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诚,诚实无欺
20083800000018

第18章 诚实传佳话(3)

李勉穷不贪财

◎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李勉(717—788年),字玄卿。唐朝宗室,唐代中期名臣,平叛御边皆有大功,忠于朝廷。唐军克复长安后,李勉升为河南少尹,担任河东节度王思礼、朔方河东都统李国贞的行军司马,后任梁州都督、山南西道观察使。

唐朝时的李勉,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卖煎饼,母亲给人洗衣服。李勉白天帮助父亲看摊儿,晚上念书学习。李勉为人诚实、忠厚,街坊邻里都夸赞他。他的文章常常也被老师拿来作示范。

长大后,李勉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在仁升客店里,他认识了一个比自己大的读书人王义,两人脾气相投,十分谈得来。李勉和王义同住在一个房间,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

一天,王义洗澡着了凉,晚上发高烧,说胡话。李勉侍候他,用湿毛巾给他擦脸降温,整整忙了一夜,王义的高烧还没有退。第二天,李勉请了医生给王义看病,医生说:“王义得的是急性肺症,必须赶快医治……”

王义昏昏沉沉,滴水不沾。李勉既要买药,又要煎药,忙得不可开交,没空看书,可他毫无怨言。会试的时间快到了,可王义的病情不但不见好,反而愈来愈重。他含着眼泪对李勉说:“贤弟,我已经快不行了,我的病拖累了你,耽误了你读书,实在对不起!”

李勉安慰他说:“仁兄,你好好休息,小弟照顾你是应该的。至于会试,今年不行,以后再考也不迟!”

王义听到李勉说出肺腑之言,就紧紧地拉着他的手说:“贤弟,我有一事想求你,我的包袱里有100两银子,如果我不行了,你就用它买副棺材,请人把我埋了。剩下的钱,就送给你用吧。”

李勉听到王义说这些话,心里很难过。他噙着眼泪说:“王兄,你放心,我会想办法通知你弟弟的……”

第三天,王义死了。李勉买了一副棺材,请了几个脚夫,把王义埋了。在王义的坟上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王义的名字、籍贯和死亡的时间。

办完丧事,离会试还有三天。这几天,李勉累极了,他稍微休息了一下,便克服疲劳,坚持考完了会试。结果,皇榜一公布,李勉榜上有名,当上了县令。

他虽然当上了官,但王义的事,他始终没有忘记。他几次给王义的弟弟写信,但都没有回音。

转眼10年过去了,李勉已入朝做官。有一天,忽听家人传报,有一个姓王的汉子要找他。他立刻召见了那位汉子,一问,原来是王义的弟弟。李勉既高兴,又伤心,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

王义弟弟说:“恩人,你的信我都收到了,因家乡发大水,几次搬家,一直到今天才来找你,实在很抱歉……”

李勉把当时他哥哥怎样得病,怎样埋葬,一一向王义的弟弟讲了。最后说:“你哥哥的银子,用去20两,剩下80两,我放在棺材里。现在你来了,我交还给你。”

接着,李勉带着他到城外荒地王义的坟墓前,叫人挖开坟墓,打开棺材,把那80两银子原封不动地还给了王义的弟弟。王义弟弟流着眼泪接过银子,说:“大哥,听说你当时也很穷,为什么你不用这些银子呢?”

李勉意味深长地说:“不是我自己的东西,我是绝对不要的!”

◎故事感悟

古语有云:患难时刻见真情。王义、李勉在进京赶考的路上相遇、相识、相交。在王义病重时,李勉悉心照顾,后又受朋友之托,终朋友之事。虽然朋友留有钱财,但李勉人穷志不穷,扶危济困,穷不贪财,一身浩然正气令人赞叹!

◎史海撷英

“武曌”名字的来源

唐朝女皇武则天的名称为“曌”,起于她称帝前夕,并非原名,是她的堂外甥凤阁侍郎宗秦客所献的12个新字中的第一个字。

这个新造的“曌”字,虽然意思与“照”字相同,但结构却很特殊,能使人联想到日月当空、光芒万丈这一磅礴的景象,这也可能是武则天独钟情于它,并选作自己名字的主要原因。而“则天”二字则是后世对她的称谓,既因武则天当年是在则天门上宣布改唐为周的,又因“则天”二字有“效法于天帝法则”的含义。

到唐开元九年(721年),史官们在编撰《则天实录》一书时,特用“则天”二字来称呼这位既是皇后又当过皇帝的非凡女性。这也是武则天这个特殊名字最早的出现。而武则天这一名称,则是在后世之人对她的评价逐渐升高以后才随之流行的。

◎文苑拾萃

武 举

唐代武则天统治时期,始创了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称为武举。到清朝时则改称为武科。

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500多次。相对于文科举来说,武科举不太受重视,所以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也要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唐代的武举主要是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在相貌也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

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

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

至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并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百、一百二十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能考笔试。

宋代以前,并没有设立“武状元”。首名武状元是产生于宋神宗时期,为福建人薛奕,后在与西夏作战时战死。历史上由武举出身的著名武将还有唐代的郭子仪(唐玄宗开元初年武举异等)、北宋的徐徽言(文进士出身,后弃文习武,宋徽宗授武状元)、明代的戚继光(明世宗嘉靖年武进士)等等。

不会撒谎的晏殊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晏殊(生卒年不详),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汉族,抚州临川文港乡人。14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65岁时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140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100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词写得好,而且也是有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晏殊在刚刚十三四岁时,就已经以博学多才出了名。后来,他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让他去面见皇上。

巧的是,晏殊在到达京城时,正好赶上科举会试。考生们都是经过各省选拔、成绩名列前茅的才子。由于晏殊是作为“神童”选来觐见皇帝的,本可以不参加考试,但晏殊觉得,只有经过考试,才能检验自己是否有真才实学。于是,他也申请参加考试,并得到了皇上的批准。

考试当天,考场上汇聚了1000多名从各地赶来的考生。他们有的是连考多年、两鬓斑白的老先生,有的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书生,其中只有晏殊最小,还不满14岁。开始,他心里还有点儿紧张。可转念一想,自己年纪还小,如果证明自己的学问确实不够,那就回家继续苦读,有什么可怕的呢?

等考题发下来,晏殊定睛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这个题目自己曾经做过,那篇文章还受到好几位名师的称赞和指点呢。这时候,晏殊的心里就开始斗争了:按说,那篇文章的确是自己独立写成的,现在把它照样抄下来,当然也能反映自己的水平,不应该算是作弊。可是,不管怎么说,那毕竟是在自己的家里写作,气氛当然不像这里紧张、肃穆。如果是在考场上,恐怕就不一定能写得那么好了。晏殊想起老师曾经讲过:做学问必须诚实,如果对自己放松要求,那只能是害了自己。

想到这里,晏殊决定把实话讲出来,要求主考官给自己另换一个试题。可是,考场上的规矩很严,晏殊几次想说话,都被监考人制止了。迫不得已,晏殊只好以那篇文章为基础,又做了些修改加工,写好之后,交了卷。

几天之后,十几位成绩最好的考生被召集到朝廷大殿上,接受皇上的复试,晏殊当然也在其中。轮到晏殊时,皇上高兴地对他说:“你的文章,我亲自看过了,没想到你小小年纪,竟有这样好的学问。”

不料,晏殊却跪下来,自称有罪。接着,就把自己曾经做过那个题目的事情讲了一遍,并且要求皇上另出一个题目,当堂考他。

晏殊说完,大殿上鸦雀无声,众人都惊呆了,心想这个少年真是傻到极点了,遇到自己做过的考题那简直就是天大的好事呀,怎么反倒要求换个题目,另考一遍呢?

过了片刻,皇上突然大笑起来,说道:“真看不出,你这孩子不仅学问好,还这样诚实、有志气。好吧,我就成全你吧。”

当下,皇上与大臣们一商议,就出了一个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做文章。晏殊压抑住内心的紧张,很快写好文章交上去。大家一看,都称赞写得不错。皇上十分高兴,连连夸奖晏殊,并且当场授予晏殊一个等同于进士的学位,还吩咐人给晏殊安排一个官职,先让他锻炼一下,期望他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故事感悟

诚实,是不需要让别人看见的。晏殊诚实无欺,外不欺人,内不欺己,他诚实的品质实在让人敬佩,堪称我们后人学习的典范。

◎史海撷英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有一次,晏殊路过扬州,在城里走累了,就到大明寺里休息。

进了庙里后,晏殊就看到墙上写了好些题诗。他就找了把椅子坐下,然后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可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份。晏殊听了会儿,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

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

晏殊就派人去找这个王琪。

王琪被找来了后,拜见了晏殊。晏殊跟他聊了一会儿,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吃饭。两个人吃完饭后,便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这时正值晚春,满地都是落花。一阵微风吹过,花瓣一团团地随风飘舞,好看极了。晏殊看了,猛地触动了自己的心事,不由得对王琪说:“王先生,我每想出个好句子,就写在墙上,再琢磨个下句。可有个句子,我想了好几年,也没琢磨出个好下句。”

王琪连忙问:“请大人说说是个什么句子?”

晏殊就念了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听了,马上就说:“您干吗不对个——‘似曾相识燕归来?’”

下句的意思是说,天气转暖,燕子又从南方飞回来了,这些燕子好像是以前见过的。

晏殊一听,拍手叫好,连声说:“妙,妙,太妙了!”

王琪的下句对得确实好,跟上句一样,说的都是春天的景色。拿“燕归来”对“花落去”,又工整又巧妙。用“似曾相识”对“无可奈何”也恰到好处。这两句的音调正好平仄相对,念起来非常和谐好听。

◎文苑拾萃

蝶恋花

(宋)晏 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清平乐

(宋)晏 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周纯宁可充军不说谎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

周纯(生卒年不详),宋朝僧人,著名画家、诗人。字忘机。成都华阳(今四川华阳)人。后依解潜,久留荆楚,故亦自称楚人。少为浮屠,蹈冠游京师,以诗、画为佛事,都下翕然知名,士大夫多与之游。

周纯是宋徽宗时的著名画家。他不畏权贵,诚实为画,招致充军。

有一次,开封府尹盛章办了一桌酒席,约他前来作画。因周纯当过和尚,尹盛章说:“大师善于丹青,我慕名已久,今把大师请来,请为我作幅画吧。”周纯见人办席招待,便说:“承蒙大人如此厚爱,怎敢不从命?请出个题吧。”

尹盛章沉吟一会儿,说:“我有两句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咏的是梅,就请用这两句诗的意境,画幅梅花图吧。”

周纯一愣:这两句不是王安石的诗么?尹盛章怎么说是自己的呢?于是他便气呼呼地说:“这两句不明明是荆公的诗么?怎么成了你的新作呢?你要我作画,就请你自己写首诗吧。”尹盛章万万没有想到周纯竟敢当面揭露他,脸都气青了。

事后,好心的朋友劝周纯说:“他是大官,有权有势,你怎么能拧得过他呢?他说是他写的就算他的呗,不必要和他认真,你给他画了就算了。不然,你可吃不消呀!”周纯感谢朋友的关心,说:“事实总是事实,怎么能歪曲呢?不管尹盛章的权势有多大,我宁可充军,也不违心地说瞎话!”

朋友只好叹息着走了。后来,尹盛章为了报复周纯,果然找了一个借口把周纯充军到惠州去了。周纯坦然处之,毫不后悔。

◎故事感悟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周纯性格耿直,不屈于权势,宁愿充军也不说谎,他的这种诚实正直的品质令人敬佩!