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良:推重良心
20082700000013

第13章 心有良知,为民造福(4)

田仁会说:“好吧,那我明天就到社庙去求雨。”

随从们一听说刺史大人要亲自求雨,都纷纷劝阻。田仁会说:“为了老百姓的利益,我干什么都可以。只要能下雨,我就是豁出性命,被太阳晒死了也值得。”

于是,田仁会第二天一大早就起来求雨,出现了前面的场面。

田仁会光着膀子,毒辣辣的太阳毫不留情地炙烤着他,烫着他的皮肤,烧着他的肉。田仁会强忍着剧烈的疼痛,毫不动摇地坚持着自己的意念:只要天会下雨,就是我死了也值得。

田仁会还不停地祈祷:“上天啊!为了可怜的百姓下雨吧,只要下雨,我宁愿让太阳晒死啊!”

老百姓看到他们的刺史大人在烈日的暴晒下已昏死过去了好几次,但仍跪在地上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煎熬,他们忍不住了,也一齐脱光了上身,愿和刺史一起忍受日晒,求老天下雨。

成千上万的人去忍受着烈日暴晒的痛苦,残酷的太阳也不忍心了,人们的诚心终于感动了上苍,在第一天的下午,天就下起了大雨。

久旱逢甘雨,人们欢呼雀跃。地里的庄稼在一场大雨之后也都恢复了旺盛的生命力,长势喜人。这一年农民的庄稼获得了大丰收。

百姓们永远也忘不了他们的好父母官,他们的好刺史大人田仁会。他们逢人便讲:“是上天赐给我们这样一位父母官啊!”

“只要田刺史在,我们老百姓一辈子也不会贫穷啊!”

田仁会受到了人们的衷心爱戴。

田仁会看到有的百姓家里很穷,就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周济穷人,自己则生活节俭,丝毫不浪费。在田仁会的治理下,整个郢州地区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故事感悟

田仁会舍身为民求雨,一时成为千古美谈。田仁会做官,时时刻刻都在想着百姓,为了百姓的利益,他什么都不在乎。

◎史海撷英

田仁会战薛延陀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统兵东征高丽(在今朝鲜半岛)。这时,居于大漠以北的突厥薛延陀部酋长夷男死亡,其子拔灼杀兄自立,乘唐军东征之机,发数万骑兵向黄河以南侵扰。太宗闻报,诏令大将执失思力(一说为李勣)与田仁会领兵迎击。田仁会奉令,先率一些老弱残兵接战,佯装败退,诱薛延陀深入夏州(今内蒙古与陕西毗邻的地带)境内,然后出其不意,发精兵突然进攻,将薛延陀打败。这一战摧毁了薛延陀部主力,为唐廷解除后顾之忧。战后,田仁会受到太宗玺书的慰劳和褒奖。

◎文苑拾萃

咏饮马

(唐)李世民

骏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

细纹连喷聚,乱荇绕蹄萦。

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

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

推重良心为民治水

◎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三国志·魏书·袁涣传》

薛大鼎(?—654年),字重臣。唐蒲州汾阴(治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主要在初唐时期。薛大鼎父薛粹,为隋朝介州(今山西介休、平遥)长史,隋炀帝篡位之后,因参与汉王杨谅的反叛,被处死。薛粹家人也多牵连被杀,薛大鼎以年幼免死,没为官奴,流放辰州(今湖南沅陵)。

贞观后期,薛大鼎任沧州刺史。

当时,沧州地区经济恢复得比较缓慢,人民生活比较贫困。薛大鼎从实际出发,决定从修渠治水入手,其中著名的是对无棣渠的治理。无棣渠贯穿沧州全境,由于渠道废塞日久,开掘出来极为不易,他首先上奏朝廷,得到朝廷的准许后,立即召集民工,动手浚治。

经过薛大鼎和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没用多长时间,无棣渠便修通了。无棣渠的修通,使大面积的田地得到灌溉,东海的海盐之利得以转输到沧州境内,大大便利了沧州地区的交通,促进了沧州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面对沧州地区因无棣渠修通而展现出的新面貌,人民欣喜地唱道:“新河的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谤被。”

在此之后,薛大鼎又组织当地人民掘通了漳、衡及长芦等河。漳河分为浊漳与清漳二水,浊漳的下流为衡水。据《水经注》记载:“漳衡下游,其地多漳泽津渚。水所钟处,尽为泽薮;或水不流,积成渊潭。渠道乱流,尤其为甚。”

薛大鼎疏通长芦、漳、衡以后,“泄汗潦,水不为害。”

◎故事感悟

只有从爱民的角度出发,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常怀一点儿爱民之心,时时刻刻皆此念充满于中,自然事事为百姓算计,有一民不被其泽,便如己溺己饥,安得无不忍人之政?”(《朱舜水集·问答三》)。相反,如果为官者缺乏爱民之心,只知谋一己之私,则不但会祸害百姓,残民以逞,还会动摇政治统治的基础。

◎史海撷英

薛大鼎献策

薛大鼎于隋朝末年还归故乡,当时留守太原的唐国公李渊于大业十三年(617年)从太原起兵,之后巡汾河南下。薛大鼎在龙门投归李渊,并向李渊献计;西渡龙门,取占隋朝著名的永丰粮仓(在渭水入黄河处),然后布告天下,据关中财物扩充军队,对隋朝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形成俯背扼喉之势,取而有之。这一计谋虽深得李渊的赏识,但因李渊部下多数将领主张先攻取河东(今山西永济)而未被采钠。从后来形势的发展看,薛大鼎当初建议确为良策。薛大鼎归附李渊后,被授予大将军府察非掾。

冒死阻猎好司马

◎可怀以德,难屈以力。——《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潘好礼(生卒年不详),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侯寨人。明经出身,累迁至上蔡令,因政绩最优,升任监察御史。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邠王为滑州刺史,潘好礼任王府司马,常知州政事。每逢王出游时,潘好礼必会恳切提醒其注意事项。

这一年,滑州的春天来得特别早。小草从土里钻出来,尽情地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树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渐渐长大,泛出浓浓的绿意;农田里的小麦也在春风的呼唤中,尽情地生长着,展示着生命的风采。地里到处可见辛勤劳动的农民,他们正在耕地、播种。滑州地区洋溢在一片风和日丽、喜气洋洋的气氛中。

突然,田间大道上尘土飞扬,狗叫马嘶。

原来,大唐滑州刺史突发奇想,想在这时出来打猎。他带着一大队随从,骑着马,牵着狗,放着猎鹰,浩浩荡荡地出了刺史府,顺着田间大道放马狂奔,追逐猎物。在他们身后,卷起漫天尘土和被践踏的不计其数的禾苗。

农民一看到自己辛辛苦苦耕种的麦苗被践踏,都非常伤心。他们一齐跪在刺史的马队前苦苦哀求:“大人啊,求求您回去吧,千万不能这样打猎啊!”

“快闪开,今天老爷特别高兴,才出来打一会儿猎,你们敢无理取闹,小心你们的脑袋!”几个如狼似虎的随从狗仗人势地吵骂着。

“大人,我们种庄稼不容易啊!好不容易禾苗长高了一些,可惜让大人的人马给踩死了。求大人可怜可怜我们吧!”

“少废话,老爷踩死你几颗禾苗算什么?快快闪开道,老爷没空儿和你们胡扯。”随从开始拉扯、踢打跪地的百姓。

农民们仍然跪在那里不肯动,声泪俱下地恳求着,一个个头磕在地上。

刺史火了,大声命令随从:“给我冲过去,挡道的格杀勿论!”

随从们听了刺史的话,一个个拔出刀,准备砍杀匍匐在地的农民。

正在紧要关头,忽听有人大喊:“住手!”

人们顺着声音望去,见有一匹马飞驰而来。走到近前,人们看清了骑在马上的是滑州司马潘好礼。

潘好礼来到刺史的马队前,翻身下马,对刺史说:“请大人息怒,刚才农民们说得有理,还望大人三思而后行。”

刺史一看潘好礼来了,心里很生气。原来他好几次想出来打猎,都被潘好礼阻止了,今天好不容易出来,潘好礼却又跟了出来劝阻。刺史虽知道自己理屈,却强词夺理地辩解:“今天天气很好,我一时来了兴致,所以就出来打一会儿猎,这难道不行吗?”

潘好礼说:“在这个时候打猎确实不合时宜,农民的庄稼刚刚长出来,人马一践踏就都死了。大人看看你的马队走过的路,践踏了多少庄稼呀!”

刺史说:“我身为刺史,踏死几棵庄稼算什么?你快快给我闪开,不然连你一块儿治罪。”

潘好礼见刺史毫不讲理,便卧倒在刺史马前,对刺史说:“大人如果一定要过去打猎,那么先从我身上踏过去吧,与百姓们无关,让他们走吧!”

刺史一看潘好礼卧在马前,吓了一跳,但仍色厉内荏地大吼道:“难道你不怕死吗?”

潘好礼说:“我这样做是为了滑州的百姓,死有什么可怕呢?”

刺史终于害怕了,他没有料到潘好礼为了百姓甘愿送死,他怕众怒难犯,最后只好灰溜溜地回府了。

百姓们都交口称赞潘好礼的大恩大德。

◎故事感悟

潘好礼不畏权贵,为了百姓的利益,舍生抗权,被后人称为仁义的好司马。

◎史海撷英

潘好礼任豫州刺史

潘好礼任豫州刺史时,清廉勤奋无所私,喜察细事。其子请求去考明经,潘好礼道:“经典不通不可贸然应考。”于是亲自考他,结果不能通晓,怒而笞之,带上桎梏,站在门外惩罚。后以公事连累,改任温州别驾,死于任上。

◎文苑拾萃

潘好礼

(宋)徐钧

废王立武覆车同,抗疏精忠幸见从。

若使荒淫终复谏,玄宗又是一高宗。

范仲淹心怀良知重百姓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苏辙《新论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里这掷地有声的名言,是范仲淹一生最好的写照。

范仲淹2岁失去了父亲,随母亲改嫁到一户姓朱的人家。后来,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便辞别母亲,发愤读书。冬天,学习困倦了,就用冷水浇头;吃不饱饭,也曾喝粥度日。26岁时考中进士,才把母亲接来赡养,自己也才恢复了姓范,改名为仲淹。

苦学成才的范仲淹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他受晏殊推举,担任秘阁校理,许多学生来向他请教,他诲人不倦,耐心讲解,各地慕名前来学习的人都住在他家。他把为数不多的俸禄献出来供养四方学者,以致自己的几个儿子都没有像样的衣服,一件衣服轮换着穿才敢出门去。

范仲淹心里装着天下百姓。有一年,江淮地区和黄河中游发了生严重的旱灾,接着蝗虫蔽日,赤地千里。范仲淹当时任右司谏,建议皇上派官员下去赈救灾民。报告打上去好几天,也不见批复。范仲淹面见宋仁宗说:“皇宫里如果半天不吃饭,该是怎样的一番图景?”宋仁宗这才意识到救灾的紧迫性,派范仲淹安抚江淮一带。他到了灾区,马上打开官仓,将粮食分发给饥民,减免了当地的一些苛捐杂税,使灾民能度过灾荒。回到汴京,范仲淹把灾区饥民充饥用的几把野菜呈送给皇帝、后妃、贵戚看,以便让他们也能体恤民情。

不久,范仲淹任苏州知府。太湖发生水灾,农民无法耕田。范仲淹又率众人疏浚河流,引导太湖水注入东海。

范仲淹仕途并不顺利。当时吕夷简当宰相,范仲淹对他任用亲信的做法表示不满,后来又在建都问题上发生争论。吕夷简指责范仲淹拉山头,搞“朋党”。范仲淹据理力争,被贬到饶州(今属江西省),远离京城。

几度沉浮,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初衷不改。在他被贬谪饶州、润州(今属江苏省)、越州(今属浙江省)时,“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西北边境发生的李元昊叛乱,又把范仲淹引向黄土高原。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都转运使,他到了延州,一面强化防御设施,训练军队,一面注意团结当地的羌族和汉族民众,允许边民进行集市贸易,互通有无。同时,屯兵营田,解决一部分军粮,减轻民众负担。不久,陕北一带的羌汉之民渐渐安定下来,生产迅速恢复,李元昊叛乱失去了民众支持,势力渐衰。这时李元昊释放了一员宋朝将领高延德,表示愿与范仲淹进行和谈。范仲淹写了一封信开导元昊归顺朝廷。但不久,李元昊又打了一个胜仗,给范仲淹写信语多不逊。范仲淹当着来使的面烧了李元昊的信。这件事,又被那些专挑毛病的大臣抓住了把柄,范仲淹又被降为本曹员外郎,派到庆州(今属甘肃省),做缘边招讨使。

环州(今属甘肃)、庆州一带住着很多羌族。李元昊叛乱时,羌族酋长600多人曾答应给元昊当内应,做向导。现在范仲淹来到这里,他们非常害怕,一时形势很紧张。范仲淹给羌族酋长写了一封辞情恳切的信,又派人送去许多慰问品,并亲自到羌族聚居地区去,检阅人马,和酋长们订立条约,规定:叛军入侵羌寨时,羌族老幼由宋朝官军保护,供给饮食;羌族人马接受官军调遣,违令者追究酋长责任。从此,羌族一直接受宋朝号令,不再反叛。

范仲淹后来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向宋仁宗提出十项建议,都被采纳了。但实行起来却困难重重,改革弊政的措施未能取得实效,自己却身患重病,不幸去世。他死后,羌族酋长好几百人去哭丧,斋戒三天以后才离去。

◎故事感悟

为大多数人的利益着想,为大多数人的利益办事,身处逆境而不改初衷,范仲淹忠心为民的品德令人敬佩。

◎史海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