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诚,诚实无欺
20083800000012

第12章 诚实做人,诚实做事(4)

宋濂另外还有一些散文,对生活实际比较尊重,因而在宣扬某种道德观念的同时,也比较接近真实的人性。如他所著的《王冕传》,写出一个元末“狂士”的精神面貌,开头描写王冕少年读书情形的一节,颇有情趣: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又如《鹿皮子墓志铭》中,详细介绍了陈樵“屏去传注,独取遗经”而自成一家的思想成就。《竹溪逸民传》又写出了一个出世高士的形象。由于作者对不同的人物个性都取一种同情的态度,所以也都写得比较出色。《送东阳马生序》则自述了早年在贫寒中求学的艰苦,也很真实动人。

◎文苑拾萃

送东阳马生序

(元)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李秀成直谏实言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国语·晋语》

李秀成(1823—1864年),太平天国将领。初名以文。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人,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和父母一起“寻食度日”,生活十分艰难。1849年,26岁的李秀成加入了拜上帝教。1851年9月参加太平军。

1856年9月,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危机:韦昌辉发动叛乱,杀死杨秀清及其部下两万多人。翼王石达开因与天王洪秀全意见不合,一气之下竟率领部队离开了天京;天王洪秀全一意孤行,重用同姓安王洪仁达、福王洪仁发。满朝大臣对洪氏兄弟十分不满,纷纷向李秀成反映。

刚刚被任命为副掌率的李秀成对此忧心忡忡,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他清楚地记得,在金田起义时,洪秀全在花州胡以晃家中被清军围困,正值危难之际,自己亲自领着部队救出洪秀全,洪秀全为报答恩情,任命自己为副掌率,他明知自己能力不强,但一直信任和重用自己。目前,在国中无将、朝中无人的情况下,还把自己选进领导核心。可面对着当前形势,他是以国家为重,还是要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呢?这时,他想起了童年时父亲常教导他的话:做人要诚实、心正,光明磊落。在这事关太平天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自己应该挺身而出,冒死直谏。

第二天上朝时,李秀成面奏天王洪秀全。他说:“当前要扭转天国危机,必须肃正朝纲,明正赏罚,向地主征收赋税,起用翼王石达开,免去安王和福王的职务。”

李秀成的这一主张得到了满朝文武官员的支持,但他却因此而得罪了天王洪秀全。天王一气之下,免去了李秀成的官职,宣布退朝。

李秀成被罢官后,不仅没有灰心,相反,他觉得自己做得对。洪秀全对他这一举动完全在意料之中。回到家后,夫人听说了这件事,责备他说:“你太诚实过分了,像你这样的人,有几个不吃亏的?”

李秀成严肃地看着夫人说:“月亮,要做十五的月亮;说话,要说心里的话;做人,要做诚实的人。这样,我心里坦然,吃亏也愿意!”

几天后,李秀成出于对天国的关心,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又重新写了一个奏章,一方面送给天王洪秀全,一方面抄送朝廷文武百官传阅。在满朝文武大臣的请求下,天王洪秀全经过反复考虑,认为李秀成冒死直言完全是为了他,是为整个天国着想的。于是,他采纳了李秀成的意见,重新恢复了李秀成的职务,削去安王和福王的爵位,同时派人去请翼王石达开回来共秉朝政。

李秀成恢复官职后,在挽救太平天国的危机中用尽了自己的力量。尤其此次直谏,在全体大臣中广泛流传,成为佳话。

◎故事感悟

“月亮,要做十五的月亮;说话,要说心里的话;做人,要做诚实的人。”李秀成用他坦诚的胸襟感动了一代代有志青年。

◎史海撷英

金田起义

金田起义是清道光年间由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广西桂平县武装起义。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同冯云山、洪仁玕在广东花县首创拜上帝教。次年春天,洪秀全等人入广西传教,积极宣传组织农民群众。随后,洪秀全又回到广东家乡,从事宗教理论的创作,冯云山则留广西深入紫荆山地区,宣传组织群众,建立拜上帝会,开辟革命基地,吸收杨秀清、萧朝贵等人,形成了起义的领导核心。

1849年前后,广西地区连年闹灾,天地会纷纷起义。洪秀全发现,举行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1850年7月,洪秀全和冯云山密藏在花洲山人村部署起义工作,下达团营令,要求各地拜上帝会员变卖田产到金田集中。团营指挥部设在金田村,由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主持,并派人到广东接洪、冯亲属来桂,在金田、花洲、奇石、陆茵等处秘密打造武器。韦昌辉、胡以晃、石达开、周胜坤、余廷樟等人,为起义献出了全部的家资充当经费。各地拜上帝会也认真操练,筹足钱粮,先后会集金田的男女老少共计2万人左右。携带钱物概交“圣库”,衣食全由“圣库”供给。于是,洪秀全等人按军制把前来团营群众组织起来,实行男女别营,进行军事训练,准备武装起义。不久,起义军在思旺圩和蔡江村先后击溃了前来镇压团营的清军。12月25日,总兵周凤歧派兵进犯金田,会众奋力反击,毙敌300余人,杀死了清江协副将伊克坦布。

第二年的1月11日,在洪秀全38岁诞寿时,举行了隆重的祝寿庆典,万众齐集犀牛岭,誓师起义,向清王朝宣战。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为太平军,封五军主将。颁布简明军律:一遵条命;二别男行女行;三秋毫无犯;四公心和傩,各遵头目约束;五同心合力,不得临阵退缩。1月13日,全体将士蓄发易服,头裹红巾,从金田东山大湟江口开始了轰轰烈烈规模空前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由于金田起义发生在广西,所以有大量的壮族人民参加了。西王萧朝贵,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他的母亲是壮族人),北伐主将林凤祥、李开芳等人,都为壮族人。太平天国的第一位烈士,后来被追封为嘏王的卢六,以及后封的慕王谭绍光、赞王蒙得恩等人,也都是壮族人。卢六是太平天国起义前的洪秀全、冯云山最得力的助手,为发动太平天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苑拾萃

《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己未九年(1859年),洪仁玕到天京担任军师初时,上奏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的建国方案。

洪仁玕(1822—1864年)是天文洪秀全的一个族弟,在洪秀全创“拜上帝会”时,他就积极参加,随同洪秀全到各地进行宣传工作。他在太平天国后期才到南京,洪秀全封他为干王,任命他为军师,“总理朝政”。他也一跃成为太平天国的第二号人物。

洪仁玕接受了这个任务之后,便向洪秀全呈奏了一篇文章,称为《资政新篇》。这也是他的一篇施政纲领,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改革。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

在经济方面,他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等。

在文教方面,他反对迷信,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

在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梁启超信守诺言

◎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二程粹言·论道篇》

梁启超(1873—1929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1884年,12岁的梁启超第二次离开自己的家乡——熊子乡,坐船前往广州参加学院考试。到了广州后,他租了一间公寓,认真读书、学习。考试时,他对答如流,中了秀才。主考官是广东学政叶大绰。他看到学子们的成绩很好,心中十分高兴,特地接见了被录取的学子。接见结束后,学子们一个个都走了,只剩下年少的梁启超没有动。叶大绰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不走。梁启超很有礼貌地说:“叶大人,学生有件事恳求您帮忙。”

小小的学子,竟敢在三品大员学政面前提出要求,叶大绰先是吃了一惊,然后笑着说:“你有什么请求,请说来听听。”他态度和蔼、可亲。

梁启超听后,十分激动,说:“学生临来考试时,对祖父许下了诺言。如果我这次考试被录取,就请求主考大人给祖父写一幅诞辰寿言。”“你为什么想到这样做呢?”主考官想弄清梁启超的想法。梁启超深情地说:“我的祖父虽然一生没有中举,但他用毕生的精力辛勤地培养我。我今天能够考上,全亏祖父培育之恩。今年,祖父刚好七十大寿,作为孙子,我应该感谢他,最好的礼物就是写一条寿言,既肯定他的一生,又表扬他的精神。我想来想去,觉得只有学政大人写的寿言才能满足这两个意思。如果您能写一赠言给他,这将是他最大的安慰和礼物。因此,我冒昧地求大人帮忙。”

叶大绰听了梁启超的话,觉得他是个诚实的孩子,说的是真心话。他被梁启超的忠诚感动了,于是欣然接受了梁启超的请求,挥笔为梁老先生写了寿言。

梁启超回到家乡,他的父母都很高兴,祖父接过寿言,笑得合不拢嘴。

父亲问梁启超是怎么想起让学政大人写寿言的。梁启超说:“我临走时,祖父问我,这次考试有没有把握。我说,有把握。如果我考中了,就请主考官大人给您写一条寿言。考试后,我被录取了,我要实现我的诺言。于是,我就如实地将我的想法告诉了学政大人。学政大人听了我的话后,真的答应了我的请求!”

祖父说:“超儿很诚实,而学政大人喜欢诚实的孩子,于是,学政大人就写下了如此有意义的寿言了。这正是‘心诚则灵’嘛!”

◎故事感悟

梁启超时时刻刻想着祖父的栽培养育之恩,在学政大人面前实话实说,赢得了学政大人的好感,帮他实现了心愿。梁启超的诚心、孝心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少年去学习的。

◎史海撷英

梁启超的赋税思想

梁启超是清朝时期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也是我国19—20世纪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著名宣传鼓动家。他在变法期间,主张赋税的征收必须以便民为原则,实行轻税、平税的政策,而反对与民争利的“固民所急而税”的传统观点,指出:“西人于民生日用必要之物,必豁免其税以便民。中国则乘民之急而重征之,如盐政之类是也。亦有西人良法美意,为便民而起,而中国视为助帑之计,行之而骚扰滋甚者,如今之邮政之类是也。”梁启超还提出,应该仿效英国实行平税的政策,便民利民而后求富强。这也是一种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财政税收放在其基础之上的观点,对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梁启超认为,公债也是一种赋税。所不同的是,“租税直接以赋之于现在,而公债则间接及赋之于将来”,“不过将吾辈今日应负之义务,而析一部分以遗诸子孙云尔”。但是他承认,公债对经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租税尽其力于一时,公债将纤其力于多次”,因此他认为公债虽然增加了后代的负担,但也有利于后代。

◎文苑拾萃

少年中国说(压缩版)

(清)梁启超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