,小人的脚力怎么办?”

谢朓把惊堂木一拍,判道:

“大胆,驴吃菜,你不管,还赶驴撞倒老汉,肆意欺负乡民,可见平时你也是目无王法,横行乡里,着即责打十板,挂牌游街!”

衙役听令,随即把那人按倒打了十板,打得他哭爹喊娘。打完后,衙役又把他拉起来,一瘸一拐地去游街了。

◎故事感悟

谢朓是南北朝时著名的诗人,他在当太守时,公正廉明,惩治恶霸,而心向穷苦百姓,因此受到百姓的称赞。他的事迹也随着他的诗而代代传颂下去。

◎史海撷英

谢朓辞官谢世

谢朓的岳父王敬则任会稽太守。因为他是齐武帝的心腹猛将,开国大臣,所以萧鸾对他很不放心,加重兵以监视。王敬则怖惧万状,深感大祸临头。他的第五个儿子王幼隆派人与谢朓密谈。谢朓生怕自己被卷入,便扣住来人,径自告发。

王敬则被族灭后,谢朓因功升任尚书吏部郎,然而谢朓还是没有逃脱政治浊浪的裹挟。同年初秋,萧鸾死去,他的儿子、荒淫无度的东昏侯萧宝卷登位。

第二年,在始安王萧遥光,贵戚江祏、江祀、刘沨等合谋的又一起夺位阴谋中,因为谢朓拒绝了他们奉立萧遥光为帝的要求,终于受诬而死,时年36岁。

◎文苑拾萃

忝役湘州与宣城吏民别诗

(南北朝)谢朓

羽龄倦簪履,薄晚忝华奥。

闲沃尽地区,山泉谐所好。

幸遇昌化穆,惇俗罕惊暴。

四时从偃息,三省无侵冒。

下车遽暄席,纡服始黔灶。

荣辱未遑敷,德礼何由导。

汩徂奉南岳,兼秩典邦号。

疲马方云驱,铅刀安可操。

遗惠良寂寞,恩灵亦匪报。

桂水日悠悠,结言幸相劳。

吐纳贻尔和,穷通勖所蹈。

王羲之流涎装睡

◎片片红梅落,纤纤绿草生。——陆游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为南迁琅琊王氏士族贵胄,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其书法师承卫夫人、钟繇。著有《兰亭集序》。

一代书圣王羲之是晋代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后世流传着许多关于他刻苦学书、才艺盖世的文人雅事。

王羲之在不满10岁的时候,由于聪明伶俐,很受大将军王敦的疼爱。王敦常常将他带到身边,到军营之中去。在那里,他玩累了就睡在军帐内。

有一天早晨,与大将军王敦同睡于军帐之中的王羲之还没起床,王敦就早已起身梳洗完毕,走出军帐。

过了一会儿,铠曹参军钱凤神神秘秘地走进门来,来到王敦的身边。钱凤是王敦心腹,这个时候来参见大将军,肯定是有要事商量。

王敦会意,立刻挥手支开了身旁的侍卫,独自与钱凤一起悄悄地商议起事情来。

原来,王敦这位手握军权、权倾一时的大将军此时已别蓄他志,图谋造反了。他此时与钱凤躲进室中私下商议的正是起兵谋反的事情。他们只当室中没有别人,完全忘记了那个深受大将军宠爱的孩童王羲之此时还正睡在营帐之中。

不一会儿,王羲之就醒过来了。他见身旁没有王敦的身影,就准备起来到外面看看。这时,他忽然听到室内有低低的说话声。

已习惯在军旅中生活的王羲之知道,此时不宜打扰他们议事。但出于好奇,他依然静静地躺在床上,听着室内的谈话。

王敦和钱凤低声商谈起兵谋反的事情被王羲之一字不漏地听到了,他大吃一惊。

虽然此时王羲之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但已从家庭环境的熏染及王敦、钱凤的神秘的谈话声中明白:这次起兵谋反、图谋不轨的事情实在是一件很重大、甚至牵涉到身家性命的事情,一点都不能泄露出去。此时,如果室内的两个人发现他们的谈话内容已被他人偷听,自己怎么还能有活路呢?

此时起床肯定是不行的,必然会引起二人的怀疑。可是不起床,就这么躺着行吗?如果他们发现自己的存在,自己依然会受到怀疑,这也可能难保活命。看来要想逃过这一关,保住性命,得想出来一个好办法才行。

王羲之急中生智。他立即悄悄地将手伸入口中,用手指使劲地抠动了几下喉舌,一股涎水便涌出口来。

然后,王羲之迅速地将口中吐出的涎水涂到嘴角、脸上及被褥上,假装出一副熟睡的样子,继续躺在被子里。

行色诡秘的王敦和钱凤也十分机警,依旧是边谈边注意观察着周围的动静。

“糟了,我们的谈话可能已经被人听到了!”事情讨论到一半,王敦突然想起王羲之还在帐中没起来呢!

“什么?有人?谁?”钱凤吓得大惊失色。

这时,王敦便将王羲之尚在帐中睡觉的情况简短地向钱凤耳语了几句,钱凤顿起杀机。

“大将军,这可是关乎身家性命的大事,泄了密我们谁都活不了!事已至此,我们必须除掉他灭口。”

“看来……只能这样了!”

二人商量完,迅速扑向了睡帐,一把掀开了帐子,准备杀掉王羲之。

只见王羲之正香甜地睡在那里,口中所流出来的涎水淌得到处都是。看来,他睡得正酣。

王、钱二人见状,不由地松了一口气。看来,这个孩子根本没听到二人的谈话。二人便退了回去。

王羲之以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幸运地从刀下讨得了性命。后来,当人们听说王羲之的这段经历后,莫不称赞其富有智谋。

◎故事感悟

王羲之虽然年幼,但聪明过人,依靠自己的智慧躲过一劫,令人敬佩。

◎史海撷英

王羲之爱鹅

王羲之非常喜欢鹅。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很漂亮的鹅,每天清早,王羲之都会乘着小船到那里去观看,心里很想得到这几只鹅。

他对多次请求道士将鹅卖给他,但道士就是不卖。王羲之百般劝说,道士还是不愿卖。后来见实在拗不过王羲之,就说:

“我生性爱好道书,早就想抄写河上公注的《老子》,书写用的白绢早就准备好了,但都没有人会写。假若您能亲自书写老子的《道》经和《德》经给我,我就把这群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十分高兴,就在道士的家中停留了半日,为他写完了《道德经》,然后高高兴兴地把鹅用笼子装上带回来了,心中别提多美了!

◎文苑拾萃

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色

王羲之自幼就爱好书法。幼年时,他曾跟随姨母,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过书法。渡江后,他又学习了前辈书法大师李斯、曹喜、张芝、张昶、蔡邕、锺繇和梁鹄等人的书法。这也让他的书法融合各家所长,自成一家。再加上他的家族中擅长书法的人济济一堂,父辈王导、王旷、王异等都是书法高手。这些因素对王羲之的书法学习帮助是极为明显的。

王羲之对楷书、草书、行书等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楷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书浓纤折中;他的行书遒劲。因此,人们都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王羲之的书法特色是中和之美,书体自然、引人入胜。骨、筋、血、肉俱全,又有俊秀之美,博采众长创造了妍美的今体,因而史上对其有“书圣”之称。

王勃与《滕王阁序》

◎人生百年,犹如一瞬。——王勃

王勃(约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时才华卓著的青年诗人。当他28岁时,在前往交趾探视父亲的路上渡海溺水,惊悸而死。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他们的作品突破了齐、梁以来绮丽诗风的束缚,对开创唐代的诗风,有一定的贡献。王勃的诗格调清新,在五言律诗上曾起过促进作用。他的散文以《滕王阁序》为最有名,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相传,位居“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自幼聪明过人,刻苦学习;他博览群书,通晓典籍。七八岁时,文章就写得又快又好;十几岁时已经很有名气了。但他自恃才高,不巴结权贵,因此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

28岁那年,王勃单身一人,千里迢迢地去看望他的被贬为交趾县令的父亲。他在九月重阳这天来到江西南昌(当时称为洪都)。他在这里时间不长,但却留下了一个美妙动人的故事。

原来九月九日这一天,恰好是洪都大都督阎伯屿女婿吴子章的生日。值此秋高气爽,佳节良辰,阎伯屿在临江傍水的滕王阁里大摆筵席,款待全城的达官显贵、文豪才子。他在一个多月前,就叫吴子章认真写好了一篇《滕王阁序》,以便在宴会上当众炫耀。

这天,王勃碰巧经过这里,只见车马盈门,宾客不绝,热闹非凡。他想进去看看,又觉得自己有些寒酸;无奈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犹豫再三,决定还是壮着胆子进去吃喝一顿再说。

于是,他稍整衣衫,随着其他宾客走了进去,在一个空位上坐下,却不料正坐在首席。大家看王勃少年老成,凛然正气,倒也有几分敬服。主人以为他是哪个王公贵胄的子弟,客人则估计他是阎家的什么贵戚,虽说对他坐在首席不甚乐意,但也都不便说什么。

酒过三巡,阎都督命人捧出文房四宝,当场命题《滕王阁序》,请来宾当场作文。客人们深知道他的用意,更何况他的女婿也确实是个才子,早在一月前就已写好背熟了。

因此,那些才气稍低的人认为在席上“抛砖引玉”不划算,几个和他女婿文才不相上下的人,觉得在此地和他比试高低也不适宜,于是都真真假假地推让吴子章来写。

这时,吴子章把纸笔捧给了王勃,一则是对首席贵宾表示尊敬,二是想戏弄他一下。万想不到,王勃竟毫不推辞,展纸握笔,略一沉思就写了起来。

这一下,可惊呆了吴子章,气煞了阎伯屿!阎都督退坐一边,命人执笔在旁看着王勃写一句就抄录一句,并读给他听,准备挑剔毛病,羞辱王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