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毅:毅力坚忍
20083000000016

第16章 坚持一生的追求(4)

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崇高理想,陈潭秋勇往直前,永不退缩。这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革命先烈坚韧不屈的毅力,感受到了鼓舞我们前行的力量。它必将成为铸就我们品质的基石,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史海撷英

五卅惨案

1925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根据运动发展形势,及时决定进一步动员群众开展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斗争。5月30日,上海学生2000余人在租界内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声援工人,并号召收回租界,被英国巡捕逮捕100余人。下午万余群众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闸巡捕房门首,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要求释放被捕学生。英国巡捕竟开枪射击,当场打死11人,被捕者、受伤者无数,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五卅惨案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各大、中城市纷纷罢工罢课,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从而形成了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严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大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揭开了大革命高涨的序幕。

◎文苑拾萃

陈潭秋故居

陈潭秋故居在湖北省武昌都府堤20号(今江汉大学武昌分校内)。1922年秋至1923年春、1924年夏至1927年夏,陈潭秋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在此居住。

1983年,在故居的基础上,建成陈潭秋烈士纪念馆。在纪念馆二楼复原了陈潭秋卧室,布置了“陈潭秋革命活动陈列”。

征途千里回部队

◎荆棘坎坷,是磨砺开拓者意志的摇篮;困难艰险,是开拓者前进路上的垫脚石。——格言

李聚奎(1904-1995),原名李新喜,湖南安化县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原顾问。195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李聚奎是党的第七次、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央军委委员,第二届、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

1936年12月,李聚奎奉命接任红军西路军九军参谋长。此时,西路军已身陷绝境,九军也已损失过半,元气大伤。中央鉴于西路军的困境,要求他们伺机东进,而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坚持西进新疆,争取国际援助,使西路军在困境中越陷越深。

1937年3月11日,九军为掩护西路军全部人马向祁连山撤退,在黎园口阻击马匪部队。数万马匪军像潮水一样涌向九军,经过一场血战,身为参谋长的李聚奎带着一支人人遍体伤痕的队伍开始流连转徙。经过几天的奔命,仅剩的三四百人队伍,有的掉队,有的离散,有的牺牲。

时已初春,地处西北高原的祁连山却冰封雪冻,人迹罕至,飞鸟无踪。这支三四百人的小部队在艰难地向东行进,前后拉得很远。李聚奎等走在队尾,一面负责收容掉队人员,一面鼓励大家赶队前进。天黑,路险,风寒,人疲。走着走着,他们就和主队失去了联系,天亮了还没有追上。敌人又开始搜山了,李聚奎他们只好疏散到树林里隐蔽。极度的饥渴、劳累,使人像散了架子似的,倒在地上就睡着了。醒来时,时已下午。李聚奎一查看,周围只有朱良才、方强、徐太先等十来名将士。

他们又在巍巍的祁连山与敌人周旋了四天,没有粮食,只好把战马杀了,连骨带肉架在火上烤一下带着血吃;没有水喝,就吞一把积雪,啃一口冰凌……

拂晓,他们摸到山脚下一个叫水源的村子附近,发现村里驻有敌人。天色渐明,无处隐蔽,只得又回山上。爬到半山坡,他们在一块枯草坪上喘息一下。李聚奎提议:敌人白天可能搜山,大家还得往高处爬,疏散隐蔽到石缝草丛间,天黑后再来这里集合。

大家三三两两地散去了。李聚奎带着警卫员爬到山尖尖,那里兀立着一块硕大的岩石,岩中凹部长有几株小树。他俩翻进凹部贴树站着。

下面敌人搜山的马嘶声、人吼声、零星的枪声,一直闹腾到日头偏西。黄昏,李聚奎和警卫员两人回到半山坡的枯草坪,左等右等却不见其他人。四处寻找仍不见踪影。后来得知,其他同志已被敌人搜捕去了。

望着广袤的苍穹和白雪覆盖的祁连山,李聚奎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在这凄风阵阵的祁连山上,李聚奎只有一个念头:太阳有落有升!西路军失败了,但革命还在进行,党中央还在,河东的红军还在,他要回到河东去,找党中央去!找红军去!

想到这里,李聚奎热血沸腾了。他刚毅地站起身,带领警卫员迈开大步,向着东方,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

祁连山脚的一个村子边,李聚奎两人在一座独立的小屋前停住了。依他的推断,那些孤零零被甩在村边的小屋,一般都是穷苦人家。轻轻叩开门,一位身穿破羊皮筒子的老乡把他俩让了进去,又盛来两碗稀饭。老乡说:“马家军盘查得正紧,见到红军就抓,你们这样走可不行。”

“我们穿军装走路不方便,能不能换身衣服?”李聚奎试探地同他商量。

“我家穷,这衣服太脏了。”老乡看看自己飞花绽絮的破羊皮筒,有些为难。

“没关系,越破越好。”

老乡拿出一身满是窟窿的皮筒子和一件光板子山羊皮大衣。李聚奎把棉军装和一件羔皮大衣留给他。老乡又给他一顶西北农民特有的毡帽子。这一装扮,再拿上一根棍子,倒真像“叫花子”。

拂晓,两个“叫花子”到一座残破不堪的庙里打算躲避,却碰见两个形枯骨瘦的人在躺着抽大烟。那两人猜他俩是红军,并要拉他们到家里吃饭。于是他俩跟着其中一个去了他的家。

饭毕,李聚奎俩正要谢别,那人却一步拦在了门前道:“二位跟我走一趟吧。”

“到哪儿去?”

“上马家去。”说着,那人掏出纸张一晃又说:“你们识字吗?”

李聚奎同警卫员交换了个眼色:“不识字。”

那人把纸递到李聚奎眼前,提高了声调:“好好看看,我是马家的副官,请事假回来的,跟我走一趟吧!”

李聚奎向纸上扫了几眼,什么副官哪!上面明明写着因违反马家军纪被开除,这家伙是在敲竹杠啊。李聚奎就对他说:“这样吧,我身上只有两块钱,给你一块,你放我们走。”这是李聚奎个人积存的伙食尾子。

李聚奎示意警卫员先走,因为他的脚冻坏了,行走迟缓。他做好同那家伙拼命的准备;一旦再拦阻,就给他一棍子。这个马家“副官”看他们确实没有什么油水可榨了,伸手将两块钱一把抓去,放他们走了。

警卫员的脚烂得实在走不动了。晚上,李聚奎扶他进了一户穷苦人家,这家老乡同情红军的遭遇,冒着风险收留了警卫员。

李聚奎独身乞行,一直向东。马家军沿整个河西走廊撒开了一张密实大网,派出许多骑兵分队搜捕红军,不少人被捕,惨遭杀害。为防备万一,李聚奎清理了身上的东西,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这时,他身上只剩下一支没有子弹的手枪、一枚二级红星奖章和一个指北针。枪是从敌人手中夺来的,不能让它重落敌手,他把空枪拆散,把零件一个个丢进山沟;红星奖章是红军光荣的象征,绝不能让敌人玷污它,他便藏在一个树洞里;指北针是第四次反“围剿”时缴获敌师长李明的,他要找党、找红军离不开它,李聚奎用它判明方位后,把它塞进皮袄的破洞里继续上路了。沿着河西走廊北侧向东走,路过岩石裸露的山地,路过寸草不生的戈壁滩,路过卧龙般蜿蜒起伏的古长城,昼伏夜行,向东方行进、行进!

这天黄昏,李聚奎比往日提前了点时间动身,以古长城为屏障匆匆赶路。前面要拐弯了,如果那边有敌人就会当面撞上躲不及。他立刻向路旁的沟里奔去,刚到沟底,转弯处就来了五个敌骑兵。李聚奎弯下腰假装拔草,敌兵看了看,未加盘问便走开了。以后,李聚奎尽量小心地避开大路,专从小道走。

一次,他路过一个村口,猛然间两个敌骑兵顺着大道而来,若退避躲闪必然引起怀疑。他转眼看见身旁地里有头毛驴,急中生智,装作赶毛驴,边赶边跑开了。

再往东,敌人搜索没那么严了,他有时白天也走。一天,他走近一个羊群,忽见西边烟尘滚滚,由远而近。他问牧羊人:“后面是不是来了骑兵?”

牧羊人看看西边,又看看他,说:“是马家队伍来了,你快走吧。”

李聚奎对他说:“不要紧,请你把羊往南赶一下。”

两人一起赶着羊群,才离开大道二三百米远,敌人马队疾驶而过,李聚奎第三次脱了险。一个多月后,李聚奎风餐露宿,终于来到黄河边。他意外地遇到红三十军三个战士,便结伴而行。在一位勇敢而淳朴的船夫帮助下,他们身藏船底,渡过了黄河,继续往东走。

走进一年前党中央和红军总部驻地的打拉池,墙上残留的标语跃入眼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红军万岁!”

李聚奎心中顿时像燃起了一团火,他仿佛又看到了一年前那红红火火的场面。他精神大振,不由得加快了步子。

他从打拉池继续向东,按照去年红军活动的地方,四处追寻红军的踪迹。经六盘山以北的海原、固原地区,横穿宁夏,来到陇东的镇原境内。

一天晚上,李聚奎借宿在一个骡子店里,同四个赶毛驴生意的人睡一个炕。睡前,那四人兴奋地议论不休:“奇了,驻在王家洼子的军队真好,买卖公平,不扰商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军队。”

李聚奎心头一亮,凑上去问是什么队伍,回答说:“是红军,是红军二十八军一团。”

他压住心头的狂喜,又有意问了一句:“红军对过路的人不为难吧?”

“不为难,好得很呐,你放心吧。”

“此地离王家洼子有多远?”

“整整100里,我们昨天才从王家洼子动身来的。”

近两个月来,李聚奎第一次听到了红军的确切消息,真高兴啊!他恨不得一步跨过这100里地去。第二天,鸡才叫头遍,天还黑洞洞的,李聚奎就早早起身,匆匆赶路了。他一鼓作气走到夜里,赶到了王家洼子。

李聚奎苦行千里,历尽艰险,凭着一个指北针,怀着对革命的赤胆忠心,凭着惊人的毅力,终于回到了党的怀抱,回到了红军的行列。

◎故事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